APP下载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018-05-28曾衍德

当代农村财经 2018年4期
关键词:种植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

曾衍德

摘要:党的十九大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种植业是最传统的产业,必须在加快发展中助力鄉村振兴,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实现现代化。本文系统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种植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推进现代种植业发展的目标、思路,以及加力推进结构调整、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质量兴农、改革强农等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乡村振兴;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和“五位一体”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种植业是最传统的产业,必须在加快发展中助力乡村振兴,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实现现代化。本文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种植业现代化,谈几点认识。

一、深刻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种植业发展的新要求

乡村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部落,是以从事农业经济活动为内容,以各种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固定形成的一类聚集体。随着技术的进步,乡村产业不断拓展、乡土文化不断丰富、社会关系不断演变,乡村逐渐成为有区域概念的村落实体。可以说,乡村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人类文明进步的起始点,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世界各国乡村发展的历程都一样,不论乡村建设发展到何种程度,都承载着发展生产保供给、美丽田园保生态、乡土文化传文明的重要功能。从一定程度上讲,乡村之根在产业,乡村之魂在文化,乡村之本在生态。种植业作为传统的农业形态,起源于乡村,发展于乡村,也根植于乡村。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既有加快供给侧改革、适应市场变化的新要求,也有加快生产方式转变、促进持续发展的新要求。这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相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愿望更加强烈,对乡村建设、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国情农情的深刻把握,是习近平“三农”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坚决贯彻。

乡村振兴,最基础的产业是种植业,最有潜力的产业也是种植业。必须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明确种植业发展的方向,加快推进种植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一)实现乡村振兴,重在强基固本,必须让粮食安全的基础更牢固。发展生产保供给是农业的根本任务。无论现代农业发展到何种程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是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2000亿斤以上,仓满库盈,供给充足,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压舱石”和“定海神针”的作用。但发展也是不充分的,体现在面临的挑战更大、困难更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粮食需求量“超大”。未来一段时期,随着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粮食需求仍呈增加趋势。专家分析,每年需求增量150—200亿斤,长期来看粮食供求仍是紧平衡的态势。另一个是,人均耕地等资源占有量“超小”。目前,我国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34亩,几乎是世界上最小的,大约是美国的1/200、阿根廷的1/50、巴西的1/15,也仅为印度的1/2。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更为突出,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未来农业用水空间还将进一步收窄。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本的还是要把粮食稳住,把中国人的饭碗端牢。

(二)实现乡村振兴,重在产业提升,必须让农业供给体系更高效。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现在看,数量和质量还不平衡,质量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品种结构还不优。当前,粮食库存压力较大,特别是玉米库存高企,东北粳稻库存也比较大。同时,市场需求量的优质绿色产品供应不足。适应这种变化,要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拓展高效供给,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二是区域布局还不适。主要是一些园艺作物生产盲目引种、盲目扩种,影响产量,也影响品质,特色不突出,效益也不好。像一些水果、茶叶等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的作物,对土壤和光、温、水等条件有特殊的要求,近几年面积扩大较快,不是适宜区域也大面积种植,需要改变这一状况。三是产业结构还不顺。现在,农产品初级产品比重较大,产后处理、精深加工以及储藏物流等水平还较低。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率比发达国家低40多个百分点,精深加工比例比发达国家低60个百分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调整优化种植结构,让品种结构调优,区域结构调适,产业结构调顺。

(三)实现乡村振兴,重在绿色引领,必须让田园乡村更美丽。“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要求。过去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主要靠资源的过度开发、要素的大量投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逼近极限,农业生产与生态功能不平衡,农业生态功能发挥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资源长期透支。全国有近1/3的土地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中包括3.6亿亩耕地。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耕地质量下降,耕地退化面积40%以上,目前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仅为1.8%,比上世纪90年代初下降0.35个百分点。东北黑土层变薄,比开垦之初下降了20多厘米。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出现这一状况,有外部的原因,主要是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污水灌溉带来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也有内部的因素,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占世界的1/3,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农药使用量居世界第一位,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20个百分点。农膜回收率不到50%。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南方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北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低也造成环境污染。此外,西北等地农膜残留也造成面源污染。需要大力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留住干净的水源、肥沃的耕地、美丽的田园。

(四)实现乡村振兴,重在要素聚集,必须让农民生活更富裕。近年来,农村优质资源过多流向城市,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落后,与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差较大。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农民增收渠道拓展不充分,城乡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民权益享受不充分。一是收入差距较大。这些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2011—2016年,尽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由3.13∶1下降到2.72∶1,但绝对差距由14833元扩大到21253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仅为城镇居民的36.8%。同时,地区间农民收入差异也很明显,东部地区达到15498元,西部地区不到1万元,贫困地区仅8452元。到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00多万人。二是基础设施差距较大。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还有很多村没有通自来水、天然气,没有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三是公共服务差距较大。近些年,农村社保医保等制度逐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但由于欠账较多,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仍然较大。人均年卫生费用农村居民不到城市居民的二分之一。普通小学生人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支出农村与城市相差近700元,普通初中农村与城市相差近900元。就农民收入来说,种植业仍是重要来源。迫切需要挖掘种植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增产增效、提质增效、产业融合、功能拓展,助力生活富裕。

(五)实现乡村振兴,重在组织创新,必须让乡村治理更有效。小农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逐步由相对封闭的静态转型到流动加剧的动态。目前,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仍占主体,农村各类主体发展不平衡,小农户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加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比例依然较低,而且其中一半以上的合作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松散的技术服务性团体,既無法带动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品牌化,又使农民面对市场时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市场话语权,难以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另一个是,农村空心化趋势明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乡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一些地方出现了空心村。据统计,过去十年,每天大概消失80到100个自然村落。山东省反映,自然村空心化占20%至30%。一些地方农耕文明正在消失,给乡村治理带来挑战。需要构建现代种植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完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分享发展成果。

二、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现代种植业发展的目标和思路

振兴,寓振发兴举、活力增强之义,彰显的是一种决战决胜的气魄、执着追求的品格、奋发向上的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中央对推进“四化同步”的坚定决心,也展现了中央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定意志。乡村是一个广域的范围,内涵极其丰富,既有生产的、也有生活的,既有生态的、也有文化的。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这是最根本的。种植业作为农业基础的基础,是发展生产保供给的重点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是乡村美丽的原本底色,需要加快发展、加力推进、加速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总的考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目标导向和底线思维,强化绿色引领、主攻质量效益,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推动种植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现代种植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持续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种植业绿色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供给优质、产出高效、绿色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种植业发展之路。

发展路径:就是实现“四个转变、四个提升”。

(一)加快以数量为主向量质并重的高效型农业转变,提升产业发展效能。现代种植业的发展已经由数量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增加投入产出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优化要素配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促进农业技术、装备、设施、服务、加工和流通等水平提升,加快节水、节肥、节药、节电、节油等技术应用,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二是优化区域布局。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进一步调整优化作物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做到适区适种,避免对抗种植、越区种植,实现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三是优化产品结构。顺应多元化消费需求,积极发展优质水稻、强弱筋小麦、高蛋白大豆、双低油菜,有区域特色的杂粮杂豆、风味独特的特种瓜果、有地理标识的农产品,以及道地中药材、食用菌等。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带动农业增产增效。四是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构建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形成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深度融合,让产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实现经济潜能的释放。

(二)加快粗放经营向绿色引领的循环型农业转变,提升持续发展能力。种植业多为大田生产,作物与土壤、气候、水分等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生态友好是现代种植业发展追求的目标,也是一条红线。用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引领生产,转变过去依靠拼资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发展方式,遏制环境透支的态势,发展循环型农业,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让山更清、水更绿、田更美。一是促进减量增效。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精准施肥、调整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进病虫绿色防控、推广新农药新器械替代、推行精准施药、推进统防统治,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二是促进地力提升。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十三五”期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治污修复,抓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和湖南重金属污染区综合治理试点,总结经验,集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模式。三是促进资源节约。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广节水品种,推广喷灌、滴灌、测墒补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四是促进用养结合。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集成推广种地养地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模式,健全耕地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资源永续利用。

(三)加快人工劳作向机艺融合的替代型农业转变,提升劳动生产效率。目前,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大宗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66%。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还将进一步转移农村劳动力,“谁来种地”的问题更加突出,需要发展以机械为载体的替代型农业。一是加快培育适宜机械作业的新品种。促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种业创新活力。加快推动基础性源头创新和商业化应用创新“双轮”驱动发展,突破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高效繁育和加工流通等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加快培育适宜全程机械化的品种,用育种手段攻克全程机械化“第一关”。二是加快集成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模式。以提高机械作业适应性为重点,大规模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集中力量攻克影响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技术瓶颈,集成组装一批以农业机械为载体的绿色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效能提升的标准化技术模式。三是加快培育机械作业为主的服务组织。大力培育农机服务组织,用先进的农机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管理方式提升农业,大力开展机耕机收、秧苗统育统栽、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农机作业服务。此外,推进“互联网+”现代种植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种植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四)加快分散经营向利益联结的规模型农业转变,提升组织化程度。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率,也难以提高效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积极引导规范土地流转,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元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开展全程托管服务,形成新的统分结合的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二是加强小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我国人多地少,小农户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必须完善利益共享机制,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机衔接,实现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提高农业整体规模化水平。要完善土地入股、股份合作、订单带动、利润返还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组织小农户参与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活动,将新型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为扶持政策的重要衡量标准,推动更多惠农政策和资金资源向小农倾斜。三是加快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探索成员相互入股、组建新主体等联结方式,促进资源要素共享,引导资金有序流动,加快科技转化应用,加强市场信息互通,推动品牌共创共享,推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互助服务,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三、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加快推进种植业现代化

实现乡村振兴,大幕已经拉开、号角已经吹响。种植业要敢为人先、奋勇向前,在创新中发力、在发展中推进,力争项项有突破、年年有进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在工作上,重点是做到“五个加力推进”。

(一)加力推进结构调整,在强基固本产业兴旺中推进种植业现代化。立足我国的资源禀赋、生产基础和市场需求,在调整优化结构上,要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守住一条底线,巩固提升粮食产能。解决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发挥政策稳粮作用。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落实玉米、大豆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守住8亿亩水稻、小麦面积和14亿亩谷物面积的底线。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划实永久基本农田15.46亿亩,尽快划定并建设好9亿亩粮食生產功能区。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修复治理,突出抓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二是坚持一条主线,调优“三个结构”。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生态类型和生产基础,努力提升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调优品种结构。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减少无效供给,调减库存较多的玉米面积;增加有效供给,扩大市场需求量大的优质蛋白大豆、优质饲草等作物;拓展高效供给,发展优质稻米、强筋弱筋小麦、双低油菜、高赖氨酸玉米、高淀粉马铃薯等产品,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调优区域结构。构建生产生态协调的区域结构,提升粮棉油糖主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建立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形成科学合理、专业化的生产格局。重点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调减华北地下水超采区、西南小麦条锈病菌源区、江淮赤霉病易发区小麦面积,控制东北井灌稻面积,推进适区种植。调优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粮改饲”,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发展订单生产促进产销衔接,加快发展玉米深加工等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加力推进绿色发展,在环境友好生态宜居中推进种植业现代化。强化绿色引领,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新格局。着力在“减、提、节、轮”四个字上下功夫。一是“减”,就是大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在化肥减量上,重点推行调优结构减量、有机肥替代减量、精准施肥减量、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减量。扎实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选择一批既是果菜茶生产大县又是畜禽养殖大县开展示范,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作用,加快有机肥推广应用。在农药减量上,重点推行绿色防控减量、统防统治减量、精准施药减量、高效药械减量,提高农药利用率。二是“提”,就是提升耕地质量。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在全国主要粮食产区选择一批重点县,集中连片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施用石灰和深松整地等综合技术模式。重点抓好南方重金属污染区、北方地下水超采区的综合治理和西北生态退化区的修复,总结经验,创造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模式。突出抓好东北黑土地保护,选择一批重点县开展整建制推进。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健全监测评价体系,建立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三是“节”,就是加快发展节水农业。结合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进品种节水、农艺节水、设施节水、机制节水,加快推广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积极探索奖补结合的水价综合改革,增强农民节水意识。四是“轮”,就是推行耕地轮作休耕。按照中央的部署,扎实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2018年要扩大试点规模,充实试点内容,完善试点功能,提升试点水平,加快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组织方式、技术模式和政策框架。

(三)加力推进科技创新,在培育动能增强活力中推进种植业现代化。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找准切入点,提高科技创新针对性和有效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是加快基础研究创新。力争在生物基因调控、抗逆机理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在节水灌溉、农机装备、农药研制、肥料开发、加工贮运、循环农业等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全面升级,储备一批引领农业技术革命的成果。二是加快种业科技创新。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快选育一批适销对路、品质优良的粮棉油糖和果菜茶等作物新品种。推进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引导企业加快选育一批适应机械化生产、设施化栽培、轻简化管理等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突破性新品种,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元化市场需求。建设一批国家级制种基地、果树无病毒良种繁育基地、茶叶无性系繁育基地和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促进品种更新换代。三是加快技术集成创新。深入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集中力量攻克影响单产提高、品质提升、效益增加和环境改善的技术瓶颈,分区域、分作物集成组装一批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成熟技术模式。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以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为载体,以绿色增产的农艺技术为内容,集成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四)加力推进质量兴农,在提质增效生活富裕中推进种植业现代化。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挖掘种植业增收潜力,努力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一是推进棉油糖标准化生产,促进增产增效。整建制开展棉油糖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推进标准化生产,组装推广集约化育苗、轻简化栽培等区域性、标准化绿色技术模式,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棉油糖增产增效。二是提升园艺产品质量,促进提质增效。培育大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到优势区域建设生产基地和贮藏加工设施,并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及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组建产销集团,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格局。打造大品牌。通过地理标志、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等形式,培育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占有率高的果菜茶品牌。通过举办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推介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建设大市场,依托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造果菜茶物流集散、价格形成、产业信息、科技交流、会展贸易等平台。特别是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拓展茶叶市场,弘扬中国茶文化。做大做强茶产业,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和食用菌生产。三是开发农业多功能,促进聚合增效。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生产休闲一体化观光旅游示范基地,举办赏花、采摘、品鉴、加工体验等活动,把产区变景区,配套吃住行等设施,挖掘种植业外部增收潜力。

(五)加力推进改革强农,在机制创新体系完善中推进种植业现代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多元服务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种植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一是积极发展土地流转型规模经营。重点在“空心村”、兼业农户较多的地区,引导土地自愿有序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鼓励种粮大户、家庭農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重点在财政、金融、保险、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使用新品种新技术、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种植业生产水平。二是积极发展服务引领型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多元社会化服务组织,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行代耕代种、统配统施、统防统治。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让分散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三是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结合“五区一园四平台”建设,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加快构建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团。积极发展农社对接、农商对接、电子商务,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全产业链改善升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使农民获得更多增值收益。

(作者系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

责任编辑:宗宇翔

猜你喜欢

种植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
探究农业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
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的河北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代营粮食蔬菜种植业的条件分析
当前天然橡胶市场主要矛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