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驱动新质生产力:内在关系与行动路径
2025-01-24吕倩张强
摘要:在当今社会,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正深刻影响着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和科技驱动,推动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培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转变。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高校继续教育作为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和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推动高校继续教育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探讨新质生产力与高校继续教育双向驱动的内在关系,进而从“新”“质”“力”等三个维度提出高校继续教育驱动新质生产力良好发展的行动路径:创新高校继续教育模式,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支撑新质生产力升级;强化高校继续教育产学研合作,推动新质生产力壮大。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新质生产力;内在关系;行动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5)01-0001-05
一、引言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4 年 1 月 31 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提升高校继续教育的教育质量,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水平,这不仅有助于社会个体进一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还能够保证国家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充分实现社会人才结构优化,助推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1]。当前,教育强国建设已被置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位置[2],加快建设高校继续教育体系、培养更多能够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要推动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就必须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于此,探究新质生产力与高校继续教育之间有何关联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探讨高校继续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双向驱动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新”“质”“力”等三个维度提出高校继续教育驱动新质生产力良好发展的行动路径,致力于为高校继续教育驱动新质生产力良好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参考的行动路径。
二、文献综述
(一)新质生产力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①新质生产力一经提出,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热议,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理论内涵研究,主要探究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3][4]、形成逻辑[5][6]、指标测度[7][8]等内容;二是宏观方面研究,主要研究新质生产力助力共同富裕、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9-11];三是行业层面研究,主要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12]、体育用品制造业[13]、出版业[14]、职业教育[15]等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二)高校继续教育
高校继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高校继续教育。李季和高茜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梳理了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的若干措施,以期推动双创时代高校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6]。韦帮得和李杨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索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17]。刘红娟和范佩霞基于大数据视角提出高校继续教育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实施路径[18]。谭璐从继续教育的特性出发,探究了我国继续教育公平的问题、成因及对策,致力于追求更加公平的继续教育均衡发展的良性模式[19]。王瑞从人工智能出发,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高校继续教育提供的发展新范式[20]。
综上所述,目前针对新质生产力、高校继续教育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然而对于新质生产力与教育等相关问题还未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新质生产力与高校继续教育的研究寥寥无几。基于此,通过明晰新质生产力和高校继续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探究高校继续教育驱动新质生产力的行动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三、高校继续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双向驱动的内在关系
(一)新质生产力催生引发高校继续教育系统性变革
高校继续教育距离服务建设学习型大国的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比如,课程体系和授课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匹配,教学方式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者灵活多样的学习需求等。针对上述问题,高校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教育研究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质生产力也将催生引发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体系和教育治理的系统性变革。
第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高校继续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质生产力强调引领性、创新性、前瞻性、高阶目的性[21],这要求高校继续教育不仅要关注单纯的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传统的教师是主角变为学生是主角,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第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教育目标的更新。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目标往往侧重学术成绩,追求学历的提升,而新质生产力下的教育目标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与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衔接更紧密。第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高校继续教育内容的创新。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和科技驱动,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继续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国家政策和新时代要求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培养复合型人才,与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第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挑战。新质生产力强调多领域、多技术的交叉融合,这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传统以教师信息为权威的模式将不断减弱,催生多样化的教育方式[22]。例如,借助于腾讯课堂等软件进行线上直播或者录播;人机交互式教学;“985”大学推出虚拟教授,“全过程全环节AI助教”,其中,系统一是“数字老师”,其根据导入的讲义快速生成授课视频,从而高效地生成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系统二是“答疑大模型”,给予学生专业、准确、详尽的解答,同时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帮助学生完成自测,形成“一人一案”的个性化学习路径等②。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技术与教育相生相长,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教育提供更多工具和资源[23],使个性化学习、在线教育和远程教学成为可能,使大部分成人可以在工作和高效学习之间取得平衡。未来,终身教育体系的重构就有赖于这些前沿技术的支撑[24],因此高校继续教育要积极拥抱新技术,以更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优化学习体验。第五,新质生产力将推动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体系变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使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体系更加开放包容、科学规范。新质生产力要求教育与企业和产业紧密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这不仅使高校继续教育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而且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也对教师角色和教育机构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高校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并建立更加开放和协作的管理机制。
(二)高校继续教育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而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25]。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益处不仅限于直接受教育者,其外部效应还可以惠及整个社会和经济体[26]。继续教育要加快培养集聚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一代新人,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第一,高校继续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而人才引领创新,数量众多的科技人才能够产出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能够有效推动生产力发展[27]。高校继续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并为未来的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第二,高校继续教育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科研、教育和产业之间的紧密合作。高校继续教育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第三,高校继续教育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知识和技能快速更新,学生需要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要求。高校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继续教育机构在实施终身教育过程中具有强大的需求、明确的目标和丰富的实践积累[28],让劳动者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获得必要的技术技能,推动我国教育朝着高质量、高效率、更公平、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四、高校继续教育驱动新质生产力的行动路径
(一)“新”路径:创新高校继续教育模式,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新要素的挖掘与培育。高校继续教育应紧密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积极挖掘并培育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要素。比如,高校不仅可以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数字化和智能化教学,打破时空限制,为学员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资源,还可以引入虚拟实验室等先进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员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第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校继续教育应加强与新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继续教育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引入继续教育中,使学员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建立技术创新实践基地,为学员提供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编程、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知识。第三,新产业的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的增长点。高校继续教育应密切关注新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积极拓展继续教育的应用领域和服务范围。例如,高校可以针对新兴产业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定制化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培训项目,为新兴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二)“质”提升:提升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支撑新质生产力升级
第一,高质量既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追求的目标。新质生产力是可以加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具体而言,高质量指的是新质生产力追求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4]。为实现高质量的教育,高校继续教育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教育内容,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确保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员的学习体验,不仅确保更多劳动者有受教育的权利,更要提升教育质量。第二,新质生产力的多质性要求高校继续教育持续创新,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成长起来的生产力,自然以创新性为第一特质,同时兼具协调性、绿色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的特质[4]。高校应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尤其是要考虑成人在接受继续教育时面临的现实问题。高校应通过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了解不同学员的学习特点和职业发展规划,为其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第三,双质效既是新质生产力对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双重追求,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向。从微观生产看,新质生产力既注重短期效益,也注重长期效益[4]。在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短期的学习成果,更应建立具有长期目标的科学评价体系,对学员的学习成果进行长期全面客观的评估。通过评价结果以及学员的反馈,持续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升级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此外,高校还应关注学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员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要求,帮助学员实现未来的职业转型和升级,从而有效破解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解决“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问题[29]。
(三)“力”增强:强化高校继续教育产学研合作,推动新质生产力壮大
第一,深化高校继续教育与数字技术融合。在数字生产力的推动下,高校继续教育应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学效果。加强与数字产业企业的合作,共同研发数字化教育产品,为学员提供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服务。第二,构建高校继续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协作生产力强调立足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注重多方合作与共赢。高校继续教育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来优化教育的整体布局,主动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企业要从传统的“划桨”变为“掌舵”,指导培养单位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积极参与其中,推进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进程[30]。这样通过协同创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第三,推动高校继续教育绿色发展。绿色生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高校继续教育应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号召,将绿色理念融入日常教育课程中。加强与绿色产业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绿色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推动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壮大。第四,拓展继续教育在海洋领域合作。蓝色生产力关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校继续教育应加强与海洋产业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海洋领域的继续教育项目,实现海陆资源优势互补和相关产业联动发展,促进海陆教育一体化发展[31]。第五,促进高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开放生产力强调开放合作和互利共赢。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32],因此继续教育应该坚持贯彻“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要推进继续教育品牌建设和宣传交流工作,扩大继续教育的社会影响[33],让本国继续教育理念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其成果和特色。通过开放合作,提升继续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全球化发展。
五、结论
新质生产力与高校继续教育有双向驱动的内在关系:一方面,继续教育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也将催生引发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体系和教育治理的系统性变革。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高校继续教育研究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校继续教育也将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未来,高校继续教育应该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从“新”“质”“力”等三个方面努力,以教育之力赋能新质生产力,从而推动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注释:
①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②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天津频道、天津大学。
参考文献:
[1]宋冠澎,任伟.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路径的思考与重构[J].继续教育研究, 2023(7):27-31.
[2]张培,南旭光.伴生与耦合: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2024(3):1-9.
[3]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4]蒋永穆,乔张媛.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24(1):10-18+211.
[5]李政,廖晓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6):146-159.
[6]胡洪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J].经济学家,2023(12):16-25.
[7]宋佳,张金昌, 潘艺. ESG发展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影响的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J].当代经济管理,2024(5):1-13.
[8]朱富显,李瑞雪,徐晓莉.中国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J].工业技术经济,2024(3):44-53.
[9]邹亚光.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4(1):42-45.
[10]钞小静,王清.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1):12-20.
[11]燕连福,牛刚刚. 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4(2):82-90.
[12]王琴梅, 杨军鸽. 数字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61-72.
[13]时丽珍,黄晓灵,李增光.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出场语境、推进困囿与实践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2):1-8.
[14]范军,邹开元,田静瑶.新质生产力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价值意蕴、实践要求[J].科技与出版,2024(3):90-95.
[15]闫志利,王淑慧.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与行动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7):3-10.
[16]李季,高茜.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23(12):6-10.
[17]韦帮得,李杨.利益相关者视域下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模式与形成机理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23(10):27-31.
[18]刘红娟,范佩霞.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2(23):1-3.
[19]谭璐.我国继续教育公平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3(1):81-88.
[20]王瑞.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新范式[J].继续教育研究,2024(3):12-16.
[21]赵振华,王贺雨.新质生产力文献综述:涵义、特征与实践路径[J].团结, 2024(1):9-14.
[22]韩飞,郭广帅.职业教育驱动新质生产力:逻辑意蕴与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4(4):1-7.
[23]徐玉特. ChatGPT驱动的教学新业态及其效果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23(5):75-81.
[24]杨楠,任锦鸾.自媒体时代学习者终身学习路径探索[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2(4):92-96.
[25]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37-148.
[26]廖伟伟.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高深知识生产、技术元素整合与产业技术突破[J].重庆高教研究,2024(2):75-86.
[27]王思懿.中国如何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重庆高教研究, 2024(2):14-24.
[28]袁雯,刘雅婷,马颂歌.教育即终身教育——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终身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2023(6):138-146.
[29]李新.面向教育强国:职业院校现代化工匠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23(9):34-41.
[30]祁占勇,冯啸然.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23(7):107-117.
[31]林夕宝,余景波,宋燕.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4(4):1-9.
[32]李英利,徐璐,陈冰.优化继续教育专业布局结构更好服务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强国建设——2023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分析报告[J].远程教育杂志,2024(1):3-8.
[33]程龙,黄越岭,唐旭.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南大学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23(5):5-9.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riv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ternal Relationship and Action Path
Abstract:In today’s society, the ris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having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goals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need to be driven by innov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from simple knowledge teaching to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bil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intersec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s an important way to supplement the update of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th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of mutual driving between them, and puts forward the action paths from aspects of “novelty, quality and forces”: innovating the mod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mproving quality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supporting the upgrading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strengthening the industry-education-research cooperation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Key words: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ternal relationship; Ac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