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样态研究
2024-12-27张一玲朱路
摘要:教师将大单元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在进行主题贯穿、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和多种评价的基础上,可以激发学生的真切体验,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发展。在探究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意义基础上,教师应探索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样态的原则和应用路径,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及探索兴趣,达到知行合一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教学方式通常更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略学生学习经历与情感参与效果,很难达到教育的目标。大单元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情感认同感为目的,教师要注重探索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路径。
一、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样态的价值
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教师把多节课内容合并成一个大单元,即可更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与设计,使学生在整体的、系统的学习中对道德与法治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层次认知,从而增强学生道德判断和法律意识。同时,大单元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体验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知识,将抽象观念变成形象化的内容,帮助其将所学知识融入实践中。此外,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重教学与评价相结合。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把形成性评价与教学进程相结合,对学生学习进度进行实时掌握,从而对教学策略进行适时调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有较为全面的理解。该模式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二、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样态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深度学习,让其能在现实环境中独立地探究并领悟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理念。在课堂上,教师设计相应的情境,用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评价部分也以学生为核心,重点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的养成情况,及时地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引导,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二)以情境为导向的原则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情境导向是建构“教—学—评”一体化样态的重要原则。教师要创设真实的社会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以情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与内化,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在评价上,以情境为导向的原则是指利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在实际情况下的学习表现进行考核,在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的过程中,对学生实际能力及价值观的运用情况进行评价。此种评价方式能更好地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其把在课堂上所学的变成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三)坚持多元评价的原则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教师建立“教—学—评”一体化样态时需坚持多元评价的原则。评价并非只是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及应用情况进行了解,还是对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评价。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自评的基础上,教师要能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完整认知。多元化评价能切实激励学生自我反省,提升自我认知,又可以为教师提供科学的参考,以便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使之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多元评价制度下,教学与评价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使其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样态的应用路径
(一)目标引领,情境创设,全面提升课堂参与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实施中,有了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师即可把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提高。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中创设的情境通常是一种真实的、具体的学习情境,学生能在情境中感知并领悟道德与法治的核心思想。此种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使其将所学知识融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从而培养独立学习和独立思维的能力。在目标引领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中的“教—学—评”一体化便于教师对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并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单元以六节课时为主线,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按照时间主线,引导学生了解并认知中国人在现代社会中走向国家复兴的历程;以历史事件为载体,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责任感。同时,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目标,在课堂上设置诸多历史情境,如模拟长征的情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情境、抗日战争时期的情境等,使学生对中国人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斗争和牺牲有更加深入的认知。在多种情境下,学生并非只是一个“观众”,而应更多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体验者”,并将国家复兴的价值观念内化。如此一来,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即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其在学习中培养起对祖国、民族的责任感,达到教学和评价高度融合的效果。
(二)多元评价,互动反馈,构建课堂生成机制
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能使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感体验及价值观形成情况有整体认知。从单纯的书面测试到课堂观察、自评互评、项目展示等,最终要达到全面评价学生能力的目标。互动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环节,教师及时地、具体地给予反馈,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缺点,激励其不断提高与进步。在此种评价和反馈的基础上,可以实现课堂生成的目标,对新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进行动态生成,促使教学活动更接近学生的真实需求与发展现状,帮助教师及时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保证教学过程的灵活、有针对性,从而达到“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单元的“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时,教师可采用多种评价与互动反馈相结合的方法(见表1),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诞生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至关重要。在课上,教师基于课堂研讨与互动式问题,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掌握五四运动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同时,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学生模仿那个时代的革命先锋,深刻地感受他们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诞生的,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那些为了祖国的复兴而牺牲的先辈的伟大。在评价阶段,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展示、互动提问、课堂录音等方法,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并给予及时反馈的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内涵和精神的内化。此种评价与反馈机制,可有效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效果,在课堂生成机制作用下增强教学过程的丰富性与针对性,切实达到“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样态。
表1多元评价、互动反馈与课堂生成效果
[多元评价互动反馈课堂生成效果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学生能分享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表达他们的观点和见解。教师从中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理解程度教师进行互动提问,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与误解,并通过适时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课堂讨论中,新的问题和观点不断涌现,学生和教师共同探索新的学习内容,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教师鼓励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深入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和动机。教师能够评估学生对历史事件背后精神的理解和共鸣教师在课堂记录中详细记录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理解进度,通过这些记录,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创造性地表现历史人物,生成了新的学习体验和感悟,教师据此调整后续教学内容学生自评与互评,通过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在角色扮演和小组展示环节,教师基于即时反馈,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表达能力,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利用自评与互评方式,使学生在反思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目标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小组展示,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通过观察小组互动与成果展示,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在多次互动反馈的基础上,教师能够逐步引导学生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激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小组展示环节,学生不仅总结了已有的学习成果,还通过同伴互评和教师反馈生成了新的学习动力,推动课堂进一步发展]
(三)主题贯穿,活动引导,深化学生价值认同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主题贯穿和活动引导是深化学生价值认同的重要路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明确以素养本位为课程设计的基本遵循,围绕政治认同等统筹内容。“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单元以时间为脉络,以精神为核心,呈现了近代百年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所走过的历史进程。在主题贯穿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更系统地、更完整地掌握知识,在丰富的活动体验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内化其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以某一主题为中心进行贯穿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对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进行反思,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达到由知识到情感再到价值观的升华。
以“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单元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教学为例,对于“抗美援朝”这一主题,学生有很多问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百废待兴,终于迎来了和平,为什么又要披挂上阵,跨越鸭绿江,去抗美援朝?”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抗美援朝是否应该进行?”开展辩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真实的历史。在辩论之前,学生积极利用权威网站及图书馆查询有关历史事件的资料,加深对抗美援朝发生的历史背景及缘由的理解。在互动中,学生可以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激发其主动探索。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故事的叙述和观点的表达,逐渐认识到抗美援朝不仅是一场援助邻国的战争,更是一场保家卫国的自卫战,由此理解了我国为什么必须参与这场战争,并在这一过程中感悟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策略的正确性,进一步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党领导的认同感。在单元教学中,教师还安排了许多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讲故事、读故事、看电影、演故事等,使学生能增长知识,加强情感与价值认同。
(四)问题导向,合作探究,激发学生思维潜能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问题导向和合作探究是激发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启发思维、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合作探究主张以小组为单位,以同伴间的讨论为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具体而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与题目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其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价值认同。
例如,在教学“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单元时,教师讲解“南昌起义”,为学生展示与“南昌起义”相关的油画,让学生思考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杀戮”是怎样引发中国共产党人及民众的激烈抗争。在课上,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有关南昌起义的资料卡片,对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作了简要的介绍,并总结其历史重要性。同时,教师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的基本史实,在合作探究中深刻地认识到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担负起领导革命重任的历史性意义。此外,教师可从国旗的象征意义出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的重要作用。这种以问题为导向、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的思考潜力得到充分开发,确保其在学习历史时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含义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总之,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样态,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在大单元教学中,学生能对知识有更深入的认知,并且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种模式以多种教学方法、互动活动等为基础,能够激发学生的实际经验,开发其思维潜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强劲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孙岚.一体化视域下单元整体教学微探: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为例[J].中国德育,2022(12).
[2]康莉.基于大概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五年级上册“骄人祖先,灿烂文化”单元为例[J].辽宁教育,2023(3).
[3]庄怡清.素养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探略[J].中小学德育,2023(5).
[4]陆嘉安,李婧.小学道德与法治一体化学习评价探略:以公共生活教育为例[J].中小学德育,2022(6).
[5]宋月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主题大情境的创设[J].教学与管理,2021(17).
[6]殷凤,潘敏艳.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设计[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4(7).
[7]张璞.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4(2).
[8]孙静.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的价值探寻与设计要点[J].福建教育,2023(43)
(责任编辑: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