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
2024-12-31麻海雁
摘" 要:乡村振兴关系人民福祉和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当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发展、创新等诸多困境,表现为文化主体发展缺失、面临传承危机、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和文化产品创意不足等。该文从乡村振兴的视域出发,以湟源陈醋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县域文化特色,试图通过“一厂一品”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为县域食醋产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并结合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食醋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内容的丰富性等方面的突破。
关键词:乡村振兴;食醋文化产业;“一厂一品”;文化赋能;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3-0115-04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related to people's well-being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t present, excellent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which are manifested in the lack of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subjects, the crisis of inheritance, the lagging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lack of creativity of cultural products.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takes Huangyuan mature vinega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y, and attempts to provide new impetu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vinegar industr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ne factory, one product\" vinegar cultural industry brand, and combines i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achieve breakthroughs in digitalization and content richness of the vinegar cultural industr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vinegar cultural industry; \"one factory, one product\"; cultural empowerment; path exploration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三农”问题,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1]。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等内容[2]。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3]。2021年5月,《“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指出,支持各地打造“一地一品”,形成具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品牌,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企业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项目[4]。202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指出,应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与区域功能定位,统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建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企业库[5]。同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6]。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多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7]。近年来,人们愈加重视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推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8]。当前,我国乡村传统文化产业的振兴发展缓慢并存在一些问题,尽管针对乡村文化产业的研究较多,但大多集中于宏观层面,从微观及个案层面分析的较少。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食醋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亦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其振兴与否不仅关系到当地人的精神生活,还牵系乡村传统文化产业的振兴。本文从乡村振兴的视域出发,以湟源陈醋为研究对象,分析青藏高原地区非遗食醋文化产业面临的困境,探索传统文化产业实现振兴的策略。
1" 乡村振兴背景下食醋文化产业品牌开发思路构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鉴于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相关性,现阶段湟源“一厂一品”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面临产品同质化、创新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食醋产品特色开发与宣传,确保食醋与当地文化的有机结合,顺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
1.1" 地方性知识赋能湟源“一厂一品”食醋文化产业品牌形象构建
乡村振兴背景下,湟源“一厂一品”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的核心在于挖掘食醋的地方性知识与食醋企业的文化内涵,以文化资源为依托,融入河湟历史、文化、技艺等多种元素,通过特色符号、标志及故事等媒介进行文化产品与形象再现。在进行“一厂一品”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中,县域文化旅游部门、食醋企业等需协同发力,明确县域食醋文化形象定位。还应立足县域食醋功能定位与资源禀赋,聚焦河湟地区的自然环境及民族风貌,开展系统性的食醋历史文化调研活动,通过查阅资料、访谈记录等途径,充分挖掘提炼食醋特色文化元素,从中探寻不同食醋企业的差异性特征,着手打造“一厂一品”的县域食醋文化,为提高整个县域的食醋知名度、提升辐射范围而助力。
以湟源排灯的形象塑造为例,湟源排灯,始于清朝中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了河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其创造性地融入汉、藏、蒙古、回等各民族及河湟文化元素的同时,汇集了木工、雕刻、绘画、剪纸和皮影等各种工艺。先后打造了“排灯文化旅游节”“湟源排灯展”等品牌活动,通过文化活动来进一步提升湟源排灯的知名度的美誉度。因此,湟源陈醋酿造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充分学习和借鉴湟源排灯的品牌打造、宣传推广、创新设计等发展模式,将传统非遗技艺与所在县域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度结合,借助网络信息化手段进行有效宣传和推广,并通过开展线下高原食醋系列美食文化节来增强受众群体对湟源陈醋的认知,进一步提升吸引力。
1.2" 乡土文化赋能湟源“一厂一品”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
乡村是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涵盖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项功能,与城镇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3]。因而,从乡村记忆与文化重构的角度,探寻乡村传统文化产业的构建之路,通过非遗类文创产品设计展示,以凸显特色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9]。湟源“一厂一品”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在于食醋的文化赋能,其潜藏的文化底蕴是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的基础,为食醋文化注入生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应不断挖掘乡土食醋文化资源的潜能,进行相应的文化延伸,向受众群体展示食醋背后的寓意。基于此,可以从食醋主题相关的故事、传说、地方志、民间乐曲、仪式和文献等资料着手,进一步挖掘县域丰富的文脉,使食醋形象、内容更加清晰和丰富,从而实现县域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同时,在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打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时代发展的特征,从当代审美与大众需求视角着手,进行相应的食醋形象改进和创新,使县域食醋文化产业的特色系列产品符合大众审美,紧跟时代步伐。
以湟源皮绣为例。湟源皮绣充分运用了青藏高原地区的牦牛皮、藏羊皮,以及牛毛、羊毛、马尾和马鬃等材料,采用盘、攒、编、堆和绣等制作工艺,绣制出国内罕见的地方性工艺产品。据说,生活在河湟地区的先民们早期就开始使用羊毛、皮绳等材料,在靴帽、箭筒等皮质品上刺绣原始的图腾符号作为装饰或崇拜物。湟源皮绣是在古老皮毛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广泛汲取了青藏高原羌、藏、蒙古、汉和土家等各民族皮毛手工艺和技艺精华汇聚而成,是古老技艺和现代工艺相碰撞的精华,是昆仑文化与蓬莱文化、羌藏文化与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相融合下的多元民族文化产物。在传统皮绣的基础上,湟源皮绣还立足于区域文化特色,将国家级非遗排灯与皮绣进行融合创作出了皮绣排灯,以青海三江源地区特有的动植物等来呈现出万物和谐共生、生命至上的美好寓意,同时在对不同民族人物的刻画中亦体现了河湟地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历史。
2" 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策略
湟源“一厂一品”食醋文化产业构建应以乡村振兴差异化战略为依托,建设食醋品牌,大力挖掘县域内与湟源陈醋相关的人文历史,结合陈醋的地方性知识生产的特殊性进行差异化产品开发和定位,通过地域文化赋能食醋产品内涵来进一步解决产品同质化、创新性不足的现实问题。
2.1" 文旅融合视域下食醋文化故事与场景打造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指出,可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消费”[4]的方式来实现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及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并强调要积极利用数字展示、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加大数字化、沉浸式、互动性等文旅项目设计开发[4]。还应进一步将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提供符合青年文化消费需求、体现县域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根据不同年龄段群体身心发展状况创作适合的文化产品,从而实现县域文化品牌战略,打造兼具代表性、影响力、竞争力的食醋文化品牌[4]。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需以“文旅融合”为落脚点,以产品文化赋能,打造食醋故事与旅游场景,从而丰富特色食醋文化故事性,增强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的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如在食醋故事与场景设计方面,应聚焦于食醋的空间生产设计、发酵场所设计、产品多样化设计等。以食醋故事为重点,借助食醋故事的历史变迁性、地方性知识、情感性等特征,发挥食醋文化的魅力,进而实现“一厂一品”特色食醋文化打造。
2.2" “传统+现代”的空间场域设计赋能食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在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过程中,文化的挖掘既是重点,也是关键。湟源“一厂一品”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应聚焦于地域文化特色,并结合食醋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进行独家设计,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就现阶段湟源陈醋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说,其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有生活食醋、饮料醋、礼品醋和药膳醋等。因而,推进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应立足于县域的人文历史及企业自身的文化脉络,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开发类型丰富、口感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食醋文创产品,以吸引更多来自省内外的消费者。笔者在“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西宁赛区湟源县“主场日”的现场,通过参与观察后发现,该足球赛事是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与体育的足球盛会,不仅是足球赛事的开幕,更是一次视觉和味觉上的文化盛宴,展现了湟源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其中,湟源风味凉面、凉皮、酸辣里脊等与食醋相伴而生的风味小吃及湟源陈醋纷纷现身场外农产品展示区。湟源陈醋作为河湟流域知名度较高的高原青稞醋,承载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深受当地群众及邻近县域消费群体的喜爱,既是舌尖与美食碰撞,亦展现了传统特色系列与现代体育元素等的空间交汇。因此,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媒体的宣传和文化场域的打造,“传统+现代”的空间场域设计必将赋能文化产业的发展。
2.3" 多元主体参与提升食醋文化感知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主体,文化产业实现支柱性产业的目标离不开文化企业的发展[10]。村民是乡村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主体力量,引导村民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进其凝聚力和对文化的认同感,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11]。食醋企业应积极引导当地村民参与到湟源陈醋的口感、包装设计及后期产品创新的全过程中,并在各乡镇积极宣传,广泛吸收兼具食醋生产技术和条件的主体参与其中,从而提升所在地民众的再就业机会。还应进一步关注县域内消费群体的生活和行为习惯,积极建设醋文化主题相关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场域,以“日月山上故事远扬 湟源陈醋万里飘香”为主题宣传,深挖湟源陈醋的文化内涵。邀请老一辈酿醋技艺人等多元主体分享其关于醋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故事等,共同策划“非遗技艺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为主题的陈醋非遗文化项目展示,进而增强民众的参与度与认同感。此外,还应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推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发展,为“县域特色食醋文化活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打好根基,进一步提升湟源陈醋知名度。
3" 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的有效保障
健全的政策、人力资源和宣传体系,是保障湟源“一厂一品”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实现食醋品牌构建赋能乡村振兴,需要提供一定的基础性保障。
3.1" 健全食醋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政策是引导和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县域相关部门应支持食醋文化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优化食醋文化领域创业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投资食醋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依法保障食醋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提高数字化发展能力;引导文化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具有代表性、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文化企业品牌[4]。湟源“一厂一品”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需要所在地相关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包括经费、融资等方面的支持。还需立足县域特色,结合县域的资源、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定位,并根据各食醋企业发展现状,针对性地制定金融、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相关的政策,健全相应的市场监管政策机制,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为湟源“一厂一品”食醋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2" 食醋酿造技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创意人才的培养依赖于社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高校和社会组织应加强联合,加大对创意人才的保障及激励,引进和培养更多的优秀创意人才[10]。还应加强对乡村文化人才、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借助互联网、短视频等现代网络传播渠道,带动乡村特色文化产品和销售[4]。湟源“一厂一品”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食醋企业应不断引进食醋产业相关的技术人才,顺应新时代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通过人才引进来助力湟源食醋文化产业构建,实现品牌效应。首先,以地方政策为依托,鼓励、吸引从事食醋文化产业的人才,建立并完善人才引进的奖励机制。其次,应建立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的交流与培训机制,培育一定数量的食醋酿造技艺传承人,确保食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为进一步发挥人才的保障作用,食醋企业主体应及时关注食醋行业动态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定期进行常规的市场调研与消费群体感知了解,从而生产出符合大众所需的食醋产品。
3.3" “互联网+”时代的矩阵宣传力
“互联网+”时代,网络新媒体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湟源“一厂一品”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离不开新媒体的宣传推广,需借助当代网络媒体的传播效应,不断提升其知名度与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首先,应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通过5G、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推动食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食醋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沉浸式体验等新型食醋文化业态。其次,可将食醋文化与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相结合以构建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的文化产业宣传平台,实现网络赋能食醋实体经济[4]。最后,应协调推进“线上+线下”双向互动以增强受众群体的食醋文化感知。实现在继承和发展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以创新驱动区域食醋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从而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数字食醋文化品牌。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县域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打造具备典型性和竞争力的食醋文化产业,是助力乡村振兴重要发展路径。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和发展视角下,食醋文化产业品牌构建需要注重食醋文化与故事场景打造、进行“传统+现代”的空间场域设计以及发挥多元主体参与,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积极培养和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构建“互联网+”时代的矩阵宣传力。基于此,湟源陈醋应立足于差异化发展目标,深入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资源,提炼各企业独特的食醋文化元素,打造“一厂一品”特色食醋文化品牌。同时适应时代发展所需,以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新质生产力思维方式,赋予食醋新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增强当地群体的文化认同和归属,赋能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2]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2019(00):3-13.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J].云南农业,2018(11):1.
[4]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1-05-06)[2024-07-15].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cyfz/202106/t20210607_925033.html.
[5] 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EB/OL].(2022-03-21)[2024-07-15].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cyfz/202204/t20220406_932314.html.
[6]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2-23(001).
[7]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J].中国人才,2024(2):4.
[8] 向晓梅,胡晓珍,吴伟萍.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政策取向[J].广东社会科学,2023(3):15-23.
[9] 陈东.文化艺术在乡村经济振兴建设中的应用路径探讨——评《艺术振兴乡村途径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22(4):97.
[10] 章顺磊,叶林.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的困境与突围[J].学术探索,2017(9):126-132.
[11] 苑晓霞.浅析新城市主义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建筑与文化,2016(5):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