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个课堂联动”理念的旅游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4-12-31杨丽禹玉环罗香分
摘"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地方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对产业发展与国家战略方向缺乏关注,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较弱的问题,以旅游经济学为例,基于“三个课堂联动”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式上进行课程思政创新改革,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联动的教学模式,通过线上慕课、新闻导入、翻转课堂、引申拔高、提纲挈领、巩固提升六环节,最终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三个课堂联动;旅游经济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70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课程思政即“专业+思政”的形式,旨在将思政教育理论与专业课相融合,通过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育人目标,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近年来,高校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课程思政建设氛围日渐浓厚。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强调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并重的专业,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旅游学科发展、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谢雨萍,2020)。目前,学者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梁晓梅(2020)以旅游学概论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3方面提出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及方法。廖钟迪(2020)构建了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刘芬等(2021)以旅游政策与法规为例,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课程的融入要素,通过具体的课创融汇、课岗融通、课赛融合等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该课程中,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联动,构建完整的“三位一体”的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体系。
已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及其实践基础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理论素材和逻辑基础,但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发现其存在诸多问题:现阶段学者普遍从课程思政元素探究入手,重在挖掘思政元素,缺乏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尚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同时,旅游经济学作为旅游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改革研究十分鲜见,亟待补充。基于此,本文在“三个课堂联动”理念指导下,探索旅游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为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证据。
1"“三个课堂联动”理念
高校的“三个课堂”就是校内教学课堂,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以及校外企业实习实践活动(黄志敏,2020),这“三个课堂”在时间上贯穿于大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活动中,在空间上将课内、课外以及校外的学习实践场所紧密联系起来(杨朝晖,202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三个课堂”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理论教学、“菜单式”实践教学和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微课堂”教学(朱婧,2019)。借鉴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中的“三个课堂”定义为理论课堂(第一课堂)、实践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第三课堂)。“三个课堂联动”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在教育教学上的相互联动。三个课堂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体系中互相依赖的子系统,三者的有机联动是构成培养体系的关键(王飞飞等,2016)。通过“三个课堂联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2"旅游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2.1"提高高校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幸福产业”之一,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数量足、结构优、素质优、有活力、能担当的旅游人才队伍(谢雨萍,2020)。以“三个课堂联动”理念为指导,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及体系,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成效”的落脚点。
2.2"推动旅游管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在旅游管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下,根据教育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将思政元素深刻地融合到旅游管理专业的每一项课程中,建立互融互通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奋、敬业、友善、责任、法制精神等价值取向是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面临的新课题。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不仅是推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为相关行业输送“知识精、能力强、素质全”复合型人才的保障。
2.3"创新旅游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旅游经济学是旅游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该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它以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矛盾运动为主线,以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联结体为时空载体,深入分析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在我国文旅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旅游经济学的课程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设该课程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构建“三个课堂联动”机制,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精品课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
3"旅游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思路
3.1"旅游经济学课程概述
旅游经济学以旅游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学理论框架为分析基础,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研究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结合地方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特色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旅游经济的基础知识、形成对旅游经济体系框架的总体认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特定区域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养成、服务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最终培育学生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
3.2"旅游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实践发现,一是学生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国家发展战略等时事问题关注度不高,缺乏主动了解和思考的意愿,亟须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战略、关注产业发展的习惯。二是学生不会应用已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亟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三是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大部分为调剂学生,转专业欲望强烈,职业意识淡薄,亟须激发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从事旅游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3.3"旅游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联动的教学模式,通过3个课堂的互动、互融、互通,从而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的教学效果。
图1"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图
4"旅游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4.1"旅游经济学“三个课堂”建设
旅游经济学“三个课堂”建设能够结合理论、实践和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旅游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理论课堂,立足基础知识体系框架,从课程育人的全环节有机融入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思政元素,不断优化课程思政内容。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强化专业认同,增强学生从事旅游业、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实践课堂,强调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通过旅游新闻查找、收集、筛选、播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时事。通过课后景区、乡村调研,在实践中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专业情怀和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
在网络课堂,一是运用大学生慕课等精品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理论学习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利用学习通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互动性,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信息,从而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4.2"整合教学内容,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为实现地方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旅游经济学课程将教学内容模块化,适当补充教材内容,增强知识间的联系,同时将习近平经济思想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紧密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创新精神、职业素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教学内容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在思政素材选择上,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和国家战略,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及服务地方发展的坚定信念。例如,在学习旅游产品开发的“综合效益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知识点时,播放焦点访谈视频《花茂人的笑》,引入“荒矛田”变“花茂村”的案例。该案例展示花茂村进行旅游开发前后对比照片,展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花茂时的情景,描述近几年花茂村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与成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到贫困村进行考察?”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民立场,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生从案例中看到环境的变化,当地村民收入的变化,此时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并引导学生理解新发展理念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4.3"融合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环节
为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分析法、启发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和自主学习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秉承线上学习理论知识,线下实现知识转化的教学思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体到每一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包括线上慕课、新闻导入、翻转课堂、引申拔高、提纲挈领、巩固提升6大环节。
课前:学生观看中国大学生慕课旅游经济学导论相关内容,分小组收集一周旅游新闻,新闻内容与课程相关、与行业相关、与国家发展相关,制作PPT,采访视频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了解课程知识点,形成学生关注国家战略,关心行业发展的习惯。
课中:学生上台进行旅游新闻播报,教师点评新闻内容从而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中出示案例资料,灵活运用学习通发布主题讨论、小组任务等,启发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课程内容,进一步理解课程理论知识。
课后:学生完成教材习题,自主阅读学习通上发布的文献资料,撰写心得体会。结合主讲教师的科研项目,利用教学实践周带领学生从事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创意开发,撰写调研小结。进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全过程育人。
例如,在学习“旅游收入及分配”知识点时,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中国大学慕课旅游经济学导论中旅游收入一节内容,了解课程知识点。上课时教师根据本节课的理论知识向学生提问,出示与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的案例材料,布置课程任务,分小组讨论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旅游收入分配中的利益诉求,实现课堂翻转。课后学生分组到乡村旅游地调研村民、村委会、景区公司的乡村旅游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撰写调研报告并汇报。
4.4"双线"双域"双元"双评,完善多维度考评
考评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课程注重学生的学习全过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其中,过程性评价占比40%,考核维度包括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线上成绩包括旅游新闻播报、作业、课程积分、任务点,由学习通统计。线下成绩包括课堂答问、调研报告、课堂笔记、中国大学慕课学习情况。其中课堂汇报均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计算成绩。而终结性评价是期末考试,占比60%。主要集中于基础知识、基本理念、实践运用的综合考查。
参考文献
[1]谢雨萍.建设一流专业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初探——以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0):7071.
[2]梁晓梅.《旅游学概论》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高教学刊,2020,(24):131134.
[3]廖钟迪.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以“旅游市场营销”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2):2931.
[4]刘芬,段铁梅,彭分文,等.基于“三位一体”的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探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1,38(02):120124.
[5]黄志敏.“三个课堂”理念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会展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2):203204.
[6]杨朝晖.茶文化在高校“三个课堂”中育人的路径探索[J].福建茶叶,2020,42(03):397398.
[7]朱婧.“三个课堂”联动打造高效“思修”课[J].科教导刊(下旬),2019,(18):139140.
[8]王飞飞,胡波.“三个课堂联动”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8(S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