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优质语文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24-12-26郄金霞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学习情境学生发展社会实践

摘""要: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习理论、掌握技能及训练思维,还在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优质的学习情境,积极创建第二课堂,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体验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其视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情境;社会实践;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24)34-0014-03

课程标准明确小学语文教育的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力,具体分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语文教师应遵循这一教育核心理念,依据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在日常的教学设计、教育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实现总目标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并思考、体悟、总结、反思予以调整,力求教育教学终极目标的达成。

一、优化第一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以第一课堂为平台,运用各种方法,创设优质的学习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其自信心。

(一)启动课——以“疑”激情,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

注意力是人对某种事物的精神集中能力,注意力对小学生的学习尤其重要,良好的注意力或专注力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关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面对的群体都是小学生,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年龄小、思维活跃、性格活泼、自制力较差等。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大概可以分三种情况: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会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学习中等的学生,思想或情趣较多元,注意力和抗干扰能力不足,往往人在课堂,心在别处;学习基础差些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明显薄弱,注意力和专注力基本就没在课堂上。那应如何使学生的注意力凝聚起来,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呢?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认真做好每节起始课导入语:可采用以疑激趣导入法、猜谜导入法、悬念导入法、问题导入法等,即通过简短的导入语对学生纷繁的思绪进行整合,使之形成并凝聚起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当学生注意力、兴趣点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要抓住契机,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精讲、授课,等学生注意力稍有松懈时,教师已完成授课任务。

(二)“媒体激趣”——优化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学习中,小学生常常会出现疲劳现象。以“媒体激趣”法能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厌倦感。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活泼的动画能增进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课文故事背景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学生感知起来往往比较困难,而利用“媒体激趣”效果就比较显著。例如,在教学《将相和》这篇文章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视频,以及秦赵两国的地理位置图片资料,让学生谈谈故事中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大家觉得视频中的人物及故事安排与课文中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种更好?说一说你的理由。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觉得视频中的廉颇是性情中人,有的学生觉得课文中的情节安排比较合理,更符合人物的性格。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参与度极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虽然能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地认识材料,使学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受,但媒体的利用依然要遵循适可而止的原则。否则,过多的媒体教学会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长时间沉浸于画面中,影响后续的课堂学习。因此,多媒体的运用要在“巧”字上下功夫。

(三)师生互动——激励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但也偶有表现欲受限,出现简短的“惰性”时刻。此时,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激励,可以表扬、赞美、祈愿,或以一朵小红花、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抹微笑等给予学生自信心,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和学困生,此种做法更能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语文复习课上出示单元汇总的词语进行练习和造句时,一开始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只有七、八个学生参与进来并举手发言,其他学生只是充当旁观者,毫无参与的热情和欲望。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激励和赏识的方法,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同学们,你们已经得到了许多颗小星星,周末我们要评比谁的小星星最多,现在这些词语中藏有智慧星、纪律星等,看一看谁能得到。”学生听到教师的话后都举起手参与了进来,教师再适时给读得准的学生“智慧星”,给遵守纪律的学生“纪律星”,给注意倾听的学生“倾听星”……

(四)生生互动——以“学生自主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为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灵光,生涟漪,可采用“学生自主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多维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课堂习作中,教师让学生在《珍珠鸟》课文中勾画出“我”和珍珠鸟发生变化的相关语句,并梳理出“我”和珍珠鸟的变化。教师指导学生先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进行交流,每组学生代表都能很快找到语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取得珍珠鸟的信任,那珍珠鸟又是怎样亲近作者的呢?”学生通过讨论、作答,不仅激发了他们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还能从中体会到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情感变化过程,感悟到生态平衡对人类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欣喜的是,原来的“小绵羊”,变成了侃侃而谈的小主持;一向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旁观者,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之前一到上课时就犯困的学生也跃跃欲试,精神焕发,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学生自主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较好地促进了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创建第二课堂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教师用好第二课堂,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得以延伸。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第二课堂,简而言之,就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结合,这里是知识的海洋,每个环境中的人都有丰富的经历和阅历,他们都是鲜活的教材,每个环境中的每件事、每个物,千差万别,形形色色,都有深奥的学问。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把第二课堂用好,教师给学生提出了要求。第一,在家长的带领下,做些简单的劳动,从劳动中学点种植技术,认识农作物名称,学习劳动人的品质;随家长在散步、游览中,欣赏广阔的大自然,放眼辽阔的大地,仰看浩瀚的天空(夜空),俯瞰涓涓河流,远望巍峨大山,环视多彩万物,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通过书本走近生活,把生活带入书本,从手机游戏中挣脱出来。这样的生活、环境能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宽度和广度及长度,最终为他们变成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奠定基础。第二,要求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简要写成日记。日记虽短小,但它包括知识、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学生的日记中,教师会体会到喜之不尽的生活质感。其中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家种着很多花儿,有种花儿叫‘死不了’,叶子绿绿,花朵艳艳,听家人说,如果人被马蜂或蚊子‘咬住’了,掐下片叶子,挤出里面的水,抹在被马蜂或蚊子咬的地方,就不疼不痒了。从此我喜欢上了这朵小小的‘花’,每天总想多看它两眼。”此处有一个词用得很好,就是学生把“蛰”人写成了“咬”人,很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

三、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习理论、掌握技能及训练思维能力,更在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的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它是学校教学的基础,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等。第二课堂是社会实践、体验活动,能让小学生在其中自由体验、成长,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记忆,而且能拓宽他们的视野,接触新的领域,从而在社会实践体验的熏陶中产生学习动力,顿生灵感及捕捉新奇的发现。很多对社会、对人类做出伟大贡献的人大都参与过社会实践,比如,鲁班被草叶划破手指鲜血直流,发明了锯子;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基于蒸汽推动壶盖跳动的现象等。

猜你喜欢

学习情境学生发展社会实践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探讨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高职高专《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实践
职业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探究
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研究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