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民俗文化 促进文化传承

2024-12-22李梅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2期
关键词:民风传统节日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与土壤。随着2022年版课标的提出和实施,我国越发重视对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民俗文化的价值内涵,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有不少单元和专题向学生渗透了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可以从多元化的视角出发,充分利用该类型单元资源,立足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学习,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文化自信。笔者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谈谈挖掘民俗文化,促进文化传承的实施策略。

一、解读古诗文,了解民风民俗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杰出的艺术创造,其本身就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属性和现实意义。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古诗文更是渗透民俗文化的一种直观易懂的途径。因此,教师不妨利用民俗文化单元中的古诗词,带领学生从古代诗人的第一视角出发,遨游诗中的世界,一同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民间习俗。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编写课文,收录了《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篇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依据古诗独特的审美熏陶,其文字可以将色彩、画面、意境与艺术巧妙结合,从更加多元的视角向读者渗透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感悟到更加真切的民风民俗。如在教学《元日》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根据《元日》这个题目,大家能不能猜一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个节日呢?”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可能会给出答案——春节或者元旦。这时,教师要让学生继续思考两个问题:“古时的元日有着什么样的传统习俗呢?元日与现在的传统节日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读古诗,感悟传统节日中的民风民俗。在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作者讲述了在爆竹声中,人们告别了过去一年,在春风中开怀畅饮屠苏酒,迎来新的一年。这时学生就可以发现,“元日”指的就是现在的春节,而古人会用放爆竹、合家团圆、喝屠苏酒的形式来庆祝春节的到来。接着再将目光放到“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上,作者描写了人们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的情景,这也预示着人们在新年里渴望除旧迎新。通过对《元日》一诗的学习,学生发现当下春节中的许多习俗实际上就是古代民俗文化的演变,从而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厚的了解。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作者将个人情感与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巧妙结合,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中,将自己独自一人的孤独与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民俗融合,写遥想兄弟们登高,却少了自己一同插茱萸,以此来突出自己的惆怅。学生在学习完这首诗后,也就了解到在古时的九月九日,人们有着结伴登高赏秋、插茱萸的习俗,从而拓展了自己对于重阳节民俗文化的认知。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学生从诗人的笔下了解到了古时人们在传统节日中的一些民风民俗。与此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如今的传统文化中发现过去民俗文化的演变,帮助学生挖掘出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品味艺术创作,领悟文化之美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除了古诗这类文学载体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传统习俗的古往今来,很多发明和艺术品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和强大底蕴。在该单元中,多篇课文题材不同,从艺术、发明等角度向学生渗透着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教师可以把握住作品中的独特意境,让学生在画面、文字的融合下领悟文化的魅力。

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选用了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作为文章的介绍对象。教师可以利用这篇课文帮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带领学生将学习视角从分析画作的艺术成分转移到欣赏画作本身的内容上。文章开篇就向读者介绍了《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教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结合文章中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以及课文中的插图,尝试去感受北宋都城的民间风俗以及生活文化。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会发现画中出现了好几百个不同形象的人物,如有赶集的农民,有撑船的工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来来往往的商人、摊贩、官吏、书生……这些人物形象的汇聚,实际上是画家向我们塑造了一种独属于北宋的意境,不禁让学生感叹北宋都城的繁华、热闹。而这种独特的意境,正是反映了北宋的民俗文化,因此学生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是对北宋民风民俗深入了解的过程。教师根据课文中对《清明上河图》的文字介绍,就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宋代民俗文化的特点。如指导学生读“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旁边两头运货的小毛驴正在下坡”等语句,学生就会发现宋代是一个包容性强、注重节日文化、商业活动繁多、民众生活内容丰富的时代,也正是我国古代民俗文化的繁盛时期。

古代的画作、发明、建筑中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教师通过此类题材的课文教学,指导学生从文字、配图等多个方面入手,融合课文的讲解和作品本身的内涵,挖掘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变迁,感受不同时代的民风民俗,带领学生找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巧用课后专题,发扬民俗传统

要深刻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自然也离不开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和思考,因此语用类学习也是认识民俗文化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参考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专题,依据专题内容带领学生开展关于民俗传统的收获分享活动,让学生总结学习所得,将民俗文化融入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构建语文教学和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统一体。

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要求学生根据单元的学习收获,去描写度过传统节日的过程,同时开展小组展示活动,加深对民俗文化的认知。首先是第一个环节“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此环节要求:“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例如,学生选择春节作为写作对象,那么这时学生就需要思考春节有怎样的民间习俗和传统。根据单元内容的学习,再结合自身的经历,学生可以列举出较为全面的春节习俗,如买年货、扫尘、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祭祖、赶庙会、上灯酒等。在这些传统习俗中,学生再挑选自己在过年时做的事去写作。这样一来,既加深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明白传统节日的意义,提升文化的归属感。接着是第二个环节“展示活动成果”,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传统的节日或者一种民间文化,学习可以代表该节日或文化的一种民间习俗,最后在课堂进行展示分享。如小组选择端午节,就可以学习一下如何包粽子,并在课堂上展示粽子的制作流程以及与粽子有关的民间故事,从而帮助其他学生了解更多有关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再比如选择剪纸这项民间手艺,小组通过搜集与剪纸相关的内容,了解这项民间文化,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介绍,共同拓展文化视野。

通过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将民俗文化巧妙地与语用学习结合,将其渗透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让学生通过写作、分享等形式将更多生活中不易接触的文化,如民间故事、文化习俗、节日饮食、传统手艺等带入视野,从而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更好地发扬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在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当努力挖掘与开发民俗文化教育资源,运用教学策略,落实教学目标,切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栖霞区中电颐和家园小学)

责任编辑唐敏

猜你喜欢

民风传统节日民俗文化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多彩民风
浅析明清时期地理环境对王家营地区民风的影响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春酒》中的民风民俗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覃士泉:俚俗乡风入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