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传承视域下德州市古枣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2024-12-31张文文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该文以山东省德州市的古枣文化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在新时代文化传承视域下,如何有效地传播和弘扬古枣文化。通过分析当前古枣文化的传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传播理论,提出一系列创新的传播路径。研究发现,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整合传统与现代传播渠道、发展文化旅游、完善保护与利用体系以及加强教育与培训机制等策略对于提升古枣文化的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德州市古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其他地域性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传承;古枣文化;传播路径;德州
中图分类号:G12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2-0041-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ancient jujube culture in De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ims to explore how to effectively spread and promote ancient jujube culture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the new era.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communication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ncient jujube culture, combined with modern communication theory, a series of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paths are proposed. The study found that strategies such as deeply exploring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developing cultural tourism, improving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systems, and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echanis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the influence of ancient jujube culture. This research not only helps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jujube culture in Dezhou City, but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spread of other reg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s.
Keywords: new era; cultural inheritance; ancient jujube culture; dissemination path; Dezhou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德州位于山东省西部,地处黄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德州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古枣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德州文化的一张名片。古枣树不仅是德州农业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承载了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和民间传统。在新时代文化传承的视域下,古枣文化作为德州的代表性文化之一,如何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成为了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德州市古枣文化在新时代文化传承视域下的传播路径,通过分析当前古枣文化传播现状,结合德州地区特有的两河文化背景和政策支持,指出德州市古枣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适应现代传播趋势、符合年轻群体接受习惯的古枣文化传播策略。通过对古枣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与形式上的创新表达,旨在实现传统文化的活化与出圈,增强德州文化的软实力,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1 "德州市古枣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古枣文化是黄河流域特有的一种传统农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中国的枣树栽培历史至少有3 000多年,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枣的记载;《礼记》上有“枣栗饴蜜以甘之”,并用于菜肴制作;《战国策》有“北有枣栗之利……足食于民矣”,指出枣在中国北方的重要作用。枣也有药用作用,《神农本草经》等历代药籍均有记载[1]。在古代,枣被用作婚仪中的礼物,新妇以枣、栗拜见舅姑,暗喻男女有别,妇女的行为要随时以枣、栗所暗示的“早起战栗”观念来“自正”自己、约束自己;汉代以后,枣、栗被赋予了与馈赠舅姑不同的喜物象征的意义,即“祝多男”,暗喻早生贵子、多生贵子[2]。这种习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家庭伦理的重视。
1.1 "历史渊源
德州市的古枣文化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乐陵市和庆云县是德州市的2个重要红枣树种植区,被誉为“中国金丝小枣之乡”[3],其小枣栽培历史始于商周、兴于魏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在乐陵市朱集镇,有一片千年以上的古枣林,被誉为“百里枣乡”,乐陵金丝小枣被称为德州“三宝”之一。2019年朱集镇成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此外,乐陵市的枣林复合系统被列为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庆云县也是德州市的一个重要枣树种植区,拥有4万多棵古枣树。庆云县的古枣文化不仅体现在古树的保护,还包括了当地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利用,如庆云唐枣文化雅集等活动。德州市的古枣文化起源于商周时期,经过魏晋、明清等历史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今天丰富的古枣文化遗产。
1.2 "产业发展
德州市的红枣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集农业生产、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等为一体。2023年,乐陵市枣林种植面积50万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其中30万亩已实现枣林化,实现33.2亿元的产值,小枣深加工企业达到400多家,产品达到8大系列140多个品种,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德州市红枣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化管理、从单一销售到多元化产品加工的转型,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乐陵市通过实施“网格化管理、企业化运营”的新模式,提升了枣林的规模化管理水平,实现了机械化喷防和无公害种植,大幅提升了枣的品质。同时,乐陵市依托丰富的枣资源,加大了对红枣深加工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开发出了包括枣叶茶、枣花蜜、红枣休闲食品和红枣养生饮品等多种深加工产品,显著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另外,乐陵市德润健康食品、百枣纲目等企业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和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长期合作,在红枣生物活性成分鉴定、药理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推动了红枣功能食品、保健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在品牌建设方面,乐陵市通过举办枣博会等活动,提升了“乐陵金丝小枣”品牌的知名度[4]。此外,乐陵市还注重产业创新与科技应用,通过建设智慧大棚、合作社及网络销售平台等,提升红枣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例如朱集镇合作联合社利用智慧大棚技术,提高了小枣的品质和产量,为红枣产业振兴提供了坚实基础。
1.3 "文化活动
德州市,尤其是乐陵市,作为闻名遐迩的“金丝小枣之乡”,在每年的旅游发展大会上都会举办一系列与古枣文化相关的活动。例如2023年的德州市旅游发展大会期间,乐陵市推出了一系列文旅活动,包括“枣乡游”、中国电影乐团演出及优秀传统文化展演等。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还向外界展示了乐陵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乐陵市结合小枣文化旅游节,邀请国风爱好者走进千年枣林拍照打卡,展示了古代传统服饰与满树红色小枣的美感;“秀美枣林·国风新韵”的美德健康新生活游园活动在乐陵千年枣林中华枣博园上演,进一步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乐陵市通过成立枣乡农民画院等机构,将枣乡文化与农民画相结合,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和伴手礼,赋予了枣产业新的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
1.4 "旅游推广
德州市利用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积极推广旅游。香海禅林古枣生态园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园以景观化、生态化、人文化和休闲化为主基调,将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并融入了西游记中的部分故事传说,成为国家AA级旅游景点。乐陵市的千年枣林也被列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5]。乐陵市通过挖掘枣文化,开发出多种枣木系列工艺品和以枣树为主题的书画作品,推动了小枣文化走向全国。乐陵市不仅在旅游发展大会上展示其古枣文化,还通过整合优质文旅资源,打造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例如依托万亩枣林和冀鲁边区“双红”文化品牌,乐陵市积极开发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及文化旅游,全面激活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这种整合不仅丰富了旅游体验,也使得文化旅游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
总体来看,德州市的古枣文化传播现状较为积极,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同时也通过旅游推广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但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 "德州市古枣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脱节
德州市古枣文化的传承多依赖传统方式,如口耳相传和一些地方性的小活动,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传承方式单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业知识,尤其是关于古枣的种植、加工方面的知识,越来越难以在年轻一代中传承下去。年轻人普遍对传统文化知识缺乏兴趣,加之教育和生活背景的差异,使得这些知识面临被遗忘的风险。另外,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许多传统活动,如红枣采摘、传统枣制品的手工艺制作等,已经不再是现代生活的组成部分。这导致了古枣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体验机会减少。
2.2 "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
德州市古枣文化传播多采用传统的口耳相传及地方性小活动的传统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受众范围较小,速度慢,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信息传播需求,未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6]。电视和广播作为重要的传统媒体,缺乏专门介绍和推广古枣文化的节目,大大限制了古枣文化的传播范围。尽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渠道,但许多关于古枣文化的内容并未在这些平台上得到有效推广,内容更新不及时,互动性差,导致其传播效果不佳。在传播内容上,缺少高质量的古枣文化数字内容(如在线视频、互动网站、虚拟现实体验等)来吸引和教育公众,使得古枣文化无法以新颖的形式呈现给现代观众。
2.3 "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尽管德州市拥有丰富的古枣资源,但许多关于古枣的历史故事和典故并未被系统地整理和宣传。德州市古枣文化相关产品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和多样性。当前市场上主要是传统的红枣产品,缺少结合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例如红枣的深加工产品和文创产品在市场上鲜见踪影,这限制了古枣文化在现代市场中的竞争力。虽然乐陵市被誉为“中国金丝小枣之乡”,但整体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力度不够。乐陵小枣品牌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效应,品牌传播和推广策略需要进一步优化。此外,目前德州市关于古枣的文化活动多以观光为主,缺少深度体验和互动性强的活动设计,不利于文化的深入传播。
2.4 "保护与利用未形成良性循环
虽然政府和社会都意识到了古枣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保护工作仍然缺乏足够的投入和实际行动。古枣文化与市场的结合度不高,未能很好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影响了文化保护的积极性。乐陵市拥有30万亩枣林,其中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枣树就有千余株,这些古树不仅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对这些古树的保护和利用措施尚不完善,如对清朝乾隆皇帝品枣提笔写下“枣王”二字的故事宣传不够广泛,使得这一重要文化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另外,枣林复合系统的生态平衡可能较为脆弱,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保护措施来维护其多样性和稳定性;在古枣树的利用过程中,需要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2.5 "教育和培训机制不完善
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关于古枣文化的教育和课程设置非常有限,缺乏系统的教育支持体系。教育和培训所需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教育活动的开展。从事古枣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专业人才稀缺,无法满足文化深入挖掘和广泛传播的需要[7]。另外,政府对古枣文化教育和培训的政策支持不够明确,缺乏具体的扶持措施。不同地区间的古枣文化教育和培训交流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经验和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德州市古枣文化的传播存在诸多问题,涉及传承方式的现代化、有效传播渠道的开发、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保护与利用的结合以及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文化工作者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以确保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3 "德州市古枣文化传播路径
3.1 "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文化传承是德州市古枣文化传播的核心。必须深入挖掘古枣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确保文化的原汁原味得以保存。首先,要深入挖掘古枣文化的精神内核,提炼出其与新时代价值观相契合的文化理念,如坚韧不拔、世代相传等。其次,对古枣文化的历史演变进行系统梳理,整合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形成完整的文化传承脉络。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建立古枣文化博物馆、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支持民间艺术团体等方式,将古枣文化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给公众,增强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2 "传统与现代传播渠道的整合
将传统传播方式(如节日庆典、展览展示)与现代传播方式(如数字媒体、社交网络)相结合,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文化展览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扩大古枣文化的影响力,并实现不同人群之间的有效沟通。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新时代背景下,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大力宣传古枣文化。在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时机,通过现代媒体如社交网络、在线视频平台进行文化传播。例如在春节期间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古枣文化的相关内容,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关注和参与。将古枣文化中的传统手艺如枣农的种植技术、枣制品的加工艺术等,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展示和销售,这不仅能够扩大传统手艺的市场,还能够增加古枣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创造以古枣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体验活动,如制作枣制品的手工作坊、枣园观光采摘等,同时通过互动式传播如现场直播、参与者分享等方式,增强参与者的体验感和传播效果。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古枣文化相关的旅游资源进行宣传和营销,如通过微信公众号、旅游博客等介绍古枣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另外,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古枣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分享和传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且易于传播。例如开发虚拟现实(VR)体验项目,让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古枣的种植、采摘和加工过程;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虚拟博物馆,展示古枣文化的重要文物和场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会极大地提升用户对古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3 "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也是传播古枣文化的有效途径。乐陵市已经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建设枣林书院、发展红色文化旅游集群等,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古枣文化的知名度,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组织更多的文化旅游活动,如枣花节、枣果采摘节等,吸引游客参与,让他们在旅游体验中感受古枣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借此机会宣传古枣文化的保护意识和重要性。
另外,可以开发以古枣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深入了解古枣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同时,结合旅游业,开发以古枣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纪念品等,增加文化的传播途径。
3.4 "完善古枣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体系
实现古枣文化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需要构建一个涵盖保护、传承、开发和推广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体系。
首先,需要制定保护规划,对现有的枣树资源进行普查,评估其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区域、保护措施和保护目标。与此同时,建立监管机制,防止非法砍伐、破坏等行为。实施科学管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监测、GIS技术等,实时监控古枣树的生长状况。开展古枣树健康诊断,及时采取养护措施。另外,需挖掘古枣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故事、传统技艺等。举办培训、展览、讲座等活动,传承和发展这些文化形式。并结合古枣文化特色,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如枣木工艺品、枣主题纪念品等,推动枣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规划和打造古枣文化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参观体验,并举办枣花节、枣子节等文化旅游活动,增加古枣文化的知名度。同时还需要保障枣农利益,鼓励他们参与古枣树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形式,建立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最后,定期对古枣树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保护与利用策略,确保良性循环。
总之,实现古枣文化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保护、合理的利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发展,可以确保古枣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并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3.5 "强化教育和培训机制
首先,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库,整合古枣文化的各类资料,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论文、图片和视频等,建立一个数字化的教育资源库。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供研究者使用,还可以用于学校教育,让学生从小了解和学习古枣文化。其次,可以通过开发一系列与古枣文化相关的教育课程和工作坊,将其纳入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内容之中。比如,通过在学校开设关于古枣文化的选修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学习,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文化。另外,可以建立在线教育课程,与教育机构合作,开设古枣文化在线课程,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和了解古枣文化。课程可以包括历史文化知识、种植加工技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内容。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德州市古枣文化传播现状,找出古枣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寻德州市古枣文化的传播路径。总体来说,德州市古枣文化的传播路径应多元化、立体化,既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思维,实现古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上述的传播路径和策略,可以有效地将古枣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苏咏农.枣文化[J].农家致富,2018(9):64.
[2] 刘锡诚.枣的象征意蕴及其嬗变[J].中原文化研究,2015,3(4):97-102.
[3] 韩慧卿,李翠萍.德州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果农之友,2024(5):102-104.
[4] 王伟伟.乐陵金丝小枣区域品牌价值提升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5] 梁淑霞,郑世英,潘恩敬,等.乐陵红枣产业现状及品牌打造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19):55-56.
[6] 赵欣.乐陵市金丝小枣产业发展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15):125-126.
[7] 张清廉.基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县域经验研究——以山东省乐陵市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