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促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有效培育

2024-02-07王宇

人民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王宇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离不开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是有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

新质生产力是以颠覆性和关键性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由新质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主要载体,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适应新技术、新经济、新价值和新业态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也是新技术渗透至实体经济,与其深度融合的过程,由此才能真正实现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新质化改造与升级,并以全新的方式进行组合,最终实现从创新成果到真实生产力的转化。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以“新”促“质”,它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依赖于新兴产业这一重要载体,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新兴产业培育了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新质劳动者。与传统劳动者相比,新质劳动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掌握了更加前沿的知识与技术,拥有更强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他们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现代化和智能化的设备与工具,通过知识的快速迭代与更新,持续提升生产效率。一方面,新兴产业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需求侧拉动了新质劳动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兴产业通过技能培训以及岗位提供,从供给侧为新质劳动者提供了工作场景。

新兴产业提供了新技术和新工具赋能的新质劳动资料。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和以基因编辑、脑科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技术,以及新材料与新能源领域的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为劳动者带来了全新的生产工具,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新兴产业事实上为上述新技术的落地和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也只有通过新兴产业,上述新技术才能走出实验室。

新兴产业丰富了囊括新领域和新要素的新质劳动对象。科技创新让劳动者能够加工的对象的范围不断拓展,劳动者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深入理解以及改造自然能力的持续提升,宏观上至太空,微观下至量子,不断探索新领域。但是只有通过产业化,新资源才能完成向新要素的转化,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的生产要素才能进入生产过程。

新兴产业形成了协同且均衡的新质要素的组合协调机制。新兴产业以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新质要素提供了全新的组合方式和协调机制,通过科技创新对生产和消费模式的颠覆式影响,以不断丰富的商业模式持续推动三类要素结构上的新优化、联系方式上的新升级,最终实现三者的协同与均衡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領带动作用的产业。从“十二五”规划提出包括新能源和新材料在内的七大重点发展领域,到“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要让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再到“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充到九大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位于核心地位。“十四五”规划正式提出了要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但是学界对此尚未有统一的定义。②综合现有研究的共同点,笔者认为未来产业就是基于重大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以新兴技术作为驱动力,满足人类未来需求,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当前仍处于萌芽期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从产业发展逻辑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那些初步完成了重大技术试错,已经具有较为明确的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则是仍处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试错阶段,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尚不明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不确定性。两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程度与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程度更高,技术更加成熟,而未来产业则处于产业孵化期,技术更加前沿。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未来产业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经阶段。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前沿性。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未来产业,创新驱动都是其重要特征,科技引领和技术运用都是其发展的基础,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升级更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传统产业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是以前沿技术作为底层支撑,这些技术会从根本上对现有的成熟技术产生颠覆式的影响。前沿性的技术随着商业化和产业化的持续深入,将极大地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与此同时,不同的前沿性科技在发展过程中会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跨界融合,更好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满足人类更加多样化的需求。

成长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技术上的前沿性和关键性意味着新技术会从根本上颠覆当前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能够用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提供性能更强且体验更佳的产品与服务,在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领域,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类未来的根本性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的出现必然会创造出潜力巨大且成长性高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新兴产业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特点,意味着其能够产生更高的附加值,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特点将使新兴产业具有很高的成长性。

外部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创新成果往往来源于关键性基础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成长性。随着关键前沿性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及相关应用研究和开发技术的持续推进,新兴产业将形成一个复杂的创新生态和产品系统。伴随着产业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产业链同时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延伸,进而形成一个复杂的产业网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利用自身在创新生态中的核心地位,带动产业网络中的其他主体实现联动发展。新兴产业通过产业内外部的技术外溢,客观上形成了一种以前沿技术作为支撑的产业公地,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外部性。

战略性。大国竞争的本质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又必然以产业竞争作为核心实现方式。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客观上还承担着提升国家竞争实力、占领技术和产业制高点的使命。科技进步的多样性和先发优势的存在,意味着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助力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相关标准的制定,以产业化的形式在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战略主动,强化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战略价值体现在他们将从根本上改变未来各国的产业地位,重塑国际分工格局以及增强国家话语权。

风险性。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未来产业,都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培育阶段,在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之前,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新技术取代旧技术,从而实现新旧产业更迭的过程中,会面临市场培育、政策监管和组织调整等诸多挑战,因此,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很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政府的产业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新興产业的培育过程,减少新旧技术更迭中的市场摩擦。但是创新活动自身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政府在扶持新兴产业时,尤其是在确定重点赛道和发展领域时,又会产生新的政策风险。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事实上就是前沿创新成果有效赋能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质量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上述过程的实现必然要依托于产业载体。基于前沿关键技术形成的新兴产业就是新的生产和创新主体,其运用颠覆性科学技术,改造现有生产方式,提升生产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集聚。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为颠覆式创新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产业化的“试炼场”,通过产品与服务生产以及相应的市场竞争来检验技术创新的质量,加速创新成果从论文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换过程。另一方面,基础创新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潜力,需要通过快速的创新迭代持续提高质量,新兴产业不仅能够为基础研究的应用化扩展提供支持,还能通过及时的市场反馈进一步改进创新成果的质量。

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机制在于能够通过多种要素的协同与集聚,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融合发展,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充分发挥两者之间正反馈机制的作用,塑造“以新促质”的新动能。

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一些科技创新部门与实体产业部门之间的发展存在脱节现象,这表现为部分基础研究的前沿性成果很难实质性地提高供给水平和提升生产效率。这种脱节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创新成果的超前性使其在短时间内难以获得产业支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应用性研究脱离市场需求进而难以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能够为前沿性的科研成果提供孵化载体,让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科研创新和产业创新实现协同发展。

新兴产业推动了产业链和资金链的正向循环。传统产业由于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较弱,难以形成优质资产、提供足够的投资回报,因此资金难以进入实体经济。新兴产业以关键性和前沿性的科技创新作为技术支撑,是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标的资产,能够吸引风险资本来加快产业发展。随着产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创新型企业会带来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回报,最终实现资金在实体经济中的正向循环,持续提升生产效率。

新兴产业强化了资金链和创新链的相互支撑。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创新活动自身的不确定性意味着资金往往难以获得稳定回报,尤其是那些基础性和前沿性创新活动由于高风险很难吸引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新兴产业客观上为关键性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资金支持模式:一方面,资金雄厚的创新型企业自身可以承担很多前沿性的科研任务;另一方面,产业基金等风险资本在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链接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之间的断裂地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最终形成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率的产品和服务。

新兴产业提升了创新链和人才链的有效匹配。创新驱动生产力的提升,本质上需要高素质人才予以实现。高效的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刻苦钻研的科学家从事科研创新,同时还需要敢于冒险的企业家进行产业创新,并且还需要大量的中介人才促成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让各类人才根据自身的特点从事不同的创新活动,还能够推动他们彼此之间形成合作,彻底打通创新链条中的各种壁垒。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为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岗位,让其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并且还能利用市场机制来培育素质更高、知识更全面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新兴产业促成了产业链和人才链的相互成就。新兴产业响应新时代的技术和需求变革,通过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提供了大量的岗位,使高素质人才能够更快地从传统产业中的低效率部门流向新兴产业中的高效率部门。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中的新业态的落地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需要熟练掌握新技术和使用新工具,这在客观上加快了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

新兴产业贯通了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激励机制。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有效激励则是劳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本。资金链和人才链的融合发展,本质上就是要让资金为人才服务,不断提升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吸引大量的风险投资,尤其是初创企业中的核心人员的收入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这就是对从事颠覆式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从全社会来看,对创新人才的有效激励很大程度上会产生较高的商业回报和社会价值。

以新兴产业作为主阵地培育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新型举国体制本质上就是有效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有为政府的“有形之手”紧密结合。一方面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集中创新资源在关键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进行攻关,争取在前沿性和颠覆性创新上取得突破性成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要素,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形成先发优势。

积极制定衔接有序且布局均衡的产业政策。相关部门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和技术的双重导向,另一方面要做到空间布局上均衡协同以及时间规划上衔接有序。新兴产业的规划,既要考虑底层技术的颠覆性和基础性,同时还要考虑我国的资源禀赋以及市场状况,要能从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时间规划上要考虑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边破边立,在改造中实现融合发展,同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间做好有序衔接。空间布局上要充分做好顶层设计与整体统筹,结合区域优势做到因地制宜。

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可以使要素在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这是保证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方面要坚持对内开放,破除地方保护,保证商品、服务、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加快推动全国性的标准和规则制定,重视竞争政策的作用,加大知識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要持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基于内需的开放格局,虹吸全球高级生产要素,使其向国内新兴产业集聚。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发挥政府公共财政资金对基础研发的支持作用,集中力量攻关重大科研项目,发挥大资金的规模优势。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以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为主,同时通过成熟的资本市场吸引社会风险资本的加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缩短培育期。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的头部企业通过公开募股、并购重组和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

持续健全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机制。重视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根据产业发展和未来需要动态调整学科与专业设置,推进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优化人才评价与考核制度,加大对基础研究领域科研人员的保障力度,建设鼓励创新和包容试错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首席科学家制度,发挥顶尖人才的引领作用。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在培养“工匠精神”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要求,不断提升劳动者的薪酬待遇。

(作者为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统一大市场建设与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2JJD790033)、“数字经济发展与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2JJD790037)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刘志彪、凌永辉、孙瑞东:《新质生产力下产业发展方向与战略——以江苏为例》,《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11期。

②李晓华、王怡帆:《未来产业的演化机制与产业政策选择》,《改革》,2021年 第2期。

责编/靳佳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研究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法
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人才需求及培养问题研究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跨江融合背景下苏中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