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范式研究

2024-12-27方麟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鲁迅作品主题阅读

摘要: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与其说是一部个人传记,不如说是一部精神自传、一部文学自传。以《朝花夕拾》为例,教师要拥有整体观的意识,可以从主题阅读、议题阅读和艺术阅读三个方面探索初中鲁迅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范式,帮助学生形成时间轴概念,感悟鲁迅思想,了解其作品的文体和风格。

关键词:鲁迅作品;主题阅读;议题阅读;艺术阅读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与其说是一部个人传记,不如说是一部精神自传、一部文学自传。对于《朝花夕拾》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拥有整体观的意识,其中《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作于1926年二三月的北京寓所,《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作于五六月的日德医院和木匠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作于九十月的厦门大学,《小引》写于1927年5月,《后记》写于1927年7月。这些文章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背景,主人公既各安其命又交相穿插,书中所蕴含的儿童视角与成人心态、诗意笔墨与杂文手法、乡土情结与大小传统、封建批判与精神启蒙、民间情怀与死亡意识,无不引发人们广泛的思考。《朝花夕拾》一问世,就闪耀于现代文学的星空,在不断被经典化的过程中,也进入了中学生必读的整本书阅读书目。本文从主题阅读、议题阅读和艺术阅读三个方面探索《朝花夕拾》的整本阅读教学范式。

一、实施主题阅读,形成时间轴概念

阅读《朝花夕拾》,要有时间轴概念,它既是鲁迅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演进史。全书包含了鲁迅的绍兴童年、15岁父亲离世(1896)、17岁南京求学(1898)、23岁仙台学医(1904)、25岁弃医从文(1906)和28岁重返故乡(1909)等不同人生阶段。在这期间,鲁迅徘徊于快乐自由的“百草园”,高高的当铺柜台与匪夷所思的中药铺,新旧杂陈的江南水师学堂,喧嚣的东京与偏僻的仙台,光复以后依旧死气沉沉的绍兴。从温暖的故园到异化的都市,到现代的异国,再到沉寂的故乡,终于发出“铁屋中的呐喊”。

就主题阅读而言,教师可以拈出四个关键词:故乡、民俗、童趣、成长。《朝花夕拾》流露出强烈的故乡意识。对于故乡,鲁迅心情特别复杂。在《朝花夕拾·小引》中,鲁迅这样深情地回顾:“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明明知道是“思乡的蛊惑”,却甘愿受其哄骗,时时反顾。他既留恋过去,充满着温情与诗意,又审视过去,充满着批判与反思。鲁迅在《坟·题记》中说:“所以虽然明知道过去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朝花,既是夕拾,自然有留恋的意味,也有告别过去的意思——因为人总是要成长的,不能停留在过去。

附着在故乡上的,当然是鲜活生动、元气淋漓的民俗了。在《狗·猫·鼠》中,鲁迅饶有兴味地勾勒出红红火火的年画:“我的床前就帖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象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这些年画,以其质朴粗犷、幽默夸张的形式,在童年鲁迅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除了直观的年画,还有约定俗成的礼俗。正月初一,阿长让迅哥儿牢牢记住睁开眼睛第一句话要说“阿妈,恭喜恭喜”,说完祝福语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就能“一年到头,顺顺流流”;以及许多琐碎麻烦的道理:“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过年过节之外,孩子们最盼望的非迎神赛会莫属了,能看到骑马先来的孩子“塘报”,汗流浃背托举着长竹竿的胖大汉“高照”,还有“高跷”“抬阁”“马头”,扮犯人的,十几个人抬着的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那情形颇似明人的祷雨,鲁迅情不自禁引用乡贤张岱《陶庵梦忆·及时雨》的文字:“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娖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民俗所天然拥有的规范性、传承性、地域性与变异性,就这样通过历史,一代又一代被传承与温习,也成为鲁迅《朝花夕拾》中所追忆的对象。

至于童趣,《朝花夕拾》中俯拾皆是。鲁迅记得“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舔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这段读来真是趣味盎然,鲁迅好不容易获得一匹隐鼠,“虽然它舔吃墨汁,并不一定肯等到我写完字”,也就聊胜于无了。

还有著名的那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写得真是五彩斑斓,有声有色,如诗如画,涉笔成趣,充满了想象力。

去过鲁迅故里的人都知道,百草园不过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园子,然而在童年鲁迅看来:“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很明显,百草园所代表的自由、美好、童真、快乐与诗意,是成年鲁迅所刻意建构起来的,一方面用来抵抗异化的都市,一方面用来批判沦落的故乡,它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既是美好的,又是虚幻的。

还有一个无法绕开的主题,就是成长。这是全世界阅读爱好者都关注的主题,无论是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还是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黑塞的《悉达多》,都必须面对成长这个主题。某种意义上说,你的生活就是通向灵魂的道路,你的灵魂就是整个世界。

经历了父亲的病,鲁迅在《琐记》中这样回忆:“好。那么,走罢!但是,那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那时为全城所笑骂的是一个开得不久的学校,叫作中西学堂,汉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学。”在《呐喊·自序》中,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表述:“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科场舞弊已经将这个封建家庭打回原形,父亲的病更是令这个家庭雪上加霜,鲁迅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一夜成熟,要“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可以说,正是家庭的变故让鲁迅快速成长起来,才有了后来的去南京,去日本,去追求新文艺。

二、实施议题阅读,感悟鲁迅思想

与主题阅读相比较,议题阅读更偏重思想层面,教师可以拈出以下四组关系:教育与天性,封建与反封建,传统与反传统,启蒙与批判。

在《五猖会》中,鲁迅这样描写旧式教育给儿童心灵带来的戕害:七岁的迅哥儿,本来盼望着去东关看迎神赛会,大清早大家就起来,忙着将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搬到三道明瓦窗的大船。“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却原来是父亲命令自己背诵《鉴略》:“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鲁迅的父亲,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偏要他在这个节骨眼上背书。也许,按照大人的逻辑,只有温书学习了,才有游玩的权利。大人们固执地认为,学习比游玩更重要,进而将学习与游玩对立起来,完全忽视了寓教于乐的规律。这种强迫式的学习,其效果略等于零,相当于把儿童爱玩的天性按在地上摩擦。“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我”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有气无力地鸣叫,终于梦似的背完了,然而去东关看五猖会,却索然无味起来:“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这提示我们,旧式教育缺乏平等、理解和尊重,通过抹杀、压制孩子的天性,来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开篇就说道:“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为什么鲁迅要用最黑的咒文来诅咒反对白话者呢?毫无疑问,白话代表了现代与开放,妨害白话则意味着封建与守旧。

与封建相呼应的,首先是戕害个性的封建礼教。在了解了二十四孝的故事以后,鲁迅意识到所谓“孝道”有如此之难,做孝子的计划也随之绝望。他怀疑“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的真实,反感老莱子诈跌娱亲的虚伪,叹息郭巨埋儿的薄情。封建礼教不只是戕害个性,更是引导儿童走上瞒和骗的道路。其次是落后愚昧的封建思想。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在庸医的指引下,苦苦寻觅河边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山中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平地木,破败的旧鼓皮,终于还是无法医治父亲的病。再次是作茧自缚的封建势力。不必说绍兴城的中西学堂,已经成为众矢之的,熟读圣贤书的秀才们还做了八股来嘲诮它;也不必说一整天读汉文的“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一整天做汉文《云从龙风从虎论》的雷电学堂;更不必说“伏魔大帝关圣帝君”镇着的,每年七月十五总请一群和尚到雨天操场来放焰口的江南水师学堂。单说那本家的老辈,严肃地要鲁迅抄报纸,总之不外乎是参劾康有为变法的。《朝花夕拾》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对人性的摧残。

王富仁在《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中这样评论:“作为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和《彷徨》的独特意义在于,它们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必须有一个深刻的、广泛的思想革命。这个革命的主要对象,是中国的传统封建思想。这个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清除封建思想在以农民群众为中心的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广泛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影响,它的重点应放在束缚人民群众思想最厉害,并给他们的精神发展带来极大损伤的封建等级观念和残酷、虚伪的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上。在这个革命中,当时发挥了主要积极作用的是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先觉者,但他们的力量单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斗争不可能取得根本性的胜利。”这个评论,同样也适用于《朝花夕拾》。

在鲁迅身上,还体现了对“传统”的复杂态度。李欧梵在《一个作家的诞生——关于鲁迅求学经历的笔记》中,创造性地提出了鲁迅身上“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问题。他说:“鲁迅的‘反传统’的倾向与他对通俗故事、寓言、民间宗教仪式、神话社戏等‘小传统’的爱好密切相关。在《朝花夕拾》中,他对‘小传统’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无常(地狱中的当差)和女吊(一个自缢女人变的鬼)作了绝妙的描述。他的最激烈的诅咒则是针对二十四孝图的,在他看来,大传统中所包括的荒诞无稽的道德在这里被具体化了。他的一篇较长的回忆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富有诗意地回顾了他的孩提时代的两个世界:以花园象征着浪漫有趣的小传统世界和以私塾先生的书屋为代表的索然无味的大传统世界。”李欧梵所说的“小传统”,无疑是指向于民间的、质朴的、刚健的传统,它们还没有被雅化和驯服;他所说的“大传统”,则指向于庙堂的、矫饰的、萎靡的传统,它们满嘴仁义道德。鲁迅之所以喜欢“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是因为他们代表了公正的裁判,这些在现世是不可能有的。换句话说,鲁迅是用民间的小传统,来抵抗庙堂的大传统。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鲁迅的“反传统”思想,反的其实是所谓的“大传统”,对于民间的“小传统”,鲁迅倒是心向往之的。

与反传统相呼应的,自然是启蒙与批判了。在南京矿物学堂,鲁迅开始接触地质学和矿物学,开始接触《时务报》和华盛顿,开始阅读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开始接触“精神上的父亲”——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的严谨、关爱、平等和尊重,都深深影响了鲁迅,启示他“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从此,鲁迅终于弃医从文,步入了新文苑的战场;又通过同学范爱农,来反思辛亥革命的失败与妥协。

三、实施艺术阅读,了解文体和风格

《朝花夕拾》在文体和风格上,也体现了鲁迅“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它不同于一般的散文集,是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考证、讽刺、幽默冶为一炉,或风生水起,或诗意盎然,或情感沉郁,或议论横生,或考证精审,或讽刺辛辣,或寓庄于谐,或滑稽幽默,读来总让人五味杂陈,意犹未尽。

在《狗·猫·鼠》中,鲁迅这样议论:“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他之所以“仇猫”,是因为厌恶其戏弄与媚态的性格,这和他痛打落水狗是同样的逻辑,媚态的猫和中庸的哈巴狗其实都是某些中国人的画像,鲁迅展现的是“类型的美”。

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按捺不住抒情道:“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在作品中很少写到自己的母亲,但对于这样一个无名无姓、无知无识、无拳无勇的长妈妈,却倾注了无限的感情,希望地母能永安她的魂灵,这是怎样的深情啊。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针对“郭巨埋儿”调侃道:“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这段读来幽默诙谐,用情境再现的形式,复盘了“郭巨埋儿”的荒诞与非理性。

在《无常》中,鲁迅忍不住考证道:“倘使要看个分明,那么,《玉历钞传》上就画着他的像,不过《玉历钞传》也有繁简不同的本子的,倘是繁本,就一定有。身上穿的是斩衰凶服,腰间束的是草绳,脚穿草鞋,项挂纸锭;手上是破芭蕉扇、铁索、算盘;肩膀是耸起的,头发却披下来;眉眼的外梢都向下,象一个‘八’字。头上一顶长方帽,下大顶小,按比例一算,该有二尺来高罢;在正面,就是遗老遗少们所戴瓜皮小帽的缀一粒珠子或一块宝石的地方,直写着四个字道:‘一见有喜’。有一种本子上,却写的是‘你也来了’。这四个字,是有时也见于包公殿的扁额上的,至于他的帽上是何人所写,他自己还是阎罗王,我可没有研究出。”这是鲁迅学问性情的自然流露。

我们再看《范爱农》中的文字:“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这段白描,真实再现了绍兴光复无非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尤其是穿布衣来的换上皮袍子,“天气还并不冷”,辛辣地讽刺了辛亥革命的“新瓶装旧酒”。

鲁迅何以形成这种独特的文体意识呢?这和他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在《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中,鲁迅这样说道:“而小品文的生存,也只仗着挣扎和战斗的。晋朝的清言,早和它的朝代一同消歇了。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鑣。明末的小品虽然比较的颓放,却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这种作风,也触着了满洲君臣的心病,费去许多助虐的武将的刀锋,帮闲的文臣的笔锋,直到乾隆年间,这才压制下去了。以后呢,就来了‘小摆设’。”他又说道:“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不难看出,鲁迅心目中的小品文,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是匕首,是投枪,然而绝不是“小摆设”。

在《朝花夕拾·小引》中,鲁迅说道:“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少年情怀加上暮年心态,诗意淋漓加上沉郁顿挫,仁慈宽厚加上辛辣讽刺,令《朝花夕拾》摇曳多姿,五彩斑斓。

参考文献:

[1]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论《呐喊》《彷徨》的思想意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1).

[2]乐黛云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鲁迅作品主题阅读
今天我们需要从鲁迅作品的教学中获取什么
多元互动,开展主题阅读
浅谈如何通过初中英语主题阅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初中英语教师开展主题阅读的实践分析
语文“拓展性主题阅读”探究
统整 比较 联结
浅论鲁迅先生对现代中学生的影响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学习探究
浅谈初中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
浅析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