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5-01-21宁刚李赟陈延玲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新农科培育路径协同育人

摘" 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农业强国建设的新时代创新型农业人才,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推进科技小院产教融合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该文立足新农科实践型人才培养要求,对青岛农业大学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提出依托科技小院,建立“政产研学用”的培育模式,坚持“思政教育新载体、思想引领新阵地、文化育人新平台”的育人定位,强化科技小院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功能,打造新时代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优质品牌。

关键词:科技小院;产教融合;新农科;协同育人;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2-0149-04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and cultivating people, cultivate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that adap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agricultural countr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education platforms, and promote the unification of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s. Based on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practical talents in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studies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Laixi Carro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proposes to rely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to establish \"political, industry, research, and use\" Cultivation model, adhere to the education positioning of \"new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position for ideological leadership, and new platform for cultural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value-leading function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rtyard to students, and create a high-quality brand for cultivating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rtyar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ultivation path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1]。科技小院不同于以往的校企合作,主要是高校研究生常驻、教师持续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农业生产一线,边实践、边服务、边研究,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探索搭建集高校→科研院所→学生→农资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户之间多元合作的平台,努力走出一条高校与“三农”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更佳契合的路子,重视和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具有“三农”情怀的农业人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教育任务和时代课题[2]。

1" 研究的重要性与基本构思

1.1" 新农科建设的基本内涵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高斌在2023年“全国新农科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论坛”上提出六个“抓好”,重点强调要抓好学生的“知农爱农”教育,抓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抓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3]。新农科建设致力于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高素质、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且能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科技小院的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提高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做到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培养能够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创新实践人才,这与新农科建设的人才需求高度匹配。

1.2" 科技小院产教融合的基本思路

以科技小院为载体,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探索多维聚力的农业人才培养新路径。一方面,有效调动各育人要素的联动作用,完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校内、校地、校企之间的合作,建立“专业+”育人体系,即“专业(基础)+行业(背景)、产业(导向)、企业(需求)”(图1)。另一方面,融入“五育”并举,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注重融合发展、共建共享,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由“融”到“合”,实现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形成育人协同效应。

1.3" 科技小院聚力育才的基本方式

在农业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国家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既要有引领农业科技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也要有加强产教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还要有聚焦乡村振兴、投身农业科技推广一线的业务型人才。从新农科角度来看,通过科技小院开展产教融合是涉农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科技小院聚力搭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主要集聚了地方科协、高校、政府和企业等资源,与其他组织融合共生,协同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依托2020年成立的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精准锚定乡村振兴人才战略,为山东农业强省建设筑基赋能。同时,与地方农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技协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动融合,构建资源共享、相互赋能的发展模式,成为助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2" 多方协同,多元合作,服务区域农业发展

教育部提出科技小院的建设,需要多方互动,协同共育,多向赋能[4]。在国家产教融合政策推动下涉农高校探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协同育人模式取得良好成效。“政产学研用”是一种协同创新的人才培育模式(图2),旨在促进政府、行业、企业和院校等主体深度融合、协同发力,助推企业自主研发、加速高校技术创新、促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5]。莱西科技小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有效发挥“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当前探索的“政产学研用”处在起步阶段,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产业为基础,以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动力,以研究生为参与主体,以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民为服务对象,开展农民参与式技术创新,为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服务,摸索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助力学生科研、创新和就业能力的提升,激发人才培养内生动力。

政:由政府牵头统筹协调,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农企、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有效沟通,实现政策、信息、技术和人才互享共用。莱西科技小院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胡萝卜产业需求为导向,链接产学研,充分利用基地现有资源条件,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和有情怀的新型农业人才,这既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学习需要,又契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要求。

产:根植农业,服务区域,深入调研与产业相关的企业,分析企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构建以胡萝卜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合作,努力搭建协同实践基地。基于真实生产、工作过程、岗位情境,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使其能够适应和匹配现代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学:青岛农业大学作为莱西科技小院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实施主体单位,与依托单位协同、聚焦农业关键技术问题,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理念创新,探索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产教双向赋能的人才培养,让人才培养质量更贴合国家、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研: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性,注重和产业之间的关联,按照生产模式设置理论和实践学习内容。在新农科建设的有力推动下,引导学生突破传统单一的知识框架,拓宽学习视野,掌握人文社科、生态与环境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实现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优化知识能力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组合。

用:学生在一线学习研究,通过服务农民,解决人才培养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匹配和协调的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互动,推动科研、教学、服务深度融合,表现出很好的内部可持续性和外部可推广性。通过培养党员干部带领小农户,培养科技农民、组织合作社,形成科技人员研究的科技“知识”可顺利转化为农民“行动”的方案,解决农业生产“最后一公里”问题。

科技小院产教融合的背后,是一次又一次创新和探索实践,是实实在在地融入农业生产中,融入产业发展的蓝图中,在各方资源促进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努力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先进模式。

3" 强农报国,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新生态”

育人共同体是新时代“三全育人”充分吸纳“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科学思维的实践成果,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协同作用[6]。科技小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探索建立多方协调、多元合作的育人共同体,构建良好的育人生态氛围,实现育人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号召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要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这为涉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遵循,指明了育人方向。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重点挖掘科技小院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内涵(图3),引导学生树立强农报国的志向抱负,增强学习使命与动力,使知农、爱农观入脑、入心,力争打造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实践育人品牌。

3.1" 注重思想引领,深化育人共同体

坚持党建与教育发展深度融合,延展科技小院的思政教育功能,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突出思想价值引领,厚植学生“三农”情怀,将“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落到实处[7]。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搭建“学院—基地(小院)—课堂”三级组织架构,创新性开设“田间党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宣传党和国家在“三农”领域的利好政策,将学农、知农、爱农教育元素充分且有效融入,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和农业观,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课堂在田间》于2022年成功入选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致敬品牌·献礼二十大”大型教育展示,切实增强了学生强农兴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2" 注重学赛联动,强化育人共同体

重视学赛联动教育,以“学”为核心,以“赛”为路径,将“学、赛”有机融合,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通过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等赛事契机,强化学习能力,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职业能力,使学生在科技小院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与产业发展同步,适应行业发展所需,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融,赛教融合,同频共振。

3.3" 注重学用结合,实化育人共同体

通过学与用结合,促进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一举措,是构建科技小院产教融合育人“新生态”的关键。既可以激发基地的育人动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练就更加扎实的兴农本领,促进学用并进,形成良性的发展格局。着力构建以产教融合为基点、以实践性学习为特点的育人方式,突出实践能力、团队情感、社交能力的培养,持续增强科技小院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刻意义与内涵、成就与经验的理解,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4" 助农兴农,提质增效,协同推进乡村振兴

莱西科技小院以“四零”模式,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帮助,以夯实农业为基础,以技术服务为手段,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因地制宜,推进“三个协同”落地见实效,助力学生在农业生产的“真环境”中锤炼“真本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4.1" 协同推进产能提高和种植问题优化

莱西科技小院关注农业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建立“专属”的高产高效技术体系,为胡萝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以实现胡萝卜大面积高产高效为工作目标,开展限制胡萝卜生产关键因子调研,科学研究和示范推广,明确生产中的“卡脖子”问题,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等8项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在莱西市店埠镇实现胡萝卜增产17%,品质提升20%,亩增10%(1亩约等于667 m2);实现胡萝卜优质高效增产。通过技术帮扶,提升学生服务基层农业生产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4.2" 协同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和农民知识财富双增收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引进水肥一体化全自动示范技术,建立科技示范田,推广良种良法,针对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从胡萝卜品种选择、种植模式、选地与整地、播种方式及时期和田间管理等方面提出专业的指导建议意见,助力品种区试取得成效。切实做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促进莱西市胡萝卜产业提质增效。通过试验示范,示范方在减肥15%~60%、灌水量降低20%的情况下,胡萝卜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次品率从原20%降至5%以下,亩均增收1 000元以上。科技小院入驻后,店埠镇胡萝卜产量整体提升17%,经济效益增加27.5%。

4.3" 协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通过调研发现较多农户种田不科学,胡萝卜尾菜被随意堆弃,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据此,采集农户的农田土样化验,研究分析土壤存在的问题;走访调研收集的胡萝卜产业相关数据,研判当地胡萝卜生产的菌肥投入情况;收集胡萝卜尾菜并进行堆肥化处理,通过堆肥试验,选出最佳蔬菜废弃物+辅料配比方案;通过指标分析测定,以实现蔬菜废物资源化利用、优化堆肥化处理方案为原则,为农户提供最佳物料配比方案,并通过技术指导和培训,传播尾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理念。由此,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减少当地尾菜资源浪费约60%、降低渗滤液产生量达94.42%,极大地降低了能源消耗。

5" 结束语

综上,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政府、企业等多方育人资源和育人要素相互融合,协同推进,形成育人合力。经过阶段性实践探索,科技小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莱西科技小院,是青岛农业大学构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种发展模式,在服务区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进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在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方面将进一步准确理解把握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有关政策要求,更新教育理念,走出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应用型育人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186/202402/content_6934551.html.

[2] 科技小院建设现状及高质量发展趋向[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1822998050523797amp;wfr=spideramp;for=pc.

[3] 全国新农科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论坛在成都举办[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4449864525519307amp;wfr=spideramp;for=pc.

[4] 教育部办公厅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支持建设第二批科技小院及科技小院集群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4/content_6946764.htm.

[5] 丁叙文.政产学研用协同赋能一流大学建设[N].新华日报,2024-02-09(012).

[6] 冯刚,梅科.深刻把握新时代深化“三全育人”建设的内在规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五周年回顾[J].青年学报,2023(3):13-19.

[7] 冯国林,李召虎.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3(15):43-46.

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Z2022245);2021年度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DYJG21184);青岛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QNSZ2024120)

第一作者简介:宁刚(198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通信作者:陈延玲(1987-),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养分资源综合管理。

猜你喜欢

新农科培育路径协同育人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