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挖掘
2025-01-07刘新涛
摘要:在全球文化日益交融的背景下,民俗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独特表达,其传承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多维度挖掘路径,并分析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实践表明,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挖掘;传承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民俗文化,成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有必要深入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民俗文化资源,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成为民俗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积极发扬者。
一、美食文化:味蕾记忆品乡味
美食文化是地域特色的生动体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1]。在语文教材里,尽管没有专门以美食为核心主题的篇章,但在诸多文字之中,时常能察觉到作者对地方美食的赞美和深深的怀念之情。引领学生在教材中深入挖掘美食文化元素,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乡味和情感,对于传承民俗文化来说,是一条至关重要且富有意义的途径。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先生以孩童的视角,带领学生穿梭于那个充满无限探索乐趣的百草园。尽管文中并未直接铺陈一桌盛宴,但提及的“覆盆子”等野果,却轻轻开启了读者对家乡美食的温馨记忆。这些野果,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馈赠,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家乡情感的桥梁。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家乡的美食文化。通过组织一次“家乡美食分享会”,让学生用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并讲述这些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制作工艺。有的同学带来一盘热气腾腾的家乡小炒,讲述着祖辈们传承的烹饪秘诀;有的同学则会通过多媒体展示家乡节日里必不可少的传统糕点,其形状、色泽无一不透露着浓浓的乡情。为了进一步加深体验,教师还可以安排烹饪实践课程,让学生亲手制作家乡美食。从选材、切配到烹饪、摆盘,每一步都充满了仪式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烹饪技巧,更能深刻体会到家乡美食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教师通过对语文教材中美食文化元素的精心挖掘和有效教学,能够极大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他们了解到不同地域的美食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美食的韵味,增强人文素养,体会到美食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礼仪规范:道德观念细传承
礼仪规范作为社会交往的基石,不仅体现了个体的教养与素质,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道德观念。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虽未直接阐述礼仪规范,但通过人物行为、场景描绘等间接传达了礼仪之美的内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礼仪规范元素,将其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高尚品德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亲送别自己时的场景。那一次次艰难地攀上月台、一次次深情地回望与叮嘱,无不透露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注重亲情的传统美德。这些礼仪规范虽未直接言明于文字之间,却如一股温暖的春风拂过心田,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温馨与感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礼仪规范的影子。通过精读文本、圈点勾画等方式,学生发现并理解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礼仪细节。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礼仪规范案例进行拓展讨论。如,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在家庭中尊重长辈的意见与决定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如组织“礼仪小使者”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内外积极宣传和推广礼仪规范;或者开展“家庭礼仪周”活动,鼓励学生在家中主动承担家务、关心家人并实践良好的礼仪习惯。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礼仪规范的理解与认同,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
礼仪规范的教学不仅关乎个体形象的塑造,更关乎社会风气的构建。将礼仪规范融入课堂,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平,还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乡土风情:地域文化细描绘
乡土风情是地域文化的生动展现,它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与人文景观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景观[2]。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对乡土风情的细腻描绘,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与体验乡土文化的窗口。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一文中,刘成章先生以豪放的语言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黄土高原上安塞腰鼓的磅礴画卷。这不仅是对一种艺术形式的赞美,更是对陕北地区独特地域文化的深刻描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安塞腰鼓这一具体案例出发,广泛探索不同地域的乡土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如,通过播放视频资料或展示图片,让学生领略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介绍地方方言、民俗习惯、民间艺术等,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此外,还可以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地域文化。如,开展“地域文化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设计,展现出自己对地域文化的独特理解。
通过深入了解与体验乡土风情,学生将深刻认识到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进而产生传承的使命感。这不仅有助于地域文化的发展,更能够促进民俗文化的多元共生。
综上所述,对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挖掘与教学,无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教育工作。这一实践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还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并欣赏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提升其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相梅.融合·实践·传承: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天津教育,2022(34):126-128.
[2]常志刚.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J].甘肃教育研究,2022(4):81-84.
作者简介: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招贤镇中心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