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2025-01-24陈松梅

继续教育研究 2025年1期
关键词:专业化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化,新型职业农民已崭露头角,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崛起的核心力量。其专业化发展,不仅直接关乎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转型与升级,更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有鉴于此,致力于深入剖析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探索二者协同推进的有效路径。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实践者指明行动方向,以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成长和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5)01-0082-05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在当前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发展对于提升农业产业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匮乏、培训体系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

一、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一)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中坚力量,不仅继承了传统农民的辛勤与坚韧,更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化的农业知识和技能。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在农业生产中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能,并熟悉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能够精准地把握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从而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还具备较强市场敏感度和经营管理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这些优势使新型职业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为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更是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新型职业农民能够引领农业生产朝着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进而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这种产业间的良性互动,不仅有助于打破农村经济单一依赖农业的局面,更能为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和留住各类人才。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和农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也将得到显著提高,农村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激活,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教育资源匮乏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导致了农村地区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方面面临诸多困难。首先,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很多学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室,难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学习需求;其次,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一定问题,优秀教师的流失率较高,而新教师的补充又相对不足,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再次,农村地区教育内容和方法也相对滞后,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这与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最后,缺乏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专门培训机构和课程体系,无法提供系统、全面的专业培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发展。

想要推动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必须解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不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教育事业,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教育保障。

(二)培训体系不完善

首先,培训体系中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很多培训机构在设置培训课程时,往往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导致培训内容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不符。这样一来,农民在接受培训后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培训方式单一也是现有培训体系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很多培训机构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缺乏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环节。这种单一的培训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现有培训体系还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一些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加上资金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无法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场地,进一步制约了培训效果的提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现有的培训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加强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确保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注重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环节的设置。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加大投入力度的方式,增加教学资源和实践场地的供给,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培训保障[1]。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在推动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方面,其政策支持力度仍需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在财政投入、金融扶持以及土地政策等关键领域。

1.财政投入。虽然近年来政府已逐步增加了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但与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新型职业农民在技术引进、设备更新、市场开拓等方面需要稳定的财政支持,以确保其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政府应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支持政策能够真正落地生效。

2.金融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往往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政府不仅应通过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手段,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还应降低融资成本,减轻农民的负担,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力。

3.土地政策。随着土地流转的加速和规模经营的推进,政府不仅应进一步明确土地产权关系,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更加稳定的土地预期和使用权保障,还应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等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三、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策略

(一)完善教育资源布局

1.必须正视当前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长期不足,导致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育内容和方法陈旧,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因此加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投入势在必行。政府应作为主导力量,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拨款,同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教育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确保每一份资源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包括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使之更加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需求。应注重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机会。

3.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多个层次,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需求。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农业兴趣和基本技能;在职业教育阶段,我们应提供专业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在成人教育阶段,我们应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课程,满足农民终身学习的需求。此体系还应包括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选择。

4.加强农村教育与农业产业的对接。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促进教育机构与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并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质量评估机制,确保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二)创新培训模式

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增强培训效果,是推进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的核心环节。在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其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显得尤为关键。

1.深入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实际需求。在此环节中,需要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经营情况、技能水平、知识需求等进行全面调研,以确保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契合。通过调研,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课程[2]。

2.创新培训内容。传统农民培训往往注重农业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了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现代化农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打破传统框架,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发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应涵盖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全方位的知识需求。

3.创新培训方式。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既难以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和应用。需要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如实践操作、案例分析、互动交流等,以激发农民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操作,能亲身体验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案例分析,有效了解其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从中汲取灵感和启发;通过互动交流,农民可以与专家、教师、其他农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是指导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让农民“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现场示范、实地操作等方式,让农民亲身感受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建立完善实践基地和实训平台,为农民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践场所和机会。

(三)强化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贷款等形式,全面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发展。其战略举措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财政补贴。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政府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直接的经济支持,降低他们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这些补贴可以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技术、设备购置、种子肥料等方面的投入进行补贴,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通过设立奖励机制,对在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激励更多的人投入这一事业中。

2.税收优惠。通过减免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税收,降低他们的经营成本,提高他们的盈利能力。对新型职业农民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引进新技术等方面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他们加大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发展,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3.金融贷款。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低息贷款、担保贷款等金融服务,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难题。及时设立专项农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机会。

除了上述扶持政策,政府还应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和教育机制,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进一步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实施这些扶持政策的过程中,政府需要注重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面临不同的问题和需求,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实效。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评估体系,对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推动产教融合

加强农业企业与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农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培养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农业企业与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合作机制。农业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力,而教育机构则拥有人才资源和科研实力。通过合作,双方可以共同开展农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根据农业企业的需求,制订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农业企业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还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

2.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同育人、共建实训基地、共享教学资源等方式,实现产业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在这种模式下,农业企业可以提供实践基地和教学资源,教育机构则可以提供师资力量和科研支持。双方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可以共同培养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农业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农业企业的用人需求,还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农业产业链包括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需要各类专业人才的支持和保障。通过合作,农业企业可以与教育机构共同打造农业产业链上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根据农业产业链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还可以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加强农业企业与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合作机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与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可以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目标、内容和方式,确保合作顺利进行。二是加强沟通交流。定期举办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就农业发展趋势、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通过互派人员参观学习的方式,了解彼此的优势和需求,为深度合作奠定基础。三是推动资源共享。农业企业可以提供实践基地、生产设备等资源,支持教育机构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教育机构则可以提供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资源,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双方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四是创新合作模式。除了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双方还可以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既可以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等机构,开展联合研发和创新工作,也可以共同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五)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在当前农村发展中,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等问题仍然突出,制约了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便捷性,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市场拓展;可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可以加强农村电力和通信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和生活条件。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将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2.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可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农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改善措施将直接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

3.为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优质的发展环境。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农业事业,推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和发展。

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应作为主导力量,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在制定农村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并注重城乡基础设施的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三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完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四是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需要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和引导,帮助他们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五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建设方式和技术手段,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农民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才能实现。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和落实,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四、结语

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创新培训模式、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产教融合以及营造良好环境等协同推进策略,可以有效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发展,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后续研究可进一步关注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互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更为精准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吕叙杰,刘广乐.论耕读文化的价值意蕴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43-45.

[2]王焕平.现代农业视阈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22(3):80-82.

[3]赵彦彬,桑路娟.社会互赖理论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运行机制及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24-131.

The Collaborative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have gradually emerged and become the core force driving the rise of rural economy. The fam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odern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but also the key to promoting coordinated,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In view of this, this article is committed to deeply analyzing the inheren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exploring effective paths for the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the two. Through systematic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policy makers, point out directions for practitioners, and contribute wisdom and strength to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conomy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Collaborative promotion

猜你喜欢

专业化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农村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浅谈
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提升英语教师水平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浅议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的研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