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大学本科专业改革与课程设置
2024-12-31何炬陆建飞杨萌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的重要国家战略,目标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此背景下,涉农大学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难以满足这一需求。该文探讨内部专业改革和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思路与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实施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首先,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涉农大学在这一战略中的角色定位与使命;其次,阐述内部专业改革的必要性,强调通过跨学科融合、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等措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最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内部专业改革和课程设置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实施效果。该文通过系统分析和具体案例研究,为涉农大学的内部专业改革和课程设置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涉农大学;人才培养;内部专业改革;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2-0031-05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national strategy of China,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ims to achieve strong agriculture, beautiful rural areas, and rich farmers. In this context,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compound and applied talents. However,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settings and curriculum systems are difficult to meet this ne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ideas and methods of internal professional reform and curriculum setting, and analyzes its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based on specific cases. First, i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clarifies the role positioning and mission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this strategy; secondly, it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internal professional reform, emphasizing measures such as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optimizing curriculum systems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finally, combined with specific ca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f internal professional reform and curriculum innovation. Through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specific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internal professional reform and curriculum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lent training; internal professional reform; curriculum design
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自2018年以来便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乡村地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2]。乡村振兴不仅关乎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涉及农村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其次,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一环。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互动和资源要素的流动。最后,乡村振兴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支撑。实现乡村振兴,可以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涉农大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涉农大学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其肩负着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重要使命。涉农大学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更是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摇篮。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涉农大学作为中国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必须承担起培养这样一支“生力军”的责任。
涉农大学的角色定位与使命不仅体现在其教学、科研方面,更应该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中[4]。涉农大学应该立足于国家战略需求,加强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深化与乡村地区的合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涉农大学在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三农”情怀和责任感的优秀人才,是涉农大学的根本任务。涉农大学应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拓宽实践渠道、加强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5-6]。
1 "内部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1.1 "传统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传统专业设置在涉农大学的教育体系中长期起到了重要的角色,然而,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其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也日益凸显[7]。
首先,传统专业设置可能存在结构不灵活的问题。传统模式下,专业设置相对固化,未能适应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种固化结构可能限制了涉农大学培养人才的能力,使其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其次,传统专业设置的内容或许未能及时做到与时俱进。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加速,乡村振兴所需的新型人才面临新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然而,传统专业设置的内容更新速度可能较慢,导致涉农大学的教育资源与实际需求脱节。
此外,传统专业设置的培养模式可能相对单一。过去,涉农大学的教育模式主要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培养。这种模式可能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能力。
1.2 "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内部专业改革
针对传统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涉农大学亟需进行内部专业改革,以适应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
首先,内部专业改革应强调跨学科融合。传统专业设置相对单一,未能满足乡村振兴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涉农大学可以通过跨学科融合,拓展专业边界,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体系[8]。例如农业经济学与信息技术、农业科学与环境科学等学科可以进行跨学科合作,共同培养具备跨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内部专业改革应注重实践教学。乡村振兴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涉农大学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际操作经验。可以通过开展实践课程、实习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内部专业改革应立足于社会需求。涉农大学的内部专业设置应紧密围绕乡村振兴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开设符合实际需求的新专业,调整和优化现有的专业设置。涉农大学可以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开展合作,深入了解市场需求,调研人才需求,根据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2 "课程设置的创新与实践
2.1 "课程体系优化:强化核心课程设置
2.1.1 "核心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核心课程是涉农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础,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课程设置旨在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能素养,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涉农大学应该注重核心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2.1.2 "优化课程体系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享
优化课程体系是涉农大学内部专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可以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实用性和针对性。在实践中,涉农大学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优化课程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的课程评估机制,定期评估和调整课程设置,确保课程体系与时俱进,符合市场需求;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保障课程质量和效果;三是开展课程改革和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丰富课程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2 "项目化课程设计: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2.1 "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概念与特点
项目化课程设计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实践为重点的课程设计模式。项目化课程设计强调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参与和实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化课程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2.2 "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实践操作与效果评估
要开展好项目化课程设计,涉农大学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确定项目主题和内容,明确项目目标和任务,设计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二是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实施,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开展实地调研和数据采集,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三是指导学生进行项目总结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分享经验和交流成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四是评估项目效果和学生表现,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和改进措施,不断完善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通过实践,项目化课程设计已经在涉农大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首先,项目化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实施,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项目化课程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项目化课程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项目化课程设计是涉农大学内部专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践教学、跨学科融合和项目化课程设计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用性,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2.3 "实践课程拓展:开展乡村实践与服务活动
2.3.1 "实践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及其目标
实践课程是涉农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乡村实践和服务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到农村一线,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和问题,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因此,实践课程的拓展是涉农大学内部专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2.3.2 "乡村实践与服务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经验分享
要开展好乡村实践与服务活动,涉农大学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实践课程体系,明确实践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完善实践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方案;二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等单位的合作,共同组织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拓展实践活动的渠道和范围;三是注重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和实用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设计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四是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保障实践活动的安全和顺利进行,确保实践活动能够取得预期效果和成果。
通过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涉农大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培养更多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3 "案例分析
3.1 "华中农业大学内部专业改革的实践案例分析
3.1.1 "华中农业大学内部专业改革的背景与动因
华中农业大学,作为中国著名的涉农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农业教育资源。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学校面临着传统专业设置不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问题。为此,华中农业大学决定开展内部专业改革,旨在调整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符合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1.2 "具体的改革措施与实施效果评价
在内部专业改革过程中,华中农业大学采取了多项措施:①新增和优化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和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华中农业大学增设了乡村振兴规划与管理、农业科技推广、农村金融与信贷等新专业。同时,对传统专业如农学、畜牧学等进行了优化,增加了现代农业技术、智能农业等新课程,增强了专业的实用性和前瞻性。②跨学科融合。学校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融合,设立了多个跨学科研究平台,如农业大数据与智能决策研究中心、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通过这些平台,促进了农业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提升了专业性和创新性。③加强实践教学。华中农业大学注重实践教学,设立了多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企业实习基地等,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生产和科研项目。同时,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乡村振兴相关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④项目化课程设计。学校推行项目化课程设计,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如农村发展规划设计、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等,通过项目驱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上述改革措施,华中农业大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根据调查,改革后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有大幅提升,许多学生在农业相关企业、政府机构、科研单位等领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岗位。
3.2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设置的创新案例分析
3.2.1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设置的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
南京农业大学在课程设置的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以下是该校在课程设置创新中的一些具体举措和成效。
优化传统专业课程。南京农业大学对传统农学、园艺学、动物科学等专业进行了全面的课程优化,更新了课程内容,增加了现代农业技术、生态农业等新课程,强化了学生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引入新兴专业。学校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和市场需求,开设了如乡村振兴规划与管理、农业互联网、农业智能装备等新兴专业,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就业方向。
跨学科课程设置。南京农业大学开设了多个跨学科课程,如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农业大数据等,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项目化课程设计。学校推行项目化课程设计,如农业创业项目、农村电商项目等,通过实际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南京农业大学注重实践教学,设立了多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如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场、农村调研基地等,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2.2 "创新课程设置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评价
南京农业大学的课程设置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较强的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其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有显著提升。根据学校的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后的专业毕业生中,超过90%的学生在毕业后能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许多学生还在农业相关的企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等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通过课程设置的创新,南京农业大学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办学水平。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得到了更好的实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内部专业改革是一个持续深化和不断创新的过程。未来,涉农大学需要继续积极探索,加强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在改革中,可以探索跨界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拓展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培养更加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优秀人才。
第二,内部专业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未来,涉农大学应该加强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第三,乡村振兴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涉农大学应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理念,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可以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学生交流项目等形式的合作,促进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第四,内部专业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涉农大学应该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农业企业的合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社会服务活动,如农村技术培训、科技咨询服务、产业发展规划等,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支持和解决方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内部专业改革的效果评估和展望是涉农大学内部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化改革、提升质量、拓展国际合作和加强社会服务,涉农大学可以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钟云华,刘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推拉理论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8):88-97.
[2] 罗英姿,顾剑秀,陈尔东.高等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理论框架、现实观照与政策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2):53-66.
[3] 李忆辛,刘在洲,李小平.乡村人才振兴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话语重构——基于“话语分析”视角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23,44(6):38-47.
[4] 董维春,董文浩,刘晓光.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转型的历史考察与展望——基于教育与社会系统互作分析框架[J].中国农史,2022,41(4):36-50.
[5] 马仲辉,何龙飞,冯家勋.地方综合性大学传统农科专业改造提升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大学为例[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22,41(7):1602-1607.
[6] 焦新安,俞洪亮,杨国庆,等.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5):22-25,56.
[7] 王慧,李富宽,张桂玲,等.“双创”视域下地方综合性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临沂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0(1):45-50.
[8] 刘晓光,董维春,郭霞.美国赠地院校迈向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路径分析——基于2011-ARWU数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11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