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课后习题 提升学生素养

2025-01-07汤素文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提升素养课后习题小学语文

摘要:课后习题是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是真正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抓手。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做到:化习题为主问题,优化教学设计;以习题为支架,指导阅读方法;以习题为桥梁,提高语用能力;以习题为载体,提高人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提升素养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而精心编排的,这些课后习题种类多,有些习题提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些习题提示了学法、有些习题注重积累、有些习题又发展了语言……如何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真正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呢?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尝试了几种利用课后习题指导教学的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化习题为主问题,优化教学设计

很多教师的课堂经常出现串讲串问现象,巧妙运用课后习题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际教学中,我领悟单元语文要素及文本特点,充分发挥课后习题作用,将课后习题巧妙转化为主问题,引领整节课教学[1]。

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课后习题第一题:朗读课文,说说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我以课后习题的利用和二度开发为思路,设计出了本课的主问题:默读课文,分别找出老师傅和“我”是如何帮小沙剃头的?用波浪线画出老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我”给小沙剃头的语句。这样把课后习题用具体化的语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展开阅读,进行圈画,在后面的集体交流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教学,学生兴趣浓厚。

二、以习题为支架,指导阅读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统编教材每一篇课文的题目都结合单元语文要素,给出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如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中一道课后习题要求学生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在设计这一课时,我联系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只要完成这道课后习题就充分落实了本单元语文要素。于是,我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画面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钱塘江潮水浩浩荡荡向我们奔来,那气势真壮观;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潮水像奔腾的野马,从远处飞奔而来……

三、以习题为桥梁,提高语用能力

纵观统编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可以发现,课后习题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载体。如一年级上册《项链》中有一道课后习题,出示了“金色的”“雪白的”“快活的”等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看谁能说出更多这样的词。教学时,我首先让孩子借助图片和文字进行连线,然后进行练说;接着引导学生:除了金色的太阳、金色的稻穗,你还会说金色的什么?孩子们积极动脑,想出了金色的麦子,金色的玉米,金色的落叶等等。这样的训练,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还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重要理念。像以上训练仿说仿写的课后习题有很多。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课后第三题: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教学时,我首先出示一个例句: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然后让学生仿写。有孩子写道:它把紫色给了葡萄,紫色的葡萄晶莹剔透像玛瑙一样,摇啊摇啊,摇来了秋天的凉爽。有孩子写道:它把白色给了棉花,白白的棉花像天上的白云,摇啊摇啊,摇来了秋天的清凉。还有的孩子写道:它把红色给了梧桐树,红红的梧桐树叶像一只只小蝴蝶,飞啊飞啊,飞到了冬天的怀抱里。在一次次的仿写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

仿写是起点,不是终点,仿写是方法,不是目标[2]。语文教师在运用课后习题提高学生语用能力时要有序推进,要让学生在仿写的基础上,能逐步创写。

四、以习题为载体,提高人文素养

积累优美的语言一直是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统编教材中,很多重点课文的课后习题都要求学生部分或全篇背诵课文,如四年级下册《白桦》课后第一题就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三年级下册《花钟》课后题第一题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第一段。教师在教学时,要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反复默读、精读、品读、范读、练读、诵读、赛读、评价读等多种训练形式,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回合读文,从而实现熟读成诵。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从学生实际和成长需求出发,创设了多维度拓展的课后习题课程,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诱发了学生的探究潜能,让他们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一年级上册《小书包》课后习题:“说一说,你书包里有哪些文具?”“我会把文具摆放整齐。我会自己整理书包。”这些题目的出现,不仅增加学习趣味性,还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教学时,我带领学生举行了整理文具盒和书包比赛。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把文具盒和书包都整理得特别整齐。最后我告诉学生: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来源于生活,归位于生活,语文也不例外。希望同学们在后期的生活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把语文和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课后习题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教学方向。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加强研究,弄清楚课后习题的脉络。教师只有真正弄明白课后习题的特点,真正感受到课后习题的价值,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让课后习题真正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载体,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程朱丽.基于课后习题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以《乡下人家》为例[J].语文世界(上旬刊),2024(11):32-33.

[2]何捷.课后习题的编写特点及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J].小学语文教师,2024(10):9-12.

作者简介: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提升素养课后习题小学语文
基于儿童立场,让课后习题变变样
浅议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
绘本引领促练笔 “翻转”课堂出高效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运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