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背景下河南村落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4-12-31朱华
摘 "要:传统村落文化对传承乡村文脉,促进区域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治理乡村社会,培育文明新风,营造绿色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数字乡村的大背景下,河南的村落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现代化进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因此,该文拟选择河南传统村落文化为例,对数字时代下这一特定文化样本的传播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广泛、有效的传播,以期为河南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数字经济;村落文化;乡村振兴;路径策略;数字保护
中图分类号:F49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2-0014-04
Abstract: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of rural cultural context,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effectively managing rural society, cultivating new customs, and creating a gr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village, Henan's village culture is integrating into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at an unprecedented rate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intends to select Henan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as an example to conduct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dissemination status and problems faced by this specific cultural sample in the digital era, and further explore how to widely and effectively disseminate th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in the digital era. This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enan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and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in other regions.
Keywords: digital economy; village 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 and strategy; numerical protection
乡村文化产业作为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作为乡村振兴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及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在加快乡村地区产业转型的同时,拓展了农民就业途径,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具有特殊的社会文化特性,以及特殊的历史特征,传统村落是世界各国共同珍藏的一笔珍贵的财富,铭刻着中华文化的传承脉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被称为“中华民族的DNA”。在数字化时代,智媒体技术能够激发传统文化传播的现代化,有利于传统村落文化突破现实困境,进行有效的创新传播,扩大传播的影响力,并经由传统村落文化共同打造精神原乡,为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和生机。
1 "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传承的逻辑关联
1.1 "乡村振兴战略为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传承提供政策支持与方向指引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当前的重要发展战略,不仅为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也为传承方向指明了道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传统村落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与战略契机[2]。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农村地区的发展任务依然繁重。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及有关部门对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了高度关注,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政策。在此背景下,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数字化传承,使其得到了充分利用。比如,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就提到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鼓励数字化应用场景的研发与推广,加速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应用。这些权威、指导性的政策文件,将为数字乡村文化传承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撑和良好的发展契机。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传承也呈现出清晰的方向。从2022年开始,国家启动了“数字中国”战略,提出要在2035年前完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全景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数字时代”的发展。这一战略目标在国家文化数字化传承领域的全面布局、全景展示和全民参与的理念,同样适用于传统村落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为传统村落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提供了明确且具体的方向指引。
1.2 "传统村落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有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历史遗迹,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特色小镇,构成了农村特有的文化资源。通过对其内涵与特征的深度挖掘,实现乡村文化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实现农村优秀文化的活化与讲述,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例如,一些传统村落的数字博物馆,就是借助数字化技术,以全景漫游、图文、影音和实景模型等多种形式,生动呈现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等文化信息。数字技术创新的方式不仅让乡村的文化资源得到了更好地保存和展示,也带动了乡村文旅、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农村的优秀文化资源活化起来,让古村落实体文化与虚拟文化资源的转化与传承相互对应,凸显出乡村文化特有的魅力,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要,为游客提供有特色的文旅体验,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力量,让乡村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4]。同时,数字化传承还有助于培养乡村新一代的文化传承人,为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 "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影响因素
传统村落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然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文化流失、传承困难等挑战。
2.1 "缺乏村落文化媒介传播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一个空前广阔的平台,利用多种媒介途径对富有吸引力的优秀村落文化进行传播和宣传,这既是保护与传承这些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些文化。但在实践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传媒传播却遇到了一定的困境与挑战。首先,村落文化的传播路径相对有限。有一些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尚未被充分发掘,其传承主要依赖于口口相传、师傅带徒弟等传统的传播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充满了人情味和直接性,但在数字化时代,这种方式的传播效果却大打折扣。由于缺乏现代传播媒介的支持,这些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播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很难触及更广泛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这既造成了村落文化的逐步消退,同时也使传统村落的文化继承面临困境[5]。其次,目前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过于单一,缺乏创新。很多农村的文化传播模式还停留在口头传播、横幅、竖向广告和画册等零散的传播手段,并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传播。同时,在传播内容方面,也存在着新意不够、吸引力不够,难以吸引人的眼球。因此,需要探索新的传播途径,创新传播方式和内容,让村落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优秀村落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6]。
2.2 "村落活态保护与数字保护的平衡性缺失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兴科技,在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模式的同时,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将这种高科技手段有机地融入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中,对于加强乡村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促进优秀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乡村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因此,通过数字技术对村落文化进行保护,不仅能够确保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得以保存,还能够使它们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推动村落文化活态化的同时,保持对其数字保护的平衡。数字保护固然是乡村文化传承的强大支持,但过分依靠科技手段而忽略其“活态”传承,极易导致乡村文化“数字化”和“遗产化”。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文化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导向功能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削弱[8]。传统村落所蕴涵的人文与智慧,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果这些文化仅仅停留在数字化的层面,而没有得到实际地传承和发展,那么它们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独特价值,就可能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2.3 "各部门没有形成文化保护合力
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仅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农业、文旅、发改、财政等各部门紧密配合、有序协作。但是在实际建设中,各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密切,各单位沟通联系不足,力量、资源整合不够到位,未形成选派专业团队人员参与、指导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播建设工作的局面,无法形成强大合力。甚至一旦出现棘手问题,各方都不愿意承担责任,相互推诿扯皮、拖延和不作为现象时有发生。另外,政府没有足够的专项资金进行投资,保护经费严重不足。传统村落陷入“无人监管”、“基本不管”或“根本没有保护”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国民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没有固定的资金投资渠道,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传统村落的村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修复老房子,相关法律又不允许将老建筑转让给有经济财力的人;另一方面,有资金和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却因不受法律保护而对村落的发展望而却步[9]。比如,河南省郑州市发布《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意见》,指出市财政投入4 000万元资金,对传统村落和文化进行了保护,从2020年起根据专项规划资金需求按比例补助5个试点村落的保护发展,其中4个距离郑州市中心都只有一小时路程。然而,登封市却只入选了一个,是一个距离郑州市中心较远的地方,这对省会城市周边旅游发展不利。尤其是在边远山区,传统村落文化几乎得不到政府的资助,缺乏保护经费必然会使传统村落的文化开发、保护和传播难以为继,从而使文化瑰宝流失。
3 "数字化背景下河南古村落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策略
传统村落保护最终目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近几年,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战略,为数字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既能使乡村经济持续提高,又能推动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数字化转型和提升,还能改善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但是,就当前而言,中原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不容乐观。现代互联网媒介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得信息的效率更高,更方便,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原先符合当地原貌的、长期的、长途的、复杂的实地考察和考察调查。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利用时,“借鉴”“套用”乃至“毁弃”,造成了不同地域传统村落的文化肌理复原与景观趋同。在此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中原传统村落的地域特征,选择中原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文化肌理的修复和再生对策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3.1 "利用多元的媒介平台进行传播
为了扩大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需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媒介平台。比如,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APP等河南官方媒体网站,致力于河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与推介,同时也对河南省的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了推介,让用户能够看到大量的农村照片、文章、视频等资料,对村庄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有一定的认识。这种官方平台推广了河南省传统村落文化,提升了其在当地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同时也促进了当地传统村落的旅游业。同时,这些平台还提供了便捷的旅游信息和服务,方便游客更好地了解、体验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中也涌现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账号,例如“田间有事”,该账号以记录农村生活、传统手工艺、民间美食等内容为主,深入河南省传统村落拍摄,让观众了解村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美丽乡村”主要介绍河南省各个地区的传统村落,展现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等,在宣传乡村旅游的同时,也可以推动当地的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好玩河南”主要以河南省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手工艺品为主要内容,以短视频的方式展现河南省传统村寨的丰富多彩与魅力。经由短视频平台,河南省传统村落文化得以鲜活地呈现,通过吸引短视频用户的关注,引导其了解和认识河南省传统村落文化,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众多热爱乡村文化和历史的自媒体人,他们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在以个人为主体的公众号中将村落的点滴故事、历史变迁和人文风情娓娓道来。这些公众号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更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2 "加强村落文化数字保护,维护村落活态化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活化石”“博物馆”,传统村落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而且也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传统古村落的数字化保护与发展,亟须对其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统计、分析、存储和展示,为今后的修缮、保护、研究和利用等工作提供数据服务[10]。其一,利用数字摄像、网络信息等技术,构建数字乡村信息服务平台。由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利用数码相机、3D激光扫描仪等设备,逐一拍摄、扫描和存档当地古村落的传统文化遗产资料,进行扫描和存档,扫描后的数据,再通过大数据云平台进行处理和分析,再将这些数据进行分类保存到相关的数据库中,从而建立一个包含了大量数据资源的古村落一体化服务平台,从而在多个层面上,建立古村落实体文化、虚拟文化资源转化和传承的相互对应关系。其二,为给更多的旅游者提供网上互动的文化体验,必须加快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在完成古村落文化遗产数据扫描录入后,运用 AutoCAD、 Adobe Photoshop、3d Max等软件,对古村落的平面建筑进行三维贴图、三维模拟仿真,建立与实物近似的古村落三维模型构造,并投影到数字化的网络信息控制面板接口上,其中包括古村落所在地、自然景观概况、人文景观介绍和文化保护与发展现状等内容。城市游客群体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从数字博物馆网站登录古村网络平台,直观感受古村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古村历代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其三,以古村落特有的民间文化要素为基础,进行数字创意产品的开发。目前热门的“口袋古村落”创意产品,如数码手办、民风民俗猜谜、观光游览卡牌等,方便了游客参与古村落的文化旅游,发掘出一些不为人知的传统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提升了古村落的品牌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3.3 "加大政府投入、市场运作、社会资本的各方参与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统村落文化的修复与再生工作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为确保这项工作能够持续有效地推进,必须加大政府投入,同时引导市场运作和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首先,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工作。这些资金可用于修复古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传承人等。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工作,共同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其次,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等相结合,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例如,可以开发具有村落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体验;还可以挖掘村落文化的创意元素,开发文化衍生品,提高文化附加值。例如,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通过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发动村民集资、乡贤捐资的方式,聘请专家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对村内传统基础设施进行修整,打造了以“古建、美食、渡口、书画”四个元素为灵魂,集景观化、艺术化、生活化于一体的传统村落。留住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让大家的生活有新奔头。通过各方支持与参与的李渡口村2023年农历三月十三的古刹大会,就吸引了10万人次前往。如今,该村的明清建筑越来越明显,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也是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特色旅游名村,中国风景名胜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等多张亮眼名片。
4 "结束语
将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历史文化进行传承,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持之以恒。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村落文化的独特优势,传承和创新村落文化,让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共同携手,让乡村振兴的征程更加美好。乡村振兴与村落文化密切相关,它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要充分挖掘和传承村落文化的内涵,激发文化的创新活力,让古老的村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加强村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升村落文化的影响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承载着悠久历史的村落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吴文旭,吴业苗.数字乡村建设如何促进乡村振兴——基于政策法律文本的扎根理论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5):69-92.
[2] 李翔,宗祖盼.数字文化产业:一种乡村经济振兴的产业模式与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2):74-81.
[3] 孙宁,瞿阳,冯献,等.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对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6):159-164.
[4] 杨吉华.数字乡村:如何开启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6):14-19,87.
[5] 梁寒燕.技术赋能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建设研究——以安徽省特色VR小镇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22,61(2):123-126,167.
[6] 钟钰,甘林针,王芹,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特点、难点及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3):105-115.
[7] 张华,王拓.乡村振兴视阈下传统村落的现代化转型路径[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24):238-244.
[8] 张蕴萍,栾菁.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理论机制、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J].改革,2022(5):79-89.
[9] 郭世平,毛丽霞.青年“乡村CEO”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现实困境和策略选择[J].中国青年研究,2023(2):101-108,118.
[10] 张文武.深入探索乡村振兴数字化发展新路径[J].中国金融,2022(19):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