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生命教育,优化语文教学
2025-01-07王兆彬
摘要: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更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更能与生命教育高度契合,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便捷的教学渠道。实际教学中,可以基于文本作者经历去渗透生命教育意识,基于课文内容去找准生命教育落点,通过开展读写训练去优化生命教育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尊重生命和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主要基于三点考虑:第一,语文教学内容中含有不少表达敬重生命的文章,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能;第二,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紧密联系,为生命教育的顺利展开提供了丰富素材;第三,语文学习是通过文字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进而形成心灵上的共融。
一、基于作者经历,渗透生命教育意识
语文课文中包含着大量歌颂生命的文章,教师可将生命教育渗透于语文的课文学习之中。
例如,在对诗歌《蜀道难》进行教学时,教师把作者李白的曲折经历作为生命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生命感悟。在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便是考科举,走上仕途,进而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与人生价值。李白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却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他敢想、敢做,仕途不得志那便走向大好河山,用自己的绝世篇章抒发个人志向,为理想而高歌。他的诗篇,包含着自己对于生命真谛的理解,引发社会才子的争相拜读。正因为这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蜀道难》,令宰相贺知章过目不忘,进而在宰相等人的举荐下,李白得以面圣,获得了从平民阶层到名人的身份转变,“诗仙”的称号也被大面积传播开来。但由于李白生性自由,无法适应官场的规则,并没有得到君主的重用。在李白的心中,怀才不遇的烦闷与生性洒脱相互交织在一起,写下了无数令人惊绝的诗篇。李白的曲折一生教导学生要自信,要洒脱,要勇敢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
把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统一,不仅凸显了教育的指引作用,更让每一个生命的价值都得以绽放。
二、基于课文内容,找准生命教育落点
(一)挖掘生命教育元素
教师要正视语文课本的作用,结合感悟生命价值的文章将生命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直面生命,尊重生命[1]。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要运用好板块教学。当课文涉及人类所面临生命的艰难险阻时,要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珍贵,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意识。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课文《与妻书》进行教学时,就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推测主人公在面对国破之时的抉择,让学生思考这一篇文章中的主人公面对着国破家亡,他的选择为何如此伟大。借此,教师展开了小组讨论。在热烈的讨论声中,学生逐渐加深对生命的认识,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
司马迁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古往今来的名人大家,都用其饱含深情的文字诉说着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其实并不难,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善于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板块内容感悟生命的真谛。
(二)整合生命教育资源
教师要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将其运用于生命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感受文字魅力的同时,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
例如,一位教师为了将生命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就通过课内外文本整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赏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篱笆那边》这两篇诗歌。在内容上,两首诗歌都表达了对生命的渴望,是不错的生命教育素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从多个角度寻找两首诗歌的异同。接着,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思考:假如我还有一天的生命,我将会做什么?同时学生还在小组讨论中整理和归纳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熟读教材,对有关生命价值的文本进行了有效整合,并将其转化为生命教育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生命认知不断获得提升。
三、开展读写训练,优化生命教育策略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学也可以与阅读教学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获得阅读趣味的同时,感悟生命的可贵。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课文《我与地坛》进行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进而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在这一篇课文之中,作者史铁生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他记忆之中的母亲,在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了一个残疾人对于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自主把握文章脉络和作者情感,更由此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学会了欣赏他人的生命,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进而对生命产生了敬畏之情。
其实,在丰富的文学宝库中还有很多歌颂生命的文章值得学习和鉴赏,教师要重视好课上课下联动,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在广泛的阅读中理解生命的意义,直视生命的价值。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更离不开写作。由此,在写作教学中对生命教育进行渗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2]。在进行完阅读教学后,教师可以围绕“生命”,让学生进行思维创作,表达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作文模块“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进行写作训练时,就从“生命”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的写作灵感。教师通过网络事先收集了相关资料并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感悟他人对生命的认识。接着,教师给学生布置周记任务,要求学生细心留意生活,记录下触动自己心灵的事件。之后,教师可以在批改作业的同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在完成周记的过程中,回忆生活的细节,体会每一个动情的瞬间,感悟生命的精髓。
总而言之,教师要正视生命的宝贵价值,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将生命教育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鉴赏和感悟生命,进而培养正确的生命认知,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吉俊虎.言语生命视角下的语文“生命教育”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10):5-8.
[2]贺娟娟.融入生命教育于初中语文教学之中[J].语文世界(中旬刊),2024(10):14-15.
作者简介: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