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实践路径探析
2024-12-31林裕玲朱琳静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文化教育水平不高、文化资源保护不足和城乡之间存在差距等现实问题。对此,需要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乡村文化的普及教育、加大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力度和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弥补当下乡村文化建设短板问题,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精神养料。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文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249.27"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6-0160-04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roposed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helps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enhance the confidence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olidate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t present,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facing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funds for cultural construction, low level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sufficient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so on. In this regard,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strengthen the universal education of rural culture,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rural cultural resources, vigorously develop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and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so as to continue to inject spiritual nourishment for Chinese modernization.
Keywords: rural 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Chinese modernization; path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为新时期乡村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乡村文化是乡村地域的灵魂,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传统习俗,体现着地方特色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者。新时代乡村振兴不仅要求物质方面的振兴,同样还需要文化建设的振兴,让乡村强健筋骨的同时更具精神活力。
1"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
1.1" 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任务和追求[2]。乡村文化传承着丰富的乡土历史和传统习俗,是乡村地区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也在助力着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首先,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促进乡村地区的文化传承。通过保护传统文化、挖掘乡土特色,可以提升农村地区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和动力。其次,乡村文化振兴可以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文化资源融合于教育资源中,不仅能够提升乡村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也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最后,乡村文化振兴还可以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通过引导和扶持农民在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乡村教育等领域开展创业活动,可以激发农民的创业精神,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因而,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可以进一步提升乡村地区的发展活力和吸引力,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跃进。
1.2" 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民间艺术、传统节庆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内涵。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不仅有助于挖掘和传播乡村历史和传统知识,更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道德规范、社会理念,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传承。同时,乡村文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乡村文化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还能够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持续提升。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充分挖掘和发展乡村文化中的正能量,能够促进文明乡村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应该更加重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乡村文化代代相传的工作,推动农村文明进步,为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文化自信、文化繁荣、文化振兴的伟大目标蓄力。
1.3"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基础
乡村社会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原料之一,为维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场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3]。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使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互动,形成“现代城乡文化共同体”[4]。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乡村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实践基础,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势在必行,其有助于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精神动力。
2" 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建设资金不足
长期以来,为了确保乡村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乡村地区都比较注重乡村的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其文化建设。首先,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方面。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修复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包括对古建筑、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的保护与修复费用。然而,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很多文化遗产面临着破损、衰败的现象,无法得到及时和有效的保护。其次,在诸如文化馆、博物馆、剧院和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由于资金不足,很多乡村缺乏完善的文化设施,无法提供适合展示和传播乡村文化的场所,从而限制了乡村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此外,在文化活动策划和组织方面。乡村文化活动是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如文艺演出、展览展示、传统节日庆典等。然而,由于资金有限,很多乡村缺乏策划与组织文化活动的能力和条件,导致乡村文化生活的匮乏,难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最后,在文化人才培养方面。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具备专业的文化人才,例如舞台艺术家、传统工艺师傅等。然而,由于乡村文化建设资金不足,乡村往往缺乏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导致文化传承的断层和人才流失。总的来说,虽然在乡村地区中,尽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作出了一定支持,但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影响着乡村文化建设的开展,限制了乡村的发展。
2.2" 文化教育水平不高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5]。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所在,乡村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村民文化认同感和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随着乡村地区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加。然而,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老龄化和空巢化现象愈演愈烈,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高水平的教育,文化程度有限,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较深。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化教育培训,很多农民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模糊,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正确认知,甚至对一些现代文化形式产生排斥心理。这不仅影响了乡村文化的发展,也阻碍了科学文化的推广。此外,乡村传统文化教育还会常常出现流于形式的问题,例如,村里设置的理论宣讲室,只是应付上级检查,却鲜少会举办活动;乡村图书室书籍陈旧,甚至不对外开放等。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一是乡村地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不够清晰,缺乏系统规划和长期发展目标,导致文化建设工作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持续性;二是乡村地区文化服务设施不完善,文化资源利用率低,缺乏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服务,不能满足农民对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三是由于资源配置不足、政策支持不力等原因,乡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工作难以真正发挥效能,无法实现乡村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推进。
2.3" 文化资源保护不足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所系[6]。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发展的迅猛,一些乡村地区在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乡村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导致了文化资源的流失、疏漏、破坏。首先,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导致了文化资源的商业化开发。一些乡村地区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将文化资源过度商业化开发,将古村落、传统手艺、民俗活动等文化元素忽视于商业利益之下,导致文化资源被剥离了其根源和文化内涵,造成文化资源的价值流失和文化质量下降。其次,过度追求经济发展使得乡村文化被边缘化。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些乡村地区面临着文化资源被边缘化的风险。随着农村人口外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部分乡村文化传统逐渐失传,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举步维艰,乡村特色文化面临濒危和消失的挑战。此外,过度追求经济发展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乡村地区为了发展旅游业或其他产业,大规模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对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景观进行破坏和改造,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生态文化环境,影响了文化资源的永续发展和传承。
2.4" 城乡之间存在差距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由于受限于自身条件,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与城镇文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城乡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首先,在文化资源丰富度和文化活动开展方面。城市由于人口集聚、信息密集、资源丰富等优势,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源和传播平台,文化活动更加多元化和频繁化,而乡村由于人口稀少、资源匮乏等劣势,文化资源相对匮乏,文化活动相对较少,导致乡村文化的传播和展现受到影响。其次,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挖掘利用方面。城市在文化产业投入、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等方面拥有更为完善的体系和发展途径,乡村由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等限制,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利用不足,制约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再次,在文化设施和服务供给方面。城市拥有更为完善的文化设施设备和文化艺术团体,文化服务供给更加广泛和多样化,而乡村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和配套服务不足,文化设施和服务供给相对匮乏,限制了乡村居民的文化活动参与和体验。最后,在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城市由于历史悠久、文化传统厚重,乡村则因历史往往处于较为偏远的地理环境,文化传承和保护受到一定的影响。城市注重现代文化创新和传承,乡村更需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但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一些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
3" 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基层政府是联系政府与农民、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和纽带,具有资源整合、政策推动、组织协调等重要功能,在乡村文化保护、传承、振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在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基层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文化资源的分类保护和利用方式,加强文物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并将文化资源保护纳入乡村规划建设中,推动乡村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基层政府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文化传统节庆、艺术展览等形式,激发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并加强乡村文化团队、群体建设,培育一批有文化传承能力的人才,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工作的深入发展。其次,在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基层政府应积极支持乡村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可以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旅游景区、文化艺术表演中心等载体,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基层政府还可以引入专业文化团队和机构,对乡村文化创意企业进行指导和支持,鼓励乡村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生产与推广,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最后,在乡村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播方面,基层政府可以加强对乡村文化教育机构的建设和支持,提升乡村文化教育质量和水平,引导乡村青少年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培养乡村文化传承的接班人。同时,应当发挥媒体宣传的作用,利用乡村广播、电视、网络等平台,宣传乡村文化特色与成就,传播正能量,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3.2" 加强乡村文化的普及教育
村民是促进乡村地区发展的主体,他们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果。为了促进乡风文明,必须加强乡村文化的普及教育,提升村民整体的文化素养。首先,可以通过加强乡村文化教育,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基层政府可以积极支持文化教育项目的开展,开设文化传统知识和技艺培训班,组织文化讲座和展览等活动,让村民了解和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同时,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和文明礼仪的普及,培养村民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升整体文化素养。其次,建立乡村图书馆、文化宣传阵地等设施,提供便利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基层政府可以充实乡村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和书籍,搭建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中心,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吸引村民参与文化活动,促进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通过文化艺术展览、文化节庆活动等形式,扩大村民的文化视野,激发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此外,可以鼓励村民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乡村文化创意人才。基层政府可以支持创办文化创意工作坊和创客中心,提供创意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村民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拓展乡村文化创意市场。通过培训和扶持,激励村民积极投身文化产业创意设计、手工艺制作等领域,提升村民的创新意识和文化素质。最后,要加强对乡村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弘扬。基层政府可以设立文化传统保护基金,支持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组织传统习俗和技艺的传习活动,传授乡村历史和文化知识,让村民亲身参与,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尊重,进而提升乡民的文化素养。
3.3" 加大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力度
乡村文化资源是中华灿烂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加大对这些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从而使乡村文化重现其昔日风采。首先,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等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人文价值。基层政府可以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加强文物保护和古村落保护工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修缮和保护历史建筑,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确保乡村文化传统得到有效延续。其次,重视对淳朴的民风民俗等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乡村的民风民俗是乡土文化的生动体现,反映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基层政府可以组织开展传统节庆活动、民俗表演、文化体验活动,引导村民传承和弘扬乡村民俗文化,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培养乡村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责任感。最后,注重乡村文化传统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发展。在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要注重与现代文明的对接和融合。可以借鉴现代科技手段,例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将乡村传统文化呈现给更广泛的受众;同时,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的商业潜力,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3.4" 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铸好“文化之魂”,将乡村的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首先,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乡村特色品牌。利用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传统底蕴,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创意产业,打造乡村特色品牌。可以通过文化创意设计、手工艺制作、文化旅游等方式,挖掘乡村独有的文化元素,推出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产品,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助力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其次,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是具有辐射性和带动性的产业,可以与乡村传统产业、农业、旅游业等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产业联动、产业集群效应,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多元化发展。通过文化产业的引领,促进本地产业的创新发展,提高乡村产业链的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最后,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乡村要注重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推动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创新,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4" 结束语
乡村文化作为乡村的魂,是深埋于广袤农村大地的根。文化的发展对带动乡村经济的繁荣振兴起着重要作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艰巨任务。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我国各地的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也还存在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乡村文化振兴事业中存在的不足,相关人员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以满足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更进一步激活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向着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谭鑫,谭嘉辉.以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J].社会主义论坛,2021(11):50-51.
[3]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1).
[4] 胡宝平,徐之顺.价值认同与城乡文化和谐共生[J].南京社会科学,2018(2):135-139,156.
[5]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组织.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 范玉刚.在中华文明与全球化双重视域中领悟乡村文化复兴的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