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2024-12-31何惠芳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3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路径探析乡村振兴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农民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同时,让农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新时代如何更好、更高效地进行乡风文明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建设“六个新武威”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乡风文明;乡村振兴;农村;农民;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D422.6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3-0173-04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ointed out: \"To comprehensively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the most arduous and arduous tasks still lie in rural areas.\" The ultimate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o allow farmers to feel a real sense of happiness, gain and security while meeting farmer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 How to better and more efficiently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stoms and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will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Wuwei of Six Merits\".

Keywords: rural customs civil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areas; farmer; path analysis

乡村兴则民族兴,民族兴则国家兴。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1]。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它不仅关乎乡村居民自身素质的提升、认同感归属感的增强,还会影响乡村的全面发展进步[2]。振兴乡村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而振兴乡村的最终目的是农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进步和提升,最终实现农村现代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让农民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 乡村振兴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和实践价值

1.1" 理论逻辑

1.1.1"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于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同时指出,“只有消灭城乡对立,人们才能从他们以往历史所铸造的枷锁中完全解放出来”[3]。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原始阐释,乡风文明建设到今天具有中国化、时代化的特征[4]。

1.1.2" 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的过程

乡风文明建设必须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作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5]。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儒韵民风,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了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1.2" 实践价值

1.2.1"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首先抓好乡风文明建设。一方面乡风文明能够吸引城市外出务工人才回乡投资创业,引领农村优势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另一方面乡风文明可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转变农民陈旧的思想观念,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是人民生活富裕的具体体现,生活富裕不仅体现在农民口袋的充实,也体现在思想文化生活的提升,因此,乡村振兴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道德观念的重建和思想的重塑。

1.2.2"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我国广大农村承载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明成果,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呼唤乡风文明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振兴。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把我国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以乡村文化振兴激活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振兴,在广大农村培育新时代优秀家风、村风、乡风、民风,进而汇聚起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

2" 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2.1" 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发挥不足

经过调研发现,党建在引领乡风文明方面还存在一些难点。一是发展党员难。近年来受经济社会的影响,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农民入党的积极性不高,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的难度增大,农村面临着党员老龄化、发展党员难的问题。二是党员教育培训难、党员技能低。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培训普遍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单一,对党员的吸引力较低,造成部分农村党员存在综合素质与实际操作能力不能适应新时代生产方式的要求,致使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缺口”大。三是党员为民服务宗旨意识淡薄。部分党员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大多缺乏大局意识,比如大部分年轻党员选择在外务工,对村内事务参与积极性不高,回村发展意愿不强。

2.2" 乡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乏力

一是部分群众思想观念仍然较为落后、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法治意识相对淡薄。二是陈规陋习、封建旧俗难以根治,封建迷信蔓延滋长。因赌博引起家庭矛盾、导致返贫、增加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阻碍文明乡风的培育;三是农村道德力量衰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乏力。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西方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等思想不断渗透,逐渐衍生出了虚荣攀比、好逸恶劳等不良风气;子女不孝顺、不履行赡养责任,薄养厚葬现象时有发生;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在农村基层的宣扬和传承不够。

2.3" 文化娱乐活动贫乏单一

一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单调。农村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是电视,娱乐生活普遍较为单一,村民多以打牌等方式打发空闲时间。二是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低,公共文化活动没有形成常态化、制度化、规模化的活动。三是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参与性不高。村民文化娱乐生活少,文体娱乐设施使用率低。四是村干部文化宣传活动流于形式,方式陈旧,效率底下,农民喜欢的短视频、说唱等形式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

2.4" 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一是很多农村土地扭转了,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经商或务工,致使农村普遍存在“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较多的现象,使得农村生产建设的后劲不足,严重制约乡村振兴中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由于留守在家务农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对农村生产发展的实用技术培训教育滞后,阻碍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留守农民中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较少,导致农业生产经营效率较低,严重地制约了农民增收,使农民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乡风文明长效发展中去。

3" 制约乡风文明建设原因分析

3.1" 重视政府主导作用轻视农民主体作用

乡风文明建设活动在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中很少开展,虽然在个别村有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的自乐班子开展文艺演出来丰富文化生活,但政府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完全体现。政府只能在经费宽裕的情况下多举办一些蕴含良好民风民俗的村级文艺大赛,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范围不广,逐渐使农民成了局外人。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中心”“关爱工作室”等乡风文明建设设施都是在上级部门来检查时才开放的,平时没有农民来这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硬件设施已筹备,但因为资金问题,迟迟不能运转,实际投入使用还很困难。农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性体现不明显。

3.2" 重视硬件建设轻视组织活动

现阶段,乡村地区修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和活动场所虽投入了大量经费,却缺乏日常管护,群众参与度和场所利用率不高。村委会的农家书屋很少有人光顾,文化活动室大多设施齐全却无人使用,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因经费欠缺无法起到照顾身体残疾的老人,农民正常的文化活动和社会交往相对缺乏,村级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文化感召力。基层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思考和谋划偏少,出现重抓经济建设、轻乡风文明建设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制约了文明乡风的培育。

4" 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4.1" 党员带头重“引领”

一是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为民服务能力,打造乡风文明建设的基层战斗“堡垒”。二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参加志愿者服务,在移风易俗中党员率先垂范,带头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教育引导本村党员争当移风易俗的喉舌、环境卫生的督导、乡风文明的实战员、志愿服务的组织员,做到一人带一人,众人帮一户。三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从党员干部日常管理制度入手,加强干部的相互交流,关心其思想状况,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文明素养。

4.2" 尊重农民激“热情”

一是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农民的主体意识。开展“我为咱村献一策”活动,组织村民对如何提高农民素质、移风易俗、培育好家风等乡风文明主要创建活动进行讨论,尊重农民内心真实的想法,让农民自己提出好的做法,并积极采纳,让农民在参与村级治理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作用。二是成立本土的宣传队伍。农村是由家族、血缘连接起来的社会,农民对他们推选出来的村干部、德高望重的老长辈是非常尊重的,因此要建立一支爱农村、懂农民、知农事的宣传队伍,对乡风文明的有关知识进行宣传,农民更容易从心底里接受并参与进来。三是鼓励留守老人积极参与。培养老人的传承意识,鼓励他们分享传统文明故事和风俗,成为文明乡俗的传播者。四是发挥好“小手牵大手”的作用。注重对儿童主体意识的培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从小培养文明习惯,用文明行为影响乡风文明建设的“后来人”,杜绝不良风俗习惯影响下一代,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明的魅力,树立传播文明的意识。

4.3" 涵养正气树“新风”

一是坚持成风化俗,致力于实现“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齐头并进,使农村社会风气更淳朴、秩序更和谐。充分借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总结推广的“晓康驿站”积分制经验做法,探索形成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新模式。通过“横向拓面、纵向赋能”,将“道德银行”转型升级为集激发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治理、促进乡风文明为一体的新载体,助善治乡村“活”起来。二是创新“正负面清单”“积分结果赋能”等运行机制,推广实施“行为量化、积分奖罚”,让善治乡村“转”起来。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积”出了和美家风、淳朴村风、文明乡风,使善治乡村“美”起来。三是以美丽的村容村貌占领乡村环境主阵地。坚持房屋、厕所、栏舍、畜圈、沼气池和垃圾填埋场等场所的统一规划建设,科学布局和打造新农村建设点,在优先向新农村建设点整治巩固提升基础上,向干道沿线等区域倾斜,重点倾向环城路和最美乡村公路沿线,安排一批村点开展组团化、片区化建设。四是科学选定美丽示范村庄,抓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硬件配套,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型、绿色生态型、现代农业型、特色文化型、传统村落型示范样板。五是持续巩固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健全村庄保洁制度,全面配置垃圾清运设施,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村容村貌。强化农村卫生死角治理,深入开展国省县乡公路、江河库塘渠、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各类企业周边等卫生整治,清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实现农村环境纵深改善。

4.4" 移风易俗寻“突破”

一是积极发挥村“两委”成员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广大党员、团员、干部带头或教育子女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搞好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敢于同落后封建旧俗和各种不良风气作斗争。二是采取“土办法”进行刚性约束,文明需要制度规定做保障。利用《村规民约》,规定什么事可以办,什么事不可以办,把移风易俗纳入“土规定”,减轻人情消费负担,推动形成“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尚,大家不比面子比文明。三是邀请村里有威望、有影响力、热心服务的老党员、退休教师、乡贤人物和文化名人等群体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厚植文明沃土,滋养文明之花,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全面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提升群众对家乡文化的自信,达到以文化“聚力”,营造乡风文明浓厚氛围的良好效果,

4.5" 传承特色引“活水”

一是充分挖掘当地乡贤文化,用大家熟悉的乡贤文化潜移默化引导广大农民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同时调动新乡贤积极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中,使广大农民见贤思齐、见德思义,从而汇聚乡风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完善乡风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建立图书馆、儿童乐园、书画馆、排练厅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并引导村民正确充分使用,满足村民文化生活需要。三是拓展文化活动形式。开展送戏下乡、周末书场、村级“民星”选拔等文艺演出活动,组织村里的文艺人才,把遏制陋习的做法成效,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如小曲戏、三句半、相声等形式编排出来,深入各村进行巡回演讲,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让大家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有益活动中来,有效转变社会风气。

4.6" 文明创建立“载体”

一是培育良好家风。以好家风涵养好民风,以好民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以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和好媳妇、好婆婆、好邻里,以及身边好人好事、最美人物等创评活动为抓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培育崇德向善、争做好人的文明乡风。二是用典型人物现身说法。从娃娃和老人抓起,把乡风文明建设内容印发给小学生,学校组织学生学习相关内容,还把学习内容带回家讲给家长听。利用村老年协会组织老年人,参与这一行动,建立卫生工作、集中供水、矛盾调解和文化传承四大工作小组,建立“村民讲堂”,请村里退休老干部、种植能手、卓有成效的打工者讲述他们的故事,年底按照制定的相关条件,评定“和谐院落”“文明家庭”“乡村好人”等,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4.7" 发展经济促“振兴”

乡村要振兴,乡村经济就要发展。乡风文明的建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盘活乡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只有农民的物质文明提高了,生活富裕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乡风文明建设中去。一是大力发展有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引导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二是打造村级特色产业。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振兴靠特色,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助推乡村振兴。三是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就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就业,还要鼓励有技术、懂生产的专业人才回乡创业。四是重视农村生产技术的提高,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农民技术创新意识,对农民进行“保姆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多创造机会让村干部走出去看看,学习其他优秀乡村产业发展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做法,指导本村经济发展,为本村的发展奠定基础。

5" 结束语

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也是培养农民基本素质、提高精神境界、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保障。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突破乡风文明建设这一瓶颈,将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一一解决,真正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集中一切能够集中的力量,最终实现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洪维智.闯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保山路子[J].社会主义论坛,2023(1):22-24.

[2] 黄祖辉,沈廷川.把生态化建设贯穿乡村振兴全领域全过程的若干思考——以湛江市为例[J].广东经济,2022(6):16-19.

[3] 申长鹤,邓谨.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2):180-185,190.

[4] 蒋连华.新型城镇化视域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3):9-18.

[5] 生忠军,谭单富.新时代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2(8):49-51.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路径探析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皖北美丽乡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培育解析
乡风文明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研究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互联网+背景下的渝东南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美国纽约与长三角地区比较视阈下的总部经济转型发展路径探析
加快乡风文明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