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想象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4-12-27王晓波
摘要:想象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由文字想象画面”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课为例,探索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想象教学活动,从梳理阅读想象的教学方法、在文本理解中想象画面、在诵读想象中品味赏析等策略出发,旨在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想象;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课标”)中多次提到“想象”一词。纵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由文字想象画面”的想象教学几乎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甚至专门设置了相关的教学单元,充分说明了“想象”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想象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促进学生语用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活动中,想象是指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在脑海中创造性地构建新形象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能让他们充分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月亮》一课为例,探索阅读想象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达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深研教材:梳理阅读想象的教学方法
《走月亮》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阿妈牵着“我”的手在云南洱海畔的月光下散步的场景,画面温馨、情景交融,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表达了“我”对童年和家乡的怀念,散文所营造出来的优美画面,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想象。
(一)厘清阅读与想象的逻辑关系
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前提是“读”。“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传递的信息。相较于文字,画面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具体、生动的感受,丰富的想象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阅读和想象割裂开来,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表达的张力,在阅读中使想象的画面变得生动形象,重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朗读、品味、想象中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二)借助想象方法
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调动其多种感官展开想象,激活想象思维,丰富想象画面的内容和维度。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给出了相应的想象方法和策略,如“有感情朗读课文”“想象文章中描写的声音,你还能‘闻’到什么味道”等。
(三)关注想象过程
学生在阅读中需要经历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有美感的、形象的画面和场景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要适时提供方法,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引导学生把脑海中想象到的画面清晰地描述出来,实现学生思维从“怎么想”到“想得好”的进阶。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步“构成画面”,感受文中的美景和温馨的画面。
一是抓住景物激活想象。景物是想象画面的基本组成要素,学生抓住了景物描写便可激活表象,为接下来的想象做好铺垫。
二是组合想象的画面。“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中的画面是不同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画面依据作者的描写顺序进行组合,将画面转换为空间形象。
三是代入角色想象。学生通过唤醒生活经历,借助感官,将“我”置身于画面之中,更好地体会文字表达的画面和情感,让想象的思维不断发展。
四是关注表达想象。学生不光要在脑海中想象出画面,还需要把画面表述清楚,这是图像语言的转化,有助于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二、聚焦语言:在文本理解中想象画面
理解是想象的前提。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形成画面。其次要揣摩文中出现的修饰词,调动多种感官去想象景物的特点,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并将画面组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感受自然之美”。
(一)创设问题情境,助力初步想象画面
为了激活学生的初始想象,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先为学生播放云南地区的相关视频,配上相应的民族乐曲,营造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学生身临其境。之后,教师通过“什么是走月亮”“去哪儿走月亮”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适时简要介绍“走月亮”这一我国云南地区的传统民俗,点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想象,助力画面有序构成
通过阅读课文的语段,学生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描写顺序,抓住景物描写顺序的词句,依据顺序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画面。《走月亮》以“我和阿妈走月亮”这一情节串联全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圈画文章中四处描写“我和阿妈走月亮”的关键语句,并在相应段落中提取景物“溪边、村道、果园、稻田”。
在教学《走月亮》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在带领学生提取这段课文所描绘的景物后,试着提问:“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之后,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景物的描写顺序展开想象,并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的描写顺序。文中奇妙的图景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素材和空间。
教师应借助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开展适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描写特点,在想象过程中清晰地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在形象思维中提升审美能力。
(三)揣摩关键词句,助力丰富想象画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揣摩课文的遣词造句,抓住景物描写的特别之处,让想象出来的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例如,课文第四自然段有这样的描写“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句话中“抱”字用得很特别。教师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选择这种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将一个个小水塘看成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想象着它们抱着月亮、俏皮可爱的样子。
三、开展活动:在诵读想象中品味赏析
(一)诵读想象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针对“作者如何描写这一轮洱海边的明月”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月亮和月下景物的句子,教师用“作者是怎样把月亮皎洁的特点表现出来的?”这一提问来引导学生抓住月亮的特点,其中“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这一排比句的运用呈现出一种诗性的语言特点,朗朗上口、充满韵律,呈现出浓浓的诗情画意。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一幅皎洁的月光图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来。
(二)品读想象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品读想象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针对“画面”和“感受”等层面进行表达和交流,还要通过点拨关键字词,让学生在品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例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这样的描写:“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教师要点拨“流”这个字的绝妙之处,香味怎么可能流呢?月光怎么可能流呢?通过揣摩“流”字,教师引导学生调动视觉、嗅觉感官,想象溪水上漂着散发着香味的山草、野花,以及映在溪水的月光,随着溪水的流动,香味也流动了。
(三)表述画面
《走月亮》一课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初读课文时,教师总结出“月下溪景图、月下田园图、月亮牵星图”三个想象画面,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讨论,调动感官展开想象,并相互交流,抓住有新鲜感和画面感的句子品味赏析,最后完成下表。
在完成表格后,教师可让学生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幅场景图,品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图景给其带来的感受,并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走进文本所描绘的意境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表达效果。
(四)迁移仿写
学生的语言学习重在从理解到运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将优美的句子积累下来,找出迁移仿写的切入点,在仿中学写、在写中促读。
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然后以“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写”为主题,写一篇课后小练笔。这里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课文的语言形式,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境,通过仿写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例如,课文中四个“照亮了……”构成的排比句式,就像一组特写镜头,慢慢扫过点苍山、大青树、大道、小路等景物;省略号的使用,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一句用拟人的手法形象贴切地勾画了“水塘映月”的美丽画面;“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用比喻的手法让读者“看”到了稻田丰收在望的美景。这些语句段落都是学生模仿的切入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以上手法描写想象画面,为学生的仿写提供方法指导。
综上所述,开展阅读想象教学,首先要厘清阅读与想象的逻辑关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建立与文本的初步联系。其次,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关注想象画面的构建,带领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文字将想象中的画面精准、生动地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晨芸.“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审美价值定位与教学路径探索: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J].小学语文,2022(Z2).
[2]陈志峰.阅读想象的内涵、价值与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24(4).
[3]刘春梅.小学语文中高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实践研究[J].新教育,2024(S2).
(责任编辑:姜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