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络明目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微循环及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2025-01-24张永斌杨金岗

大医生 2025年3期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摘要】目的 探讨通络明目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微循环及脉络膜厚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均给予两组患者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通络明目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同时检测其眼底微循环指标、脉络膜厚度,记录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更优,总有效率更高(均Plt;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均Plt;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眼底微循环指标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均更高(均Plt;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脉络膜厚度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均Plt;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gt;0.05)。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接受通络明目胶囊治疗的效果较好,不仅可改善患者症状、体征,还可改善其眼底微循环、脉络膜厚度,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关键词】通络明目胶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微循环;脉络膜厚度

【中图分类号】R7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5.03.0089.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3.02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因高血糖状态损伤视网膜血管导致,患者多出现视物模糊、闪光感等症状。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采取降血糖、抗凝等药物治疗,虽可缓解症状,但复发率较高[1]。中医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消渴目病”“暴盲”等范畴,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补气养阴、健脾利水为主[2]。中医辨证论治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领域的应用被广泛关注,其中通络明目胶囊是由吴以岭院士在中医络病理论及临床经验方基础上研制的一种创新中成药,具有益气养阴等功效[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应用通络明目胶囊的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眼底微循环、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9~73岁,平均年龄(57.86±6.92)岁;男性、女性分别为23例、17例;糖尿病病程2~14年,平均糖尿病病程(9.92±1.62)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2~4年,平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2.86±0.61)年。观察组患者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58.03±6.59)岁;男性、女性分别为25例、15例;糖尿病病程4~13年,平均糖尿病病程(9.82±1.62)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1~4年,平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2.78±0.5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差异(均Pgt;0.05),可比。本研究经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诊断标准:⑴西医符合2型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标准[4-5];⑵中医符合血瘀阻络、气阴两虚证的辨证标准[6](主证:视物昏花、目睛干涩;次证:肢体麻木、气短懒言;舌脉象:舌质淡,脉细数。符合2项主证、2项次证并结合舌脉象即可确诊)。纳入标准:⑴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⑵均为非增殖型病变;⑶近期未用药物治疗者。排除标准:⑴有精神病史者;⑵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⑶存在严重感染者;⑷存在心、脑、肾等脏器严重障碍者;⑸存在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者;⑹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其他影响视力的眼部疾病者;⑺血糖控制不稳定者;⑻有眼部疾病史或手术史者。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改善循环、控制血糖和营养神经等),使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lt;6.0 mmol/L,餐后2 h血糖lt;10.0 mmol/L。对照组: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北京京丰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795,规格:0.5 g/粒),0.5 g/次,3次/d。观察组:口服通络明目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230003,规格:0.4 g/粒),1.6 g/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视物昏花等症状显著改善,70%≤中医证候积分降低lt;95%;有效:视物昏花等症状部分改善,30%≤中医证候积分降低lt;70%;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lt;30%[7]。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⑵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于治疗前后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的严重程度估患者视物昏花、目睛干涩、肢体麻木、气短懒言、舌质淡、脉细数等症状,每项按0、2、4、6分进行赋分,积分与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⑶比较两组患者眼底微循环指标改善情况。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深圳市泰乐康科技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232060286,型号:Civis 9E)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舒张末期流速(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⑷比较两组患者脉络膜厚度改善情况。使用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拓普康株式会社,国械注进20222160172,型号:3D OCT-1 Maestro2)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上方脉络膜厚度(SCT)、鼻侧脉络膜厚度(NCT)、下方脉络膜厚度(ICT)、颞侧脉络膜厚度(TCT),上述指标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为最终结果。⑸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胃灼烧、食欲减退和腹泻。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各项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之和/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示,行t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更优,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眼底微循环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EDV、PSV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DV、PSV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脉络膜厚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脉络膜厚度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见表5。

3 讨论

常规西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主要通过改善患者视网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来缓解症状,如减少视网膜水肿、出血和渗出等。然而,对于提高视力和预防病变进一步进展的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有研究显示,为提高疗效,可采取中成药的治疗方法[8]。中医认为,该病主要由阴虚、燥热、气虚、血瘀等体质偏颇导致,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补气养阴、健脾利水为主。通络明目胶囊是基于明代《政治准绳》宣明丸、清代《医方集解》二至丸加减而成,具有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止血明目之功效。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疗效更优,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提示通络明目胶囊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更好。分析原因为,通络明目胶囊方中赤芍清热凉血,为君药;黄芪补气固表,女贞子滋肝补肾,墨旱莲滋补肝肾,共为臣药;地黄清热生津,粉葛解肌退热,银杏叶敛肺平喘,蒲黄止血、化瘀,大黄凉血解毒,决明子清热明目,三七散瘀止血,共为佐药;地龙清热定惊,为使药,上述药物共奏补气固表、活血化瘀、清热明目之功效[9]。有研究显示,通络明目胶囊主要通过改善患者视网膜微循环、血流动力学,保护视网膜血管,减轻视网膜损伤,抑制炎症和细胞凋亡,进而改善视细胞功能,延缓病情进展[10]。

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后眼底微循环各指标均升高,各脉络膜厚度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善均更优,提示通络明目胶囊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有效改善患者眼底微循环及脉络膜厚度。分析原因为,通络明目胶囊中墨旱莲、地黄等可促进患者局部微循环,增加小血管的血流量,改善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微循环,提高眼部组织的供氧和营养,从而缓解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损伤。同时,银杏叶发挥其抗氧化作用,通过中和自由基,减轻患者的氧化损伤,达到保护其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细胞功能。此外,黄芪可通过增强血管壁的稳定性,改善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水肿,从而改善脉络膜的血液供应,促进其厚度的恢复[11]。本研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提示通络明目胶囊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原因为,通络明目胶囊为中成药,无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不良反应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基本可耐受。

综上所述,通络明目胶囊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眼底微循环及脉络膜厚度,具有一定安全性。

参考文献

周雷,赵越. 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住院患者中西医诊治特点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0(8): 888-891.

杨赞章,张越,毛爱玲,等.基于目络学说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辨证思路与治疗[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 38(6): 2672-2675.

冉德聪,张忠勇,王晓蕴,等.中医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2, 37(1): 57-60, 6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 38(4): 292-34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视网膜病变学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 10(4): 241-247.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标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6(7): 632-637.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365-367.

翟丽萍,王旭.护网明目汤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0, 42(6): 530-534.

丁浚峰,涂珺.中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3, 29(6): 260-267.

任君霞,王永争,刘晓飞,等.通络明目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瘀络阻、气阴两虚证随机、双盲、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4, 30(7): 170-178.

马艳春,胡建辉,吴文轩,等.黄芪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 2022, 50(4): 92-95.

猜你喜欢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依帕司他辅助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及对血清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意义
eNOS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压变化的规律性临床研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危险因素调查研究
糖尿病视网膜增殖膜应用抗VEGF因子后组织病理学研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氧化应激状态及炎症因子的临床研究
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相关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5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