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对患者颈椎活动度的影响
2025-01-02冯科译李页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接受穴位针灸与推拿联合治疗的效果及对其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4年6月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穴位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中医证候积分、颈椎活动度、疼痛程度和颈椎功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更优,且总有效率更高(均Pl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均Pl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均增大,且观察组均更大(均Pl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均降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更优(均Plt;0.05)。结论 穴位针灸、推拿与常规对症治疗联合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较好,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颈椎活动灵活性,缓解疼痛,并改善颈椎功能。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穴位针灸;推拿;颈椎活动度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5.01.0065.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22
西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采用药物对症治疗,以消除神经水肿等症状,但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中医认为,该病属“痹证”等范畴,常见证型为风寒湿证,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除痹止痛为原则。穴位针灸、推拿主要通过针刺、揉按特定穴位,具有通经活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腰肌劳损等疾病[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穴位针灸与推拿联合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同时监测其颈椎活动度的恢复状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5月至2024年6月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9.01±7.32)岁;病程4~25个月,平均病程(17.02±3.31)个月。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8.82±7.81)岁;病程3~24个月,平均病程(16.95±3.6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可比。本研究经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⑴符合西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3]。⑵中医符合风寒湿证的辨证标准[4](主证:窜痛麻木;次证:颈部僵硬,恶寒畏风;舌脉象:舌苔薄白,脉弦紧,符合主证、次证及舌脉象可确诊)。排除标准:⑴颈部骨折者;⑵合并凝血功能异常、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功能低下者;⑶合并感染或肿瘤者;⑷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⑸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七叶皂苷钠片(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590,规格:30 mg/片)口服,60 mg/次,2次/d;元胡止痛滴丸(甘肃陇神戎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10024,规格:每10丸重0.5 g)口服,1.5 g/次,3次/d。治疗21 d。观察组:加用穴位针灸与推拿治疗。⑴穴位针灸:风府、风池,驱散风邪,缓解颈部紧张;夹脊、天柱、大椎,疏通颈部经络,减轻疼痛;肩井、外关,调和气血,促进肩部放松;曲池、后溪,活血通络,改善上肢血液循环。针对特定症状,增设以下配穴:若颈肩疼痛明显,可加肩髃、天宗,加强局部气血流通,减轻疼痛;上肢出现麻木及放射性疼痛时,增加曲池(作为强化)、肩髎,疏通经络,缓解麻木与疼痛[5]。操作方法:常规消毒,采用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00970,规格:直径0.25 mm、长度25 mm)进针20 mm,行针1~2 min(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共治疗3周。穴位针灸结束20~30 min后再行推拿治疗。由同一组经验丰富的针灸医师进行穴位针灸治疗。⑵推拿方法:患者正坐,头前屈,自项枕部揉按风府、风池、夹脊、天柱、大椎、肩井、外关、曲池、后溪穴等穴位,6 min/次,重复2次;拿颈侧、颈棘突旁、肩井及上肢肌群,以感局部酸胀且能耐受为度,6 min/次,重复2次;沿督脉风府穴拨至大椎,沿棘突旁拨颈枕筋、侧筋,拨肩胛提肌及该处韧带粘连处,以拨动筋肉且能耐受为度,3 min/次,重复2次;采取掌摩手法放松肩、颈2 min,搓、抖肩、颈1 min。1次/d,治疗21 d。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颈肩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且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达95%~100%为治愈;若上述症状显著减轻,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0%但lt;90%为显效;若症状有所好转,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但lt;70%为有效;若症状未见明显变化,中医证候积分降低lt;30%为无效[6]。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⑵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评估窜痛麻木、颈部僵硬、恶寒畏风等症状及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紧等体征时,按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度,分别计0、1、2、3分[4]。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积分越低表示证候的严重程度越低。⑶比较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使用角度尺(常州市钱璟康复股份有限公司,型号:F-JDC型)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侧屈、右侧屈的活动度,活动度越高表示颈椎活动越好。颈椎活动度测量方法:嘱患者取站立位,头居正中,两眼平视前方,依次做以下动作:①前屈:嘱患者用颏部触胸前;②后伸:要求患者尽力向后仰头;③侧屈:指示患者尝试用右耳贴近右肩,再用左耳贴近左肩; ④旋转:让患者尝试用下巴分别触碰左右肩膀,但需保持肩部不动,不能抬起肩部迎合下巴。⑷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颈椎功能。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7]总分最高为10分,评分越高,疼痛越重。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8]总分最高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颈椎功能越好,于治疗前后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示,行t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更优,且总有效率更高(均Plt;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均增大,且观察组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疼痛度和颈椎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CAS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均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4。
3 讨论
西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虽能缓解患者疼痛与不适,但持续时间较短,患者易反复发作,难以达到长期稳定的疗效[9]。穴位针灸通过精准针刺人体特定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进而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临床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以激发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促进病邪的排出与正气的恢复。推拿能够舒缓肌肉紧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针刺部位气血的畅通与恢复。同时,推拿还能理气止痛,缓解经络不通、气血瘀滞所引起的疼痛与不适。针灸与推拿相结合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人体,达到更全面、更深入的治疗效果[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疗效更高、中医证候积分均更低、颈椎活动度均更大。这提示观察组效果更好,改善临床症状,并增大颈椎活动范围。分析原因为,本研究中穴位针灸及推拿的主穴相同,其中,风府穴、大椎穴具有散风熄风等作用;风池穴、肩井穴具有平肝熄风、祛风解毒等作用;夹脊穴为经外奇穴,具有解痉止痛等作用;天柱穴具有疏风清头等作用;外关穴具有清热解表等作用;曲池穴具有祛风湿、清邪热等作用;后溪穴具有清心安神、通经活络等作用。通过针刺、推拿上述穴位,可起到解痉止痛、祛瘀消肿、通经活络之功效,从而改善患者症状,提升疗效[11]。
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和颈椎功能均改善,且观察组均更优,这提示观察组方案可更好地缓解疼痛并提高活动能力。分析原因为,穴位针灸可疏通患者经脉,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而推拿在头、颈、肩等相应穴位施以揉、按、拿、拨等手法,能够舒缓紧张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颈椎区域的僵硬与紧张,更能够发挥出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的功效[12]。
综上所述,穴位针灸、推拿与常规对症治疗的联合应用,有利于全面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颈椎活动能力、减轻疼痛并恢复颈椎功能,进而提升整体疗效。
参考文献
张欣,祝君,王静,等. 超声引导下两种不同路径药物注射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 颈腰痛杂志, 2024, 45(4): 719-724.
李连明. 研究神经根型颈椎病康复治疗中穴位针灸、手法推拿 对颈椎活动功能、症状缓解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杂志, 2024, 3(8): 202-204.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J].中华外科杂志, 2018, 56(6): 401-402.
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项痹(颈椎病)制定工作组.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项痹(颈椎病)[J].康复学报, 2020, 30(5): 337-342.
程莘农.中国针灸学[M]. 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279.
王和鸣.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 533-534.
严广斌.视觉模拟评分法[J/CD].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8(2): 34.
李标,蒋花,周伟松,等.风池穴傍针刺联合阿是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CASCS评分、NDI评分及眩晕程度的影响[J].海南医学, 2020, 31(7): 845-848.
郭艳波.电针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J].大医生, 2024, 9(19): 86-89.
黄韶辉. 针灸推拿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改善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29(21): 48-50.
李天发,高华,王二争.不同针灸方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 2023, 18(4): 523-527.
李亚君,周愚.推拿中经穴疏导配合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 2022, 40(11): 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