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林高校耕读文化育人路径探析
2024-12-31赵佳韩忠治
摘 "要:耕读文化作为我国发展的软实力,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基石。农林高校进行耕读文化育人既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又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自觉。当前,有效推动农林高校耕读文化育人,要从现实困境、困境成因、突破路径3个层面进行分析,将耕读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环节。深入剖析耕读文化育人困境及成因,着手解决耕读文化育人的广度、深度、效度3个层面问题,聚焦强化农林高校师资力量、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推动耕读文化入脑入心,鼓励学生从土地和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厚植爱农情怀,担当好强农兴农使命,汇集起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能。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林高校;耕读文化;文化育人;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2-0173-04
Abstract: As the soft power of China's development, farming-and-reading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raining people by farming-and-reading culture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educating people, but also a practical consciousnes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t presen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real dilemma, the causes of the dilemma and the breakthrough path, and integrate the cultivation culture into the whole process and link of talent training.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ilemma and causes of training people by farming-and-reading culture, start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breadth, depth and effectiveness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farming-and-reading culture, focusing on strengthening teacher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of resources,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promoting farming-and-reading culture into the mind,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he land and nature for growth, cultivating love for agriculture, taking on the mission of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and rejuvenating agriculture, and gathering powerful kinetic energy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arming-and-reading culture; cultural education; practical path
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耕读文化育人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嵌合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耕读文化是我国的农耕文化、科举制度、儒家文化相结合的文化类型。“耕”就是从事农业生产,耕田种粮,从物质上保证人的生存;“读”就是知识学习、文化教育,知诗书礼仪,修身立德,在精神上确立人的价值[1]。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林高校耕读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
当前,在农林高校耕读文化育人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耕读文化育人的现实难点,主要表现为农林院校耕读文化氛围建设不浓、学生对“耕”缺乏深入的认识、耕读课程对学生缺乏吸引等困境,农林高校耕读文化育人在广度、深度与效度上有待进一步改善。
1.1 "校园耕读文化氛围不浓,耕读文化育人广度有限
其一,从学校层面看,当前高校教育存在重知识传播、轻社会实践的现象,农林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更倾向于知识和技能层面培养。农林高校开展耕读文化育人忽视了自身的优势,涉农专业学生开设相关耕读文化课程,非涉农专业学生没有相关课程,学校开展关于耕读文化通识课程数量寥寥可数。部分学生对“耕”的概念理解浮于表面,对“耕”存在刻板印象,认为“耕”仅仅指耕种田地、体力劳动。学校在耕读文化资源共享、耕读文化信息传播普遍存在范围小、重复性和单一性的短板。农林高校教师肩负着教研与教学的双重任务,教师既要在课堂上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播,又要引导并培养学生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一些教师对耕读文化的关切度不高,加之对耕读文化的储备不足,耕读文化与专业学习产生较大的脱节,难以达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其二,从学生层面看,耕读文化强调“耕以养身,读以明道”,包含做人、形式、信仰等多个方面。然而,耕读文化育人目标实现道阻且长。首先,在现代工业文明下,传统观念正在淡化,我国面临着西方泛娱乐化意识形态渗入的严峻挑战,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大学生并不完全具备应对错误价值观的能力。部分大学生认为“耕”是低级的、高强度的、收入少且收益低下的体力劳作,部分大学生受多方面影响,并不青睐农林方面的专业。因此,高校人才毕业到农村就业意愿较低,便出现乡村振兴人才稀缺与城市工作内卷的现实难题。其次,青年作为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对传承与建设耕读文化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校园社团缺乏相关耕读文化主题,缺乏具有知名度的活动品牌[2]。部分“网红”的一夜暴富滋生了大学生不劳而获的心理,遭受错误价值观的荼毒。“脆皮大学生”走红现象背后,反映出大学生体质、体能水平的下降。由此可见,农林高校耕读文化育人氛围不浓并亟待加强。
1.2 "学生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耕读文化育人效度弱化
其一,当今大多高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学业成绩要素占主要比重,大学生把重心大多放到平时的专业课学习上,各种耕读活动实践课程未被纳入综合测评体系中,统一标准的综合测评未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大多大学生把大量时间放到专业课程学习、通过性证书考试上,缺乏充足的时间去参加耕读课程实践活动,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去了解耕读文化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部分涉农专业学生存在“学农不爱农”问题,这种思想认识直接影响对耕读文化的积极性,部分农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农学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没有看清农业发展的前景,对农学知识学习缺乏深入的钻研。非农学专业学生对耕读文化课程涉及很少,对博大精深的耕读文化知识及蕴含的智慧缺乏了解,因此耕读文化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是索然无味的,难以吸引大学生兴趣,学校建设的耕读文化符号等难以有效发挥育人的作用。
其二,丰富多彩的耕读文化活动是高校进行耕读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方面是农林高校举办相关的耕读文化主题比赛或参观活动,与校外相关企业合作数量不足,大多浮于表面,呈现“打卡式”“走马观花”参与的特点,难以真正体悟到耕读文化的精髓,部分大学生更青睐“读”,对“耕”避而远之,劳动意愿相对较低,大学生参与耕读活动的热情较低。另一方面是课堂上耕读教育作为育人的主要方式,教师大多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多媒体运用一般采用简单的教学,形式单一性突出,教学缺乏互动性、创新性与吸引力,缺乏将耕读文化与专业课程融合的独创性,缺乏假设田间微课实践形式课程,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较少,与实际需要贴进度较低,难以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传统耕读文化的魅力大打折扣,同时耕读教育课程育人的效度大大降低。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林高校耕读文化育人困境成因
农林高校开展耕读文化育人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活动。农林高校耕读文化育人困境成因主要表现为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与缺乏耕读课程、耕读文化资源挖掘与共享不足、统一育人标准模式与欠缺互动等,制约着农林高校耕读文化育人的广度、深度与效度。
2.1 "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与缺乏课程制约育人的广度
其一,教师在耕读文化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农林院校中仍存在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耕读文化中包含大量的农耕文化知识,是中华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精华,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将耕读文化充分融入到不同专业的教学中,且发挥出预期的育人效果,对于教师个人的综合能力是一个考验。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还需要掌握系统化的耕读文化知识,将专业知识教学与耕读教育实现充分融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和解决方案。但是目前农林院校的专业师资力量还有较大的建设空间。专兼结合的师资力量的组建不充分,“双师型”教师校企双向流动还存在一定阻碍,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耕读文化育人的广度。
其二,系统化的耕读文化课程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3]。农林院校尚未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自身独有的特色。例如,一批对应水果、花卉、蔬菜、养殖和茶叶等产业的精品通识耕读课程,系统化建设还不足。耕读课程与“三农”热点紧密结合的课程还有待进一步充实。耕读课程解决“三农”痛点问题还有待提升,在进行耕读教育过程中,挖掘民生意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有待加强。
2.2 "耕读文化资源挖掘与共享不足制约育人的深度
其一,农林高校区域对特色耕读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耕读文化内涵广博而深厚,如社会生活、为人处世、信仰等多个方面。耕读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一方面,耕读文化资源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除了一些发掘并运用良好的耕读文化资源,其他大部分耕读文化资源还存在着巨大的开放价值,导致部分特色耕读文化资源未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作用,同时也难以通过耕读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林高校在理解耕读文化育人重要性的同时,部分高校教师因专业课程讲授等工作繁忙,而未对耕读文化进行深层次探究,忽略了耕读文化的丰富内涵。此外,大学生是否参与以及参与耕读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并不明确,对相关政策和执行计划也缺乏深入理解。
其二,体现优势学科的耕读资源挖掘与共享不足。农林高校在国家农业政策导向的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深化。依托优势农业学科挖掘耕读资源文化工作需进一步推进,如利用果树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等优势学科,开展耕读教育实践活动。耕读文化育人仍呈现耕读资源单一化、标准化的育人特点,优势学科利用不充分、学科壁垒还有待进一步打破、学科交叉缺乏深度发展。农科专业对非农科专业的耕读资源共享性不足、农林高校耕读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全局观念比较缺乏。各农林高校线上线下耕读教育平台尚未打通,各农林高校之间的交流不足,耕读文化资源的统筹性建设程度较低,耕读文化育人的深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3 "统一育人标准模式与欠缺互动制约育人的效度
其一,高校教师大多采用统一的育人标准模式,缺乏清晰认识耕读文化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连接点,不能深刻把握耕读文化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契合点,耕读文化育人往往出现“表面化、形式化”等问题。进而影响耕读文化育人的效度。一方面,缺乏个性化课程设计,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采用统一耕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与专业课程学习的贴合度。形式单一化的课程设计对学生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耕读文化育人成效。此外,耕读教育课程不能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缺乏紧密度,难以使耕读文化入脑入心,阻碍了耕读文化育人的效度。
其二,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与反馈制约耕读文化育人的效度。当今耕读教育作为耕读文化育人最主要的方式,一方面,高校教师大多采用课堂讲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学生缺少参与感,沉浸式感知和体验耕读文化魅力的形式和场地不可多得,将育人场所仅仅限制在“围墙”内,与生活和实践脱离,耕读文化未真正有效浸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真正感知和认同耕读文化。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课堂模式缺乏改革创新,缺乏对大学生的深度引导,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学生课堂的学习状态及实时评价不足,耕读实践基地利用不充分,校内校外导师制教学模式建设不足。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林高校耕读文化育人的突破路径
“问题是工作的导向,也是改革的突破口”[4]。当前,为了实现农林高校耕读文化育人目标,厚植学生爱农情怀、练就大学生兴农本领,推动耕读文化育人同乡村振兴“双向奔赴”的目标,通过强化专业师资力量,加强资源整合共享、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路径,不断提升耕读文化育人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3.1 "拓宽育人广度:强化专业师资力量,厚植大学生爱农情怀
其一,加强农林高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的单一化问题。一方面,学校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构建校外专家库,邀请校外相关资深专家来进行指导,建立一支完善校内外的耕读教育教师团队,完善教师的培训制度,组建一批具备深厚的耕读文化内容储备、拥有经验丰富、确保在理论引导与实践指导具备充足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严格农林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准入制度,明确考核“双师型”教师在耕读教育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指导能力,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进行调整,保证“双师型”教师的先进性与时效性。不断提升教师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从理论、实践、科研、创新和创业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5]。
其二,加强农林高校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建设。农业高校既要引入高水平的农业人才,又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社会资源,邀请当地的农业技术能手、“土专家”进校园。一方面,担任校外辅导员,在校外开办田园课堂,开展以耕读教育为主题的座谈会、实训教学等,将自己的参加社会实践的所闻所感分享给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接地气”,关心农业生产、丰富农业知识,感受稼穑之艰、品味收获之乐,并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能力,从而加强农林高校学生对“三农”的认识和联系。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农民丰收节、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拉进课堂与乡村的距离,潜移默化中厚植大学生的爱农情怀。
3.2 "扩展育人深度:加强资源整合共享,练就大学生兴农本领
其一,依托农林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全局性统筹,建设耕读文化育人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耕读教育资源库。一方面,着力打造高质量、立体化的耕读教育体系,编写相关耕读教材,完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线上线下耕读课程融合材料,录制关于耕读的配套线上“微课”课程,课程采用选修课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传播新机制,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多种媒体平台传播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魅力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加强各农林高校之间交流合作,创办“大学生共上一堂耕读课”等活动,发挥农林高校自身优势,依托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扩大耕读教育品牌的影响力,组织丰富多彩的耕读教育实践活动,引领大学生了解农业知识,培养大学生对传统耕读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参与耕读文化活动和学习,引导大学生了解耕读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乡村振兴中的实际问题。
其二,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加强高校与校外社会公众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打破学科壁垒,寻找多学科交叉重叠点,在相互融合渗透的基础上打造出立体综合性耕读教育课程,如将大思政课的思想理论育人价值、自然社会科学的知识育人价值与耕读教育的文化育人价值融为一体,创造出全新的多功能育人课程,实现专业课与公共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显性、隐性课程密切结合。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往往是耕读文化资源的直接见证者、参与者。号召并邀请部分社会公众参与耕读文化资源整合工作,不断促进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达到整合的目的。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知识保障,培育更多大学生成为“兴农人”。
3.3 "提升育人效度: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其一,以农业高校为主体,搭建耕读大学堂智慧教育平台,促进全国农林高校协同开发,搭建耕读知识板块,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界限,打造跨学校、跨学院耕读虚拟课堂。一方面,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要使用对象,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特色开发特色耕读文化精品课程,打造学用一体的耕读教育课堂,既可以学习农耕知识,又可以与现实相结合,紧跟时代农业科技与产业前沿,为专、兼职教师有效开展耕读文化育人活动提供有效的平台。另一方面,面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采取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方法育人,巧妙地将耕读文化元素融入到专业课学习中,在课堂中有机融入本校耕读文化案例故事,有效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其二,教育要充分提取、转化,利用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变为教育优势,提升耕读文化育人的实践成效和育人功能,以更好满足产业需求和市场需求[6]。一方面,组织耕读文化社会实践,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时间到农村、到企业、到耕读人家现场感受、调研考察、实地学习。通过躬身实践,不断升华人生感悟和境界,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也体悟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从而坚定读书的理想,坚定做人的志向。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劳动必修课引导学生进入乡村,以开展劳动周(月)的形式向乡村能手进行学习,挖掘当地的耕读教育资源,构建“耕读劳动+研学”实验体验课程,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植物的全生长周期,深刻了解耕作的规律,体会耕作的艰辛与不易,收获劳动带来的满足与喜悦。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充分发挥乡村的自然生态和乡村的人文生态资源优势,更好地提升耕读文化育人效果,促进青年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助力耕读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4 "结束语
总之,耕读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对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林高校作为开展耕读教育,不仅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而且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将耕读文化内化为自身文化,培育乡村振兴所需的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人才,助力乡村的振兴和繁荣。
参考文献:
[1] 林万龙.耕读教育十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2] 滕国鹏,王文韬.伪装下的奋斗者:社交媒体中青年“躺平主义”的现实映像、成因分析及纾解路径[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4(3):22-27.
[3] 新华社.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EB/OL].(2019-09-06)[2021-07-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9/06/c_1124967725.htm.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 赵莹.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2(12):67-70.
[6] 吴亮.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际),202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