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建筑与装饰工程估价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探究

2024-12-31崔瑜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高校

摘"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形成协同效应。然而,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由“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成为一种难题,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相较于文科类专业课程,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实施融合更为困难。本文以估价课程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际教学实践等方法,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挖掘和应用思政教育元素,可以有效提升高校课程的育人功能。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建议。总之,本文旨在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高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88

1"理论依据

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实现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然而,依据整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等的不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出现了问题和困难。

1.1"理工科专业的思政元素挖掘有难点

理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难点在于挖掘和融入实施的过程。周小斌在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课程中,从思想、理论、实践、应用4个方面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思路。然而对于理工课程思政路径的思路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提出了理论和一些框架性设想,具体课程内容的挖掘、融入措施没有详细的计划,实施成效没有具体的评估证明举措的有效性。

1.2"应用型培养方案和估价设计课程需要改革和实践共同驱动

本文依据建筑与装饰工程估价Ⅱ课程(以下简称“工程估价”)进行课程思政研究。该门课程由3学分理论课程和1学分课程设计课程结合,思政教育需要结合产教协同育人。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提出授课模式、课程考核、实训教学以及第二课堂中进行改革与实践,提升校企双师团队的思政素养,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构建了融合与创新的工程估价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最终得出产教协同与思政双驱动育人效果取得了显著成效。

1.3"思政意识有待增强

高校教育思政课程是一门专门的学科,要求“思政”不再是针对某一门课程,而是教师群体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有待增强,学生群体的时代使命与个性需求尚需明确的问题。中南大学土木学院提出的“思维”育人策略,既“四体”,分别是教师群体(主体)、学生群体(客体)、教学活动(介体)及育人环境(环体)4个维度去优化思政教育。通过提升学理认识、“思政元素盐溶于水”、创新教学、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避免了因为挖掘不到位而引起的内容空洞,学生不感兴趣等现象。

1.4"学生信息认知、分辨能力有限,易受影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高等教育领域迫切需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西交利物浦大学张澄教授通过应用“研究导向型教学”来深化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分析实施该创新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重点和难点,这将打破传统教学时间空间渠道的限制,对教学形式进行深化改革。

思政意识有待加强,学校对课程思政没有具体的考核、检查,但要具体落实到老师们自己专业课课程章节内容中;课程思政元素内容挖掘不到位,内容空洞,在两课设计中体现不具体,课堂实施思政教育升华不自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育人环境的资源开发和协同育人亟待优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可利用信息化加持发展思政教育。

根据以上研究,均提出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以及一系列实施措施的初步思路,对理工科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都有成效,结合课程实训从培养学生思政意识出发。但挖掘深度不够,还需要紧扣专业课程。本文通过合理设置课程目标,理论结合实际、创新教学方法、细化每节课的思政目标思政元素、结合课程设计实现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最后通过案例评估、问卷等形式反馈思政教学的成果,并在其他方面给出初步的建议。

2"研究方法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以探讨高校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育人功能。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践案例分析法等的运用,将有助于全面了解高校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育人功能,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2.2"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细化两课设计

为了进一步精细化思政教育举措,本研究首先从两课设计的革新开始,未达到最好的思政教育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切入点提炼细化到每一章节内容中:人文素养、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爱国主义精神、职业操守、环保可持续发展、团队协作等。本研究主要针对工程估价思政教育的研究。本课程主要包含十三章节内容,从工程造价的发展历程到基本的理论概念最后升华到实际应用操作。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分别在两课设计中的课程设计教案中细化了章节内容,表1详细展示了工程估价章节重点内容、对应课程思政元素、需要达成的目标。

2.3"介绍科学家的故事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在工程估价领域的贡献和成就。科学家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地努力,体现了他们的科学精神。而工匠精神则体现在科学家们对细节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此外,爱国精神也是科学家们的重要品质之一。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可以激励学生在工程估价领域追求卓越,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2.4"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介绍科学家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脉络和内涵。通过了解他们的研究过程和思维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2.5"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和创新意识

科学家们的故事中常常涉及一些创新的科技应用。通过介绍这些知识在高科技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热情。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工程估价领域中的前沿科技,还可以激发自己对科学的热情和创新的能力。

2.6"挖掘方法中的哲学思想

在工程估价课程中,挖掘方法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脉络和内涵,也可以启发学生对社会、人生和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在挖掘方法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科学方法的本质和逻辑。科学方法强调观察、实验和论证,以推翻或验证假设。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科学方法,可以了解到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严谨的思维方式。

其次,挖掘方法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与现实的关系。在工程估价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运用所学的挖掘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了解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这样的实践过程有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增强他们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认同。

最后,在挖掘方法中的哲学思想中,学生也可以学习到对伦理道德的思考。在工程估价课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技术和知识,也需要考虑工程估价背后的一些伦理道德问题,比如资源的利用和分配问题、工程造价对社会影响等。通过引入伦理道德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判断能力。

2.7"介绍知识在高科技中的应用

在工程估价课程中,介绍知识在高科技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热情,从而提高课程的育人效果。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实现:

(1)引入实际案例: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前沿的高科技应用案例,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自动化工程中的应用等。通过直观生动的案例,学生能够了解到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深入认识到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进行实践探索:安排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例如实地考察、工程项目的模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在工程估价中的实际运用。通过实践探索,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操作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鼓励科研创新:设立科研项目或小组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学生可以深入研究某一领域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推动知识在高科技中的应用。同时,科研项目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以上这些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在高科技中的应用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3"结研究结果

本文以工程估价课程为例,探讨了高校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育人功能。通过全面贯彻课程思政的要求,高校应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同向同行的关系。

在工程估价课程中,首先根据学情分析和课程特点,对课程进行深度的思政元素挖掘,优化了两课设计教案中的章节内容,分别包含章节主要内容、对应思政元素、具体思政措施、需要达到的思政目标4个方面。通过优化课程设计,有效的实施了思政教育,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体现在学习通章节学习时长、比率有所上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更多思政感悟。此外,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加专业相关的各种国家级BIM设计大赛,通过团队协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第二,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学习他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爱国精神,提高育人效果。同时,挖掘方法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有助于学生打通知识脉络和理解知识内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实践中提升感悟,将有助于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另外,通过了解知识在高科技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热情。实践证明,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教学,有利于实现课程的三位一体教学目标。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工程估价课程中对于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教学为高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4"讨论与建议

为了适应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现阶段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以积极态度、饱满热情,为社会发展培育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此外,应充分优化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对教师的思政育人实行多维度考评;全面构建“课程思政”网络平台的学习资源、学习评估、学习策略及监督等,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江蓉.高等数学教学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24,10(05):98101+106.

[2]周小斌,樊银明,张立浩,等.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3,9(06):176179.

[3]王烜,李春晖,刘强,等.思政元素融入高校通识课的教学探索——以“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22):8287.

[4]赵晓光,刘芳,王丽芸,等.产教融合模式下工程估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OL].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16[20240206].https://doi.org/10.13358/j.issn.20969309.2023.0911.05.

[5]王进,朱东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四维”育人策略——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3,14(05):146155.

[6]陈冰,张澄,伊琳,等.互联网+高等教育:深化研究导向型教学改革[J].建筑创作,2017,(05):166169.

[7]戴晓燕,乐垚,胡显燕,等.“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分析[J].安徽建筑,2023,30(04):9193.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高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