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导师指导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探索

2024-12-31李桂真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科研能力实践创新研究生

摘" 要:该研究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深入探讨导师指导在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中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导师的有效指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具有显著影响。虽然存在教育资源紧张和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但通过改进导师指导方式和提升导师科研素养,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同时,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也是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该研究提出一系列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旨在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农科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对于其他高校也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导师指导;研究生;科研能力;实践创新;科研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6-0022-05

Abstract: Taking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deeply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mentor guidance in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ive guidance of supervisor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search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Although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the shortag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lack of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by improving the guidance method of supervisors and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of supervisor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ir supervisors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cultiv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his study proposes a series of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strategies, aiming to optimize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system and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graduate students. These strategies can also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other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mentor guidance; post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practical innov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研究生教育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新时代、新农科、新发展,人才至关重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越发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越来越大。

1953年11月27日,高等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确立了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导师制[1]。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培养农科类研究生的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增长,教育资源紧张、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研究生教育更关注启发思维、把握能力[2]。如何培养农业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培养质量,把好研究生培养的“出口关”已成为高校农科类研究生培养备受关注的问题。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不断地输送具有良好素质的各类创新人才[3]。研究生创新是在从事理论研究、社会服务和技术开发的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性能力。因此,有必要开展基于导师指导驱动的农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大学。2021—2023年,学校承担纵向科研项目2 281项,到位科研经费近7亿元。连续四年到位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学校现有研究生5 385人,其中博士生377人,硕士生5 008人。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如何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为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深入探究导师指导模式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塑造作用,本研究以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议题,聚焦新疆农业大学的实例,系统考察导师指导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与实施路径。通过对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全面调查,细致梳理现状,精准识别问题,旨在为农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套针对性强、实效显著的改进策略和解决方案。

1" 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情况调查分析

1.1" 基本情况

在本研究中,我们对新疆农业大学硕士生的科研能力进行了统计性分析,采用线上问卷星与线下问卷的方式进行,共有940有效人次的调查,调查结果采用百分制计算(表1)。在调研的基本情况中,研究生中女性占比显著高于男性,约为63.83%,形成明显的性别比例差异。从年级分布来看,研一学生构成了最大的群体,占比接近一半(48.19%),而研二与研三学生的比例则分别为29.68%和18.94%,呈现出随年级递增人数递减的趋势。在专业类别上,农业类研究生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48.72%,远超人文社科类(31.6%)和理工类(19.68%);另有少数研究生属于“其他”类别(3.19%)。研究生类别方面,专业型硕士(专硕)的比例略高于学术型硕士(学硕),分别为54.04%和45.96%。在读研动机方面,“将来更好就业”(31.49%)和“提升自身素质”(29.26%)的选择较为突出,两者合计超过六成,表明务实性和自我提升需求在研究生择学决策中占据主流;其次是“对所学领域兴趣浓厚想进一步探究”(29.04%),体现了学术热情的价值导向;而以“追求真知,透彻认识世界”(5.11%)、“学好本领报效祖国”(4.57%)等为动机的学生占比较相对小,这也反映了部分研究生怀揣理想主义情怀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2" 导师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的大学,学生没有丝毫的自主权[4],为更好地依托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同样进行了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情况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表2),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在师资力量层面,该校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博士学位持有者的比例高达82.23%,显示出该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高水平师资配置。通过对数据的梳理,可以观察到大多数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导师平均指导人数不超过5人的占比达到61.28%。这意味着多数研究生能在导师的引导下享受到较高的关注度与个性化的学术指导,这为他们科研能力的精细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师生关系维度上,有57.77%的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构建了一种“师友型”互动模式。这种模式兼顾了师道尊严与平等交流,既确保了导师作为学术权威应有的尊重,又促进了双方之间的信任与支持,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融洽、互相砥砺的学术共同体氛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互动频率普遍较低,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研究生自身的主动沟通意愿不强。对此,导师应对此给予充分关注,并积极寻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交流讨论的有效途径,以提升师生间的思想碰撞与知识共享的频度与深度。

在具体指导行为上,导师对研究生学业任务的培养与督促相当重视,有53.09%的导师会经常督促学生完成学业任务,体现出严谨的教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与此同时,导师在指导方式上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主(39.36%)和提供适时指导(学生询问后进行指导占比22.45%)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仍有小部分导师选择全程参与指导,这提示导师在平衡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索之间应寻求更为恰当的结合点。

在项目经验方面,导师主持课题项目的数量分布多样,其中27.98%的导师主持了4项及以上课题项目,显示了他们在科研领域的活跃度和实力;而在学科团队建设上,各专业导师规模差异明显,既有小型导师团队也有大型团队,这对于研究生而言可能意味着不同的合作模式和资源分配状况,需要学校或导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的因素[5]。在针对导师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中,同时对研究生对其导师的评价进行了相应收集(图1—图3),能够使课题组深度获取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各方面影响因素。

根据图1,研究生认为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最有效的导师指导方式是定期进行学术讨论,其占比高达73%,明显高于其他方式。指定必修和选修课程作为传统教学手段,占比仅为21%,而列举书目与其他方式的占比则更低,分别为5%和1%。这一结果清晰地显示出研究生群体偏好以互动性强、信息交换直接的学术讨论形式来提升专业知识水平,而非单一依赖课程学习或书目推荐,更倾向于通过互动式的学术讨论来深化理解、拓宽视野和提高专业技能。

图2揭示了研究生对导师科研素养的评价重点。他们最为看重导师的科研道德与严谨科学精神,这一特征在评价中的占比高达69%。相比之下,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导师仅占11%,拥有较强科研组织能力和有明确主攻方向的导师占比也较低。这表明研究生对导师的道德示范作用及对待科研的态度有着极高期待,认为这是塑造自身学术规范与科研品格的关键因素。

从图3可看出,研究生希望获得的导师指导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参加课题研究(32%)、研究方向的指导(27%)、指导研究方法(17%)、提供必备的研究条件(14%)以及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10%)。这表明研究生期待更多地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通过实战演练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希望导师能对其研究方向和方法提供具体指导,同时提供必要的研究资源和学术交流平台。

1.3" 学校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情况

高校不仅是科学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最为重要的技术创新生力军[6]。为了更好地探索以新疆农业大学的实践探讨科研项目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育过程中,使用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可能性。在调查问卷中进行了对“学校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情况”的打分制调查,调查形式按照1—10分打分,1分为完全不符合/低,10分为完全符合/高。

通过对表3的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校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并且整体上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方面,获得了平均分7.81分的评价,表明学校对此有较高的认识并付诸了一定的实践行动。若要在科研能力培养上取得更显著的效果,必须关注研究设计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制。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较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创新思维和意识缺乏,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较少,原创性成果不多[7];这些问题可能限制了学生学术成长的速度与质量。在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环节——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上,学校表现得更为严格,平均分达8.61分,这显示出学校对学生科研成果的严谨态度。同时,学校图书馆能提供较新的科研资料,平均分为7.63分,说明信息获取条件良好;定期举办的各类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平均分达到7.77分,体现了丰富的学术交流环境。

学校表现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题和科研项目的态势,此项得分8.11分,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做出了努力,相关课程涵盖广泛、类型多样,平均分7.8分,专业课程对研究生的帮助度平均分为7.63分,体现出学校课程体系对提高学生科研素质的支持作用。学校内部的科研氛围活跃,平均分7.63分,反映出良好的学术讨论环境。学校在科研经费申请、实验室设施配备等方面提供了相对充足的支持,分别获得7.42分和7.45分的评分。

2" 依托导师指导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2.1" 沟通频次与主动性不足

大部分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频次较低,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的不主动。这种现象阻碍了及时的信息交流、问题解决和学术思想碰撞,影响了研究生对科研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导师应关注这一问题,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的主动沟通意愿,如设立定期研讨会议、鼓励学生主动汇报进展、创建便于即时交流的线上平台等。

2.2" 导师指导方式的平衡性问题

虽然多数导师倾向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学生询问时提供适时指导,但仍有部分导师选择全程参与指导。过度的干预可能会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空间,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导师需要在指导与自主探索之间找到更恰当的平衡,既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又要赋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去尝试和创新。

2.3" 导师科研素养的结构性短板

调查中研究生对导师科研素养的评价显示,虽然他们高度认可导师的科研道德与严谨科学精神,但对于导师的创新能力、科研组织能力和主攻方向的清晰度评价相对较低。这意味着部分导师可能在引导研究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构建高效科研团队以及在特定领域形成深入研究积累方面有所欠缺。为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导师不仅需要保持科研道德的示范作用,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和对研究前沿的把握,以便更好地引领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

3" 依托导师指导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对策

3.1" 改善沟通频次与激发学生主动性

为增进研究生与导师间的沟通频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导师可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定期举行研讨会,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交流学术见解、分享研究进程的空间,确保信息传递无障碍,问题得以迅速解决。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汇报研究进展,这有助于增强其责任感与自主性,使导师能及时洞察学生研究动态并提供针对性指导。此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搭建线上交流平台,打破时空束缚,实现师生沟通的高效便捷。通过上述措施的综合运用,将有力提升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效能,推动双方在学术探索和个人发展上共同进步。

3.2" 优化导师指导方式与促进自主探索

针对导师指导方式的平衡性问题,导师需要更加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指导策略。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导师应确保在学生遇到难题时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避免过度干预学生的研究过程,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导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既不过度干预,也不放任自流,确保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能够保持积极性和创新性。

3.3" 提升导师科研素养与强化创新引领

提升导师科研素养,尤以创新能力、科研组织能力和主攻方向明确性为关键,导师需持续投入学习与实践。关注科研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旨在提升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同时,着力团队建设与组织协调能力提升,构建高效科研团队,以为学生提供更优研究环境与资源支持。此外,明确主攻方向并在此方向上深耕研究,同样是提升导师科研素养的重要路径。

4" 结论

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其指导对于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意义重大。本研究着重探讨了导师指导在增强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所发挥的核心作用。研究发现,导师的指导、对科研素质的培育以及研究生与导师之间顺畅的沟通交流,都能够推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研究提出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不仅能助力学校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还对提高农业科技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锡文,杜春梅,姜忠元,等.正确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222-224.

[2] 陈慧琴,张克维,刘光明,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实践: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铸造设备与工艺,2021(2):59-61.

[3] 杨永红,田志伟.新时代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4):141-143.

[4] 苌庆辉,闫广芬.扩招后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体因素:对生源、生师比、师生关系的考察[J].现代大学教育,2010(5):49-52.

[5] 王博.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3,36(6):31-39.

[6] 周立新,雷显芬.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3(5):98-103.

[7] 薛亚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职业教育,2023(21):149-152.

猜你喜欢

科研能力实践创新研究生
徐州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新途径研究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途径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