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原子化村庄治理困境与对策

2024-12-31陈军宏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治理困境

摘" 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必要基础,关系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功与否。在中国乡村逐渐原子化的趋势下,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陷入困境之中。该文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原子化村庄的治理主体及其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再探究民族地区原子化村庄治理所面临的困境及原因,最后思考民族地区原子化村庄实现治理现代化的策略,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民族地区;原子化村庄;治理;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D42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6-0056-05

Abstract: Rural governance is the necessary basis of national governanc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suc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Under the trend of rural atomization in China, rural governance in ethnic areas is in a dilemma. By analyzing the main bodies of atomized rural area governanc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their roles in rural area governanc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difficulties and causes in atomized rural area governanc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of real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is kind of governance, so as to promote the early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ethnic area; atomized rural area; governance; dilemma; countermeasure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乡村治理水平的高低也必然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进程。原子化村庄是中国乡村中的一种过渡型村庄,分散是其典型特点。原子化现象在中国乡村中表现得日益明显,这种现象在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中也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点。原子化村庄可以说是农业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产物,有着中国乡村的普遍共性,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征。原子化村庄的社会关系是典型的半熟人社会,人际关系淡薄、社会关联松散是其特点。在乡村治理中,这些特征又会导致新的治理难题出现,严重地影响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一大阻碍。因此,深入剖析民族地区原子化村庄治理所面临的困境,思考应对策略,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1" 原子化村庄的治理主体

原子化村庄要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首先需要理清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及其所发挥的作用。乡村治理的主体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共治。具体的看应包括村组织、村干部、乡村退伍军人、新乡贤、返乡农民工与居家农民在内的能对村庄产生积极作用的人员和组织机构。

1.1" 村组织

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指出,“村级组织包括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务监督组织和其他村级经济社会组织”[2],在党和政府联系村民群众的过程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村庄治理中的主要任务是减轻村级组织事务工作负担,激发村级组织体系的整体效能,实现精简高效的工作机制,摆脱以往的形式主义,提高村庄的治理水平。

1.2" 村干部

村干部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村干部包括村“两委”干部和其他在村级组织开展工作的人员,如驻村干部妇联主任、大学生村干部、网格员等,而狭义的村干部就仅指村“两委”干部。无论哪种定义,其都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因为其个人及所属的机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村“两委”是联系乡镇政府和村民的重要纽带,承担了基层政府分配的许多行政事务,还是乡村治理中的决策者。为了保证乡村治理主体的完整性,在这里便采用广义村干部的定义。

1.3" 乡村退伍军人

乡村退伍军人在乡村治理中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从数量上看,他们在村庄中的占比较少,但却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首先,他们在军队中接受过严格的训练,经过多年的磨砺,使其具有较强的纪律性和组织性,能够有效组织和协调村庄各项事务。其次,他们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不怕吃苦、不惧艰难,且在军队中积累了一定的领导经验,能够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最后,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度高,政治觉悟高,以服务国家和人民为使命。具有这些优势的人,正是村庄治理所急需的人才,因此,乡村退伍军人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一员。

1.4" 新乡贤

关于新乡贤的概念界定,学界仍没有形成统一共识,尚处于塑型之中。目前学术界有比较典型的4种界定方式,分别是素养式、认同式、本质式和事务式。本文采用事务式的概念界定,即新乡贤特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那些德高望重、能力突出并致力于当地农村事业,对地方社会事务作出贡献的贤达人士[3]。他们相比普通村民有着更为广阔的人脉,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在村庄中有着较高的威望,自身学识渊博,能够凝聚村庄力量。在乡村治理中若能用好这一主体,对于乡村的公共生活、文明风尚、矛盾化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5" 返乡农民工

从传统概念上看,农民是指具有农村户籍并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4]。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农民工登上历史舞台,农民概念的外延随之扩大,返乡农民工也涵盖在其中,属于农民的一个分支。这里有2种情况,一种是长期返乡的农民工,他们属于之前在外务工,而现在返回家乡并长期谋生,他们有着新的思想观念和技能,能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在解决家庭冲突上也能直接地发挥作用,有着巨大的主体价值。另一种是长期在外务工,而只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返乡,他们在乡村治理中同样有着贡献,属于间接参与。因为乡村治理的目的之一是提升村庄的经济实力,农民工长期在外通过务工增加家庭收入,提升了具体家庭的经济水平,从长期来看,对于村庄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虽然他们返乡时间短,但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参与村庄的治理,也都有着发挥作用的权利与义务,对比长期返乡的农民工来说,他们在数量上的占比也是最高的,因为现在乡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还是以外出务工为主。

1.6" 居家农民

居家农民是指在农村居住并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用以区别农民工,是传统概念上的农民。他们是村庄习俗文化的传承者,是乡规民约的践行者,是村庄土地资源的实际使用者,是乡村治理中最庞大的主力军,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居家农民有着两大治理优势:一是数量多。乡村治理要靠人来治理,而数量众多的居家农民则是首要依托的对象。二是与村庄联系紧密。不同于其他主体,居家农民对村庄有着巨大的依赖性,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就是村庄的一部分,村庄的发展与他们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乡村治理离不开居家农民,而居家农民自身的发展也需要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

以上6种主体的划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多元主体共治的含义,6种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割裂,而是相互交织的,对于具体的人而言,可能具有多重身份,其可能既是退伍军人,同时又有着村干部的身份,因此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乡村治理中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2" 民族地区原子化村庄面临的治理困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村庄原子化程度也在不断地加剧,因其自身的特点,在乡村治理中会面临着更多难题。虽然从个体方面看,原子化村庄的独特问题阻碍的是自身的发展,但在原子化现象扩大的趋势下,其特有问题将会发展成为普遍性的现象,进而演变为社会问题,会阻碍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原子化村庄所面临的发展困境既是其自身的特征,同时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严峻挑战。当前,民族地区的村庄原子化现象也在不断蔓延,其面临的治理困境如下。

2.1" 村庄治理理念落后

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视角来看,乡村的发展应是不断进步的,而村庄的治理理念也应是与时俱进的,但由于村庄原子化趋势的影响,村庄凝聚力减弱,对外联系也不紧密,逐渐成为“地缘上的孤岛”,致使先进理念的传播与实践出现了缺口。虽然原子化村庄是农村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过渡型村庄,但这种过渡是不完整的,体现在青年一代的行为习惯与思想观念逐步“城市化”,而原子化村庄中老一辈人员的思想理念则还继续停留在过去的传统之中,这就会使二者之间形成矛盾,产生冲突。从正常的发展趋势看,新旧势力的碰撞与冲突是常有的,并且在时机成熟后,新势力终将战胜旧势力,并在此基础上开启对新道路的探索。但在青年一代与村庄联系的持续削弱和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强的影响下,他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生活水平上,而对村庄的治理表现得漠不关心,从而形成一种特殊局面,即青年一代与老一辈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在冲突中趋于平衡,新旧势力在碰撞中逐渐稳定下来。这就导致村庄的治理理念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停滞不前,与不断进步的现代社会相比,显现出一种落后的状态。

2.2" 村庄治理体系不健全

村庄治理理念的落后导致了村庄治理体系的不健全。治理理念与治理体系密切相关,治理理念是治理体系的引导,为治理体系的发展指明方向,而治理体系则是治理理念的具体体现与实施。乡村治理体系主要体现在“三治”融合上,即法治、德治、自治3个层面。在法治层面,早在2011年我国便已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相关涉农法律法规至今仍然不够完善,治理机制也不够健全,涉农法律法规较少且笼统[5],由于村庄的原子化程度不断加深,村规、民约对村民的约束力也逐渐淡化。在村民自治上,村民人际关系疏远也导致村社集体的虚化,联结所带来的参与、合作与集体行动的网络不复存在,村民自治越来越难以调动村民的参与兴趣和热情,一旦村民普遍表现出对村庄社区公共事务的冷漠之时,基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村民自治制度就逐渐流于形式[6]。

2.3" 村庄环境难以留住和吸引人才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影响,乡村的发展始终是落后于城镇的。民族地区的原子化村庄地理位置大多位于离城镇偏远的山地,地理形式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相比于城镇,经济发展的机会有限,产业结构单一,多以农业为主。加上村庄的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又有着与外界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难以吸引外界人才的流入。得益于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等国家政策的落地实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农村基层的建设,这给民族地区的原子化村庄带来了许多有益发展,但最后留下继续建设村庄的人才鲜有。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村庄发展环境的限制,这里的工作环境与工资待遇甚至可能无法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而多数人的现实追求就是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而继续留在乡村前景希望渺茫。本土人才同样面临着这些情况,相比于城市的繁华,村庄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因此,村庄也难以留住人才。

2.4" 村庄治理主体责任意识模糊

村庄治理主体的责任意识不清楚主要体现在一些治理主体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如农民和返乡农民工,他们多数认为治理村庄是政府和村干部的职责,而与自己无关,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提升自己家庭生活水平的活动上,导致现在许多村庄的治理事宜都是集中在乡镇政府和村干部手中,造成治理方式单一的局面。同时稍足即安、知足常乐等传统的小农意识和价值观在农民群众中仍然存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农民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缺乏热情,导致其无法成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体力量[7]。这就会使得村庄治理效率低下,村庄内部产生冲突,没有多元主体共治也会导致决策过程的不科学和不民主,乡村发展将受到阻碍。

2.5" 青壮劳动力缺失

从1986年国家提出“以工补农”的政策开始,大批农民开始涌向城市务工,民族地区因地缘习俗等条件的限制,发展十分缓慢,多数地区仍以农村为主,因此许多民族地区的农村青年也逐渐跟随着这股潮流去往经济更加发达的城市谋取生活。这时土地对其约束力开始减弱,从土地获得自由的农村青年,与村庄的联系也随之弱化,长此以往,在他们身上的旧习俗必然会被新的行为习惯所取代,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新生的农村青年难以继续融入旧的传统村庄之中,选择与其保持距离甚至直接远离,这是民族地区村庄原子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村庄在缺少青年劳动力的情况下,仅凭留村的老人与孩童无法担起发展农村经济与文化振兴的重任,反而还导致了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使得村庄的治理变得更加艰难。

3" 民族地区原子化村庄的治理对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1]。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道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将会面临许多的困难与挫折,民族地区的原子化村庄有着更加艰难的处境。根据原子化村庄缺乏内生动力与资源获取能力的现实状况,学界对其的治理主要提出了2种路径,分别是“行政嵌入型”和“乡村内生型”,这就需要村庄的多元主体共同进行治理。

3.1" 发挥党委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

乡村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乡镇党委需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再结合具体乡村的现实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针政策,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村庄治理中的职责,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强对村“两委”成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治理能力水平。村党支部委员会要领导和推进村内的各项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乡村治理。乡政府则需要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从社会管理变为社会服务的身份。在乡村治理中应发挥相应的带头作用,领导干部要率先联系乡村,联系群众,了解村庄治理现状,总结治理难题,并根据乡村实际制定并实施具体的治理规划和措施。

3.2" 以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更新治理理念

针对治理理念落后的现象,必须重视民族地区的乡村教育,用教育传递新的治理理念。而办好乡村教育则离不开政府和村干部这2个重要推手,因为乡村教育的场所主要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多是青少年群体,很少惠及具体的乡村村民。因此,政府与村干部则需要扛起发展高质量乡村教育的大旗,通过教育让农民学到新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首先需要打造村庄的民主传播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在村庄的公共区域或者做成小册子发放给村民,将民主观念融入其日常生活;其次加强对法治理念的倡导,可以通过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下乡文艺演出、放电影和开讲座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传播法治理念的目的。以最大限度激发其参与乡村治理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和创新力[8]。

3.3" 发挥村级干部在乡村治理中的带动作用

村干部在村庄治理中发挥着连带作用,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发挥好村干部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对村干部的思想引领,只有村干部真心实意为村庄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才能被群众认可。其次需要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干部们的治理水平,才能治理好村庄。把有本事、肯奉献、愿意为村民服务的人通过民主选举推为村委会干部,使其在乡村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最后,最关键的是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村庄规章制度,加强与村民的联系,带领村民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增加收入,推行民主决策和公开透明的治理方式,鼓励村民参与乡村治理。

3.4" 发挥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的智能作用

退伍军人和返乡农民工在乡村治理中有着他们独特的智能作用。退伍军人政治意识、执行能力强,有的在部队接受过技能、技术培训,有一技之长;返乡农民工见多识广,许多人也有一定的技能特长。可以鼓励他们参与基层党组织,增加后备干部储备。选拔他们中优秀的人员担任村干部,发挥其管理和政策执行能力,同时也能减少干部腐化问题。引导他们参与村庄矛盾的调解,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沟通能力与法律意识,能够较好地处理村庄矛盾,维护村庄的和谐稳定。引导他们发挥创业精神,利用自身优势在村庄中发展特色农业或民族特色产业等,带动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3.5" 发挥新乡贤促进“三治”融合的作用

新乡贤是推动德治、法治、自治等“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与乡村内部秩序整合的建设性力量[9]。在德治教化上,新乡贤主要通过其本身的道德素养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如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道德讲堂等方式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风尚。在践行法治上,则可以通过开展法律宣传和培训活动,帮助村民知法、懂法、用法,助推乡规民约的重新制定。在促进村民自治方面,可以通过参与村民代表大会、理事会等自治组织,讨论和决策村庄事务,推动村民自治的发展。由于新乡贤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能凝聚多方力量,助推乡村体系建设。因此,需要充分重视新乡贤的作用,鼓励其参与到村庄事物的治理上来,同时也要建立健全新乡贤参与村庄治理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提高其积极性和参与度。

3.6" 强化多元主体共治责任意识

村庄的良好治理离不开村庄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首先需要政府改变单一的主体地位与治理方式,在宏观政策下,村“两委”与其他村干部共同落实,将乡村退伍军人、新乡贤、返乡农民工、居家农民与其融合起来,搭建沟通平台,让所有村庄治理主体都能平等地相互交流,提出各自的诉求,共同商讨寻求共同的契合点,使所有主体都感受到自己是村庄治理的主人,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在党的领导下开启多元主体共治模式,不仅是对民族地区村庄传统管理模式的改变,更是对未来不断变化的乡村治理道路的一种探索,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3.7" 留住、吸引人才建设和谐美丽乡村

建设乡村离不开人,人是乡村建设中最基础的因素,治理好乡村的关键是人才,如何留住、吸引人才是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首先是理想信念的引领,这需要对全社会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号召有才之人扎根乡村建设。其次,吸引人才需要因地制宜,结合村庄的发展实际,可以优先吸纳返乡农民工中的人才和从乡村中通过高考出去的人为家乡作贡献,因为他们与村庄有着深厚的情感与联系,同时落实西部计划与“三支一扶”等国家战略方针,充分发挥短期服务人才的助乡作用。最后,光靠理想信念的引领远远不够,现实问题无法回避。乡村留不住人的关键就在乡村的发展前景上,这需要政府的支持,出台相关政策,持续加大对乡村建设的投入,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为人才提供发展机会,如创业扶持、项目合作等,让他们看到在乡村发展的潜力,只有马儿吃得饱,马儿才能跑得好。除国家大政方针上的支持外,村庄自身也应该积极探索吸引人才的方法,如改善村庄生活环境,或者通过互联网等多渠道宣传推广自己的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农业的发展思维定式,打造艺术村,发展旅游业,如大理市海东镇石头艺术村的发展。人才的吸引与留住需要多方面的探索与综合考量,制定合适的策略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

4" 结束语

民族地区原子化村庄的治理面临着许多困境,要实现治理的现代化仍然任重道远。原子化是当今中国农村发展的一种趋势,民族地区也无法避免,同样无法预料其停止时间。因此现在的问题不是如何阻止或消除村庄原子化出现的趋势,也不是简单地将乡村变为城市,而是思考在现有基础上让原子化村庄重新焕发活力的治理方式与发展道路,以此来促进乡村振兴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尽快完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J].新农村,2022(10):3-5.

[3] 彭宗峰,蒋阳.何谓“新乡贤”——对一个乡村治理主体概念框架的反思与重构[J].天府新论,2024(2):73-84.

[4] 何玲玲,龚崇清.农民参与乡村治理主体性提升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4,41(1):10-17.

[5] 陈丽,刘铭庄.法治乡村建设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8):190-192.

[6] 张楠,陶兰兰.乡村振兴背景下“原子化”困境中的村庄治理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1(3):33-38.

[7] 马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农民的主体性困境及其破解[J].理论导刊,2024(3):82-87.

[8] 李刚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动能[J/OL].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7[2024-07-29].https://doi.org/10.16246/j.cnki.51-1674/c.2024030 7.001.

[9] 温福铨,韩培培,李文.乡村治理中的新乡贤:内涵、价值与逻辑[J].农业经济,2024(1):59-61.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治理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谐波分析与治理措施探讨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治理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