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口述史破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困境的优势及路径
2024-12-31李秋生陈星
口述史作为一种实践手段和方法,能够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知识元素、情感元素、价值元素挖掘出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师指导学生在熟悉的特定地域(如家乡、学校所在城市等)进行红色文化口述史,并指导学生对获得的口述资料进一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完整的案例文本,将之应用于理论课教学、讨论当中,让授课内容充满新意,摆脱老调常谈;学生通过参与口述史,也会获得一个更加具有温度且可以触摸的历史形象,从而摆脱学习过程中的陌生感和疏离感,真正体会认知历史、解读历史的境界,促进《纲要》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从而一定程度上破解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境并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养成正确的价值观,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 " " 遭遇的困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根据2005年《lt;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gt;及其实施方案》设立的,是本科院校大学生公共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纲要》课地位重要并为其他相关课程提供基本史实、历史依据和历史分析方法。但《纲要》课日常教学也面临现实困境,择其大端归结以下几点:
第一,内容层面过于熟悉,教师“老调常谈”、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失去学习兴趣。
由于《纲要》课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都有所涉及,尤其是对于文科生而言,无论是对于历史细节,还是对于历史大的脉络、框架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了解。当他们在大学课堂上再次遇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时候,面对熟悉的内容极易产生“审美疲劳”“炒冷饭”之感,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如何在日常授课中讲出新意,避免“老调常谈”,带领学生走出熟悉的维度,让学生重新萌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师生讲授、学习这门课需要解决的困境之一。
第二,时间、空间层面,师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陌生感和疏离感。
《纲要》课教学内容由于在时间层面上较为久远且历史具有不可逆性,在空间层面上,《纲要》课所涉及的诸多历史事迹发生在全国各个地方,对于教师或是学生而言,很多既非他们的家乡,又多是他们从来没有涉足过的地方,这些发生在陌生地方且久远的事情如何与学生日常生活发生关联,并成为其思考现实问题的坐标系,在时空层面存在陌生感和疏离感。若不能化解这种陌生疏离感从而激活这些历史知识,便不足以彰显大学思政课训练思维、培养价值观的作用。因此,如何消除时间、空间层面存在的陌生感、疏离感是师生需要解决的困境之一。
第三,实践教学层面,缺乏恰当而富有实效的实践形式。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强调实践活动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更是明确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其中就强调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深刻理解思政课讲述之道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当中囿于《纲要》课日常授课的班容量以及课程性质及内容,很难找到一种受众面大、学生参与度高,而又能够有切实收获且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模式。这就导致思政课教学习惯于在理论课课堂上发力,重理论,轻实践,实践对理论的强化作用明显不足,存在说教嫌疑。因此,探索行之有效且参与度广的《纲要》课实践教学模式成为师生需要解决的困境之一。
第四,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易受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对于大学生而言,可以快速地获得某一类信息;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上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就是最为明显的例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形式总是根据现实状况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并没有改变”。总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讲好《纲要》课以此抵制错误思想之影响,成为师生需共同克服的困境之一。
红色文化口述史破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困境的优势及路径
如何破解上述教学困境,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红色文化口述史对于破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困境有一定优势。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的共产党员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先进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那么,如何将红色文化口述史这种内在的优势转化为破解《纲要》教学困境的路径和措施呢?
第一,理论教学方面。
《纲要》课授课重点聚焦于党史、新中国史相关内容,鉴于此,师生可以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去发掘学生家乡或者就读学校所在地域的革命历史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大小三线建设等重大事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变迁、当地企业、企业家、个体经营者发展演变情况……师生共同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把其中的红色文化精髓发掘出来,融入课堂讲授及师生讨论当中,从而使原有的授课内容变得鲜活,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过去教师“老调常谈”、新意不足,学生对于内容过于熟悉产生“审美疲劳”而失去学习兴趣的困境,师生共同获得新知。由于是对学生熟悉的家乡或者学校所在城市进行红色文化口述史,在空间上较为熟悉有相当的归属感,同时口述历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面对面的访谈体会“活的历史语境”进而再现普通人的声音。亲历者的讲授会触发学生去理解过去历史中这些活生生的人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体会近代以来中国演变之繁复,有利于让师生走出了空间上的陌生感和疏离感,增强师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和研究热情,让其体会到历史发展的丰富性及复杂性。此外,通过口述历史这种面对面倾听亲历者的讲述,也是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最为有力的回击。
第二,实践教学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明确提出“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因此,富有实效的实践教学对于理论课学习的促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长期以来由于《纲要》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感知解读历史一直是一个难题。而红色文化口述史这种实践教学新模式,在促进“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方面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教师提前布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完成对历史亲历者的口述采访获得最基本的文本,而后指导学生对其文本反复打磨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一步对于实践教学实效性而言至关重要,只有反复打磨文本才能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文本写作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甚至是将来从事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获得感,从而有效解决了《纲要》课存在的实践教学不足不实且参与面不够的困境。
第三,搭建线上线下交互智慧平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校园,大学生群体几乎是无时不网、无事不网。互联网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影响可见一斑,因此互联网高地必须占领,而通过红色文化口述史获得丰富的资料文本及影像材料,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资料搭建线上线下交互的智慧平台就是重要的方式。具体而言,如搭建集时代性、思想性、价值性、传播性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数字图书馆、有声学习平台(包含口述访谈影像)、红色文化体验平台、思政课仿真模拟实验室等等,并以此为基础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充分有效利用线上线下智慧交汇平台开展红色文化传播,通过声、光、电、触于一体高度还原出历史场景、历史事件,学生置身其中的学习也就转变成了听觉、视觉、触觉相融合,实现由单一维度到多维度的转变,由被动单一的课堂受众“旁观者”,变成在平台赋能之下模拟历史的“参与者”,以此获得书本知识原来不曾有的全新体验。总之,在红色文化口述史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线上线下交互智慧平台占领互联网高地,让其由影响学生学习的不确定变量,转变为红色文化传承传播、提高《纲要》课程为代表的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育人价值的推动力量,确保育人效果的时效性和持久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在特定地域(比如家乡、学校所在城市等)进行当地的红色文化口述历史,把其中蕴含丰富的知识元素、情感元素、价值元素挖掘整理出来并反复打磨形成历史文本,融入课堂授课及线上线下师生讨论碰撞之中,以此提升课堂授课的鲜活性、夯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对于《纲要》课程而言,红色文化口述史也是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相关要求。总之,红色文化口述史与《纲要》课的深度融合,有效地推进课程的教学改革、夯实提高教学效果,对于破解《纲要》课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境可以发挥实效,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养成正确的价值观,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目的。
作者简介:
李秋生,1981年生,男,汉族,河北景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口述史;陈星,1987年生,男,汉族,河北定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本文为202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提升与育人功能拓展研究》(课题编号:20230304005)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