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4-12-31张蔚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2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思政教育乡村振兴

摘 "要:在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指明新的方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的重任。思政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灵魂,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锤炼过硬的职业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还存在内容脱离实际、方式方法创新不足等问题,亟待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推进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因此,该文将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入手,深入剖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以及保障措施,以期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贡献智慧与力量,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人才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乡村振兴;人才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71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2-0177-0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propos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as pointed out a new direc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o train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er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providing talent support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the sou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d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cultivate noble moral sentiment, and temper excellent professional quality. However, at pres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till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content divorced from reality and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of methods.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nalyzes the path and safeguard 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contribute wisdom and strength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and lay a solid talent founda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support;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将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高职院校作为知识传播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其思政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学生服务乡村意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对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

1.1 "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这一点在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尤为突出。高职院校通过深入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品德,锤炼过硬本领,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在此期间,思政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激发报国志向,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绽放青春光彩,在投身民族复兴的火热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

1.2 "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中肩负重要使命

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是培养新时代“三农”工作者、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一方面,高职院校肩负着为乡村振兴培养输送优质人才的重任。通过开设涉农专业、加强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培养了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1];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肩负着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经济腾飞的使命。依托人才、科技、信息等资源优势,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工作,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2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2.1 "融入乡村振兴元素,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要将乡村振兴元素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丰富教学内涵,增强教育实效。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乡村振兴专题课程,系统阐述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战略部署与实践路径,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激发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专题课程还可以邀请涉农企业负责人、农业专家学者等走进课堂,讲述乡村发展新理念新模式,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站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乡村振兴元素,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例如,在农业类专业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引导学生思考人才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三农”的责任与担当;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内容设置专题,引导学生以创新创业的视角审视乡村,为助推乡村经济腾飞贡献“智慧”与“力量”;在文旅类专业课程中,教师可以以传统农耕文化、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激发学生传承发展乡村优秀文化的自觉。

2.2 "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服务乡村振兴

2.2.1 "开展乡村调研和社会实践

高职院校要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乡村,使其在服务“三农”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将乡村调研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学校要精心设计调研主题,紧扣乡村产业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组织师生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户、企业、合作社等,零距离感知乡村发展的新变化、新气象。在调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积极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在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在情系“三农”、建设家乡中升华家国情怀[2];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广泛开展面向乡村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利用假期组织“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投身乡村文明实践、农民素质提升、科技成果推广等工作,在奉献乡村中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同时,学校还可以为每一个在校生设立“乡村振兴实践账户”,将参与乡村调研、志愿服务等情况与思政课程学习、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激励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使其在乡村振兴生动实践中绽放青春风采。

2.2.2 "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政教育

高职院校要主动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化思政教育供给,创新教育内容呈现方式,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与针对性。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设乡村振兴专题宣传教育栏目。通过制作发布图文、音频、视频、H5等多样化内容,讲述乡村振兴政策举措、发展成就与典型案例,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网络征文、短视频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创作乡村振兴题材的文化作品,在润物无声中激发学生情系“三农”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互动性强、即时性强的特点,打造师生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思政教育共同体。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乡村见闻”“振兴访谈”等互动专栏,邀请“三农”工作者、驻村干部等走进直播间,现身说法、交流互动,引领学生在鲜活的人生故事中领悟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同时,辅导员可以在班级群、社团群中适时推送乡村振兴热点资讯,开展头脑风暴,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见闻体会,在同频共振中凝聚起爱农、敬农、为农的价值共识。例如,某高职院校与当地农业农村局联合开设“青春助农e课堂”,定期邀请涉农部门领导、农业专家学者开展线上讲座、在线答疑,帮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三农”工作动态,拓宽服务“三农”的思路举措。同时,该校团委还组织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短视频创意大赛,引导学生用镜头讲述家乡巨变,用故事诠释青春担当,推动乡情、国情教育入脑入心。

2.2.3 "打造“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实践品牌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实践品牌,引导学生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厚植爱国情怀、彰显使命担当。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学校可以与红色景区景点、革命纪念馆等合作,开发红色研学线路,组织师生开展现场教学、情境体验,在身临其境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同时,学校还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引导学生创作红色题材的动漫、视频、文创产品等,在创意设计、作品展示中弘扬革命文化,激发爱党爱国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革命老区、红色村庄开展调查研究,挖掘乡村红色文化底蕴,规划设计红色旅游线路,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中赓续精神血脉。文旅专业学生可以发挥所长,为乡村设计红色主题民宿,开发融合红色故事的文创产品;财经专业学生可为乡村红色旅游量身定制营销策略,提升乡村品牌影响力。例如,某红色村庄与高职院校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双方联合打造“百年回望”红色研学营。在校地共同打造的红色数字展馆中,师生开展革命历史情境体验;在当地耄耋老党员的带领下,师生采风革命遗址,传唱革命歌曲;在挖掘革命故事、集中宣讲的基础上,师生创作了话剧《信仰的力量》,生动再现了革命先烈的峥嵘岁月。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主题实践中,青年学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信仰教育、精神洗礼,进一步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2.3 "整合校内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2.3.1 "加强校地合作,建立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的合作,共建乡村振兴实践育人基地,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大平台,打造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乡村振兴重大需求,聚焦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等,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商议合作事宜,协调资源、制定规划,科学确立基地建设方案。校地双方要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基地硬件设施建设、实训项目开发、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合力,为实践育人提供坚实保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基地的实践育人功能,推动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同向同行、同频共振[3]。学校可以将实践教学、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有机融入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在田间地头感知农业农村发展的时代脉搏,在服务“三农”中厚植爱农情怀;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基地建设规划,引导学生围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开展创业实践,在创新创业中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本领。同时,学校还可以依托实践基地开展师生与农民“结对子”活动,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文化科技下乡,用实际行动做乡村振兴的引路人、践行者。例如,某高职院校与某县政府、龙头企业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共建乡村振兴实践育人基地。校、地、企三方本着“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投入建设了集科研攻关、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园艺、机械等专业学生利用基地平台,就地开展实习实训;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专业学生依托基地资源,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与村民结对子,送科技下乡,用“土专家”+“田秀才”的生动实践,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在校地企合作中,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积累了助力乡村振兴的真才实学,教师在服务“三农”中锤炼了教书育人的过硬本领,学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实践育人品牌,当地村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实现了增收致富,校地企多方互利共赢、携手并进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2.3.2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要主动发挥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发挥“智力援农”的重要作用,与乡村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助力乡村教师队伍提升整体素质。学校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挂职任教、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通过集中授课、线上教研等方式,帮助乡村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师培训,围绕教学设计、班级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广泛开展培训交流活动,助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乡村教师访学进修基地,为乡村教师搭建教学研讨、经验分享的平台,促进城乡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互通有无。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为乡村学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学校可以发挥信息技术专业优势,与乡村学校共建智慧教室,开发智慧教学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发挥文化创意专业优势,为乡村学校量身定制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校本教材,开发体现时代特征、富有乡村气息的特色课程;积极开展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活动,为乡村学生搭建感受现代农业、体验先进技术的平台,开阔眼界、启迪心智,激发他们扎根农村、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例如,某高职院校与某乡村学校结成“手拉手”帮扶对子,充分发挥“农村振兴人才培养优势专业点”的引领示范作用。为此,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每月选派骨干思政教师到乡村学校开展教研指导、示范教学等活动,用“传帮带”“结对子”等方式,帮助乡村教师提升思政教学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学校还定期开展“农耕文化进校园”“现代农业小讲堂”等系列活动,吸引乡村学生走进校园、走近现代农业,点燃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微火苗”。在高职院校倾力帮扶下,乡村学校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乡村学生成长成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乡村振兴培养储备了一支生力军。

3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保障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为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首先,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实践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思政教育融入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4]。其次,高职院校要完善“一二三”联动工作机制。在院校层面,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一盘棋”工作格局;在二级学院层面,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在基层党支部、团支部层面,强化党团组织联动,着力把广大师生组织动员起来,形成推进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3.2 "完善政策保障,提供经费支持

高职院校应完善政策保障,提供经费支持,为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将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同时,学校要建立健全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其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纳入二级学院绩效考核体系,形成推进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制度合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经费保障。学校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相关教学科研、实践育人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探索建立校地联合资助机制;拓宽社会筹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例如,某高职院校成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师生开展理论研究、社会实践等活动,并设立“优秀学生乡村振兴奖学金”,以激励更多学生投身“三农”工作。

3.3 "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高职院校应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为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提高服务乡村振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同时,学校要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将参与乡村振兴实践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的重要指标,激发教师投身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5]。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素养。学校可以开展“乡村振兴研修班”,邀请涉农专家、基层干部等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对乡村振兴的认识理解;定期组织教师下乡调研,开展农情观察、农事体验等活动,增强教师对“三农”工作的感性认识;鼓励教师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研究,开展教学研讨、经验交流,切实提高教师服务“三农”的实践能力。例如,某高职院校实施“青年教师乡村振兴培育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到乡村挂职锻炼,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帮扶和科技服务,让青年教师在基层一线接受教育淬炼、增长才干。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积极作为,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广大师生胸怀“国之大者”,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服务乡村振兴中锤炼意志品质、实现人生价值,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景超.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思政课教学创新路径研究[J].源流,2024(8):28-31.

[2] 周文恩.乡村振兴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分析[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4,15(1):19-22.

[3] 卫群英,刘晓瑞.涉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2024(8):72-74.

[4] 谢费斯.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研究[J].村委主任,2024(5):85-87.

[5] 剡楠.高职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4):162-165.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现代化思政教育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 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