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下特色作业设计与管理实践探索
2024-12-26张梅
摘要:在“五育并举”理念的指导下,沈阳市第七中学沈北分校积极探索作业设计与管理的新模式。学校从健全作业管理制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完善作业评价体系三个方面着手,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作业体系,有效发挥了作业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五育并举”;作业设计;作业管理;育人功能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应“凸显德育的实效性”“提升智育的教育层次”“强化体育的锻炼价值”“加深美育的熏陶力度”“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作业作为连接学科教学与教育评价的关键桥梁,其设计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全面发展。沈阳市第七中学沈北分校(以下通称“学校”)针对作业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积极探索改革路径,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作业体系,聚焦于如何通过作业实现“五育”的有效融合,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统筹管理,健全作业管理制度
学校从制度、流程上精细管理,提高作业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发挥作业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育人功能,打造幸福教育民生工程,落实“五育并举”理念。
(一)规范管理制度
为实现作业育人功能最大化,学校制定了规范的作业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精选、预做、分层、全批、讲评”的原则,构建作业体系,优化内容,规范设置。
(二)细化管理流程
学校通过制定完善、详细的作业布置和批改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和时间节点。一是坚持集体备课共探讨,同年级、同学科统一布置作业,集备组长和教学主任同意后签字确认方可布置;二是坚持每日公示齐监管,成立作业管理监督小组,明确年部教学校长和教学主任全权负责作业管理,要求学科教研组长、集备组长对作业布置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每日将各科作业在公示板上公示,定期检查作业批改情况;三是坚持每周评价共提高,各集备组每周总结作业情况,定期举行相关工作会议与培训,总结作业布置和批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反思整改,从而提高教师设计作业的能力。
二、优化内容,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学校积极探索作业设计新模式,寻求作业优化与创新,鼓励各个学科教师设计出类型丰富、效果良好的“幸福作业”。
(一)设计分层性作业,让作业从“统一”中走出来
“基础作业少而精,弹性作业精而活”是学校作业分层的特色所在。学校创设“基础+弹性”的作业模式,要求教师将作业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布置,因材施教。学校还规定各学科根据学习目标设置前置作业、课时作业、单元作业,真正将“分层分类”落到实处。
在分层作业的形式上,教师不断创新思维,大胆尝试。例如,英语组教师依据单元目标与学情,设置了“预习性—基础性—拓展性—实践性”的螺旋上升式的作业;数学组教师依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将作业分层为“基础达标—能力提升—拓展提升”;语文组教师在单元作业中融合了“基础知识—思维提升—综合实践”作业。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让作业从“书本”中走出来
为了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生活,教师设计了许多实践性作业。例如,生物组教师要求学生种下一粒种子并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绘制手抄报,撰写报告,体会生物规律,感受生命意义;地理组教师引导学生亲手制作地球仪,绘制经纬线,提高认识和使用地理工具的能力;历史组教师组织学生仿制古物,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物理、化学组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录制视频,格物致知,用动手实践探索科学规律;德育处组织学生广泛搜集我国国防科技成果,尝试制作精致的军事模型,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科技强国的种子。
(三)设计创意性作业,让作业从“枯燥”中走出来
为了让学生“爱上作业”,各科教师设计了许多创意性创业,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应用、创新设计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例如,语文组教师布置周记练笔特色作业,鼓励学生在本子上做出个性化设计,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数学组教师鼓励学生设计个性化思维导图,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培养归纳整理能力;英语组教师指导学生创作英语漫画,通过学科融合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美术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井盖画的设计与创作,让学生作为主人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
(四)设计大单元作业,让作业从“单篇”中走出来
大单元是一种以单元为学习单位,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某一主题或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自大单元理念提出以来,学校教师积极学习,不断探索,逐渐由“大单元教学”走向“大单元作业设计”。
“大单元作业设计”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选择九年级上册现代诗单元,以“品群诗神韵,悟生命壮歌”为主题,依据单元学习目标,设计了单元作业目标。根据单元作业目标设置课前预习,调动学生对新课的学习热情;通过课时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初步打通知识迁移运用的桥梁,课时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个性化作业;通过课后作业延伸所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又如,英语学科以“走遍亚洲”为话题,以城市介绍为主线。在阅读板块,阅读有关上海的城市风光介绍;在听力板块,听Sarah介绍3座亚洲城市,掌握介绍旅游景点的词汇及表达方式;在语法板块,学习“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在口语板块,语音部分学习辅音的拼读规则,会话部分对自己所在城市的著名景点进行简单的口头介绍;在写作板块,根据信息提示,用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完成一份关于上海的旅游指南。
(五)设计跨学科作业,让作业从“学科界限”中走出来
跨学科作业坚持实践性和应用性原则,基于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现实需要,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实现认知拓展建构与问题有力解决的行动。以学科跨界为形式,以知识联动为过程,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促进学科融合,坚持作业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实践能力。
例如,地理学科融合美术学科,组织学生绘制彩色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增强创意,培育家国情怀;生物学学科融合美术学科,围绕“探科学真知,悟生命之源”主题,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制作人体器官模型;音乐学科融合信息技术学科,组织学生展示才艺并录制视频,锻炼其视频录制、剪辑的能力;语文学科融合美术学科,组织学生绘制“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走进深度阅读并发散思维。
(六)设计项目化作业,让作业从“传统框架”中走出来
学校鼓励教师将项目化学习的理念融入作业设计中。项目化作业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语文“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设计了前置、课中、后置作业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和展示等方式完成整个项目,鼓励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项目成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语文组教师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开展项目化阅读活动,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寒假期间,七、八年级语文组分别布置了《红岩》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本书项目化阅读作业,通过填写读书卡片推进阅读进程,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绘制思维导图。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潜心阅读、大胆想象,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将故事与现实知识相融合,学生分别完成了《骆驼祥子》和《简·爱》的整本书思维导图。
三、综合展评,完善作业评价体系
学校严格规范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形式,要求教师全批全改,有分数或有等级,有以鼓励性为主的简单评语。学校作业管理小组不定期检查教师作业批改情况,及时向教师反馈,指出问题,提炼亮点。
(一)评价主体
在评价主体上,学校鼓励教师、学生、小组和家长等多方参与作业评价。通过自我评价、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同时,学校建立了作业评价反馈机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家长,方便他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评价语言
在评价语言上,学校注重多样性和鼓励性,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例如,对C层的学生采取表扬性评价,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鼓励创新,促使其积极向上;对A层的学生采取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其不断超越自己。
(三)评价方式
在评价方式上,学校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确定作业评价的方式。除分数等级外,还有作品展评、汇报演出、微视频制作等多种评价方式。例如,语文学科可引导学生写周记,记录下自己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将记录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英语学科可采取英文配音或英文歌曲演唱的方式,考查学生口语发音和表达能力;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可采用动手实践操作的方式,检验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确定作业评价的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同时对作品以及相关评价内容做好记录和整理,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充分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
[2]刘登珲,李华. “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5).
[3]谢江林.落实“双减”需高质量推进“五育融合”[N].中国教师报,2021-10-17.
[4]裴云姣.分层作业的三个维度[N].中国教师报,2021-11-03.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