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展示课优化策略实践研究
2024-12-22张日品
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此任务群主要的目标价值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指导学生以完整的一本书为阅读单位,在更接近生活的学习情境中进行阅读、完成学习要求,学会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思维品质。同时,通过长时间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判断力。与以往的整本书阅读来看,更加注重通过分享提升阅读感受,注重个性阅读和共性阅读的有机融合,优势互补,更加注重评价策略的创新。
整本书阅读展示课是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式学习或展示,具有总结、交流、评价、提升主题活动等目的,让学生主动展示个人所得、小组所获,这样可以检测学生的阅读质量,可以让学生获得分享阅读成果的成就感,进一步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品质。整本书阅读展示课需要多维度地进行分享与展示,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的强烈愿望。
整本书阅读展示课一般可以采用“四步推进”的课堂模式。板块一,创设情境——层层比对,发现特色。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会有一些画面的想象,这些想象有的已经通过电影、电视的形式被媒体展现出来,但是电影和小说原著在取材、主题、表现形式上有区别,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更好地把握作者和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进入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板块二,合作交流——温故知新,分享所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让学生展示阅读笔记、交流阅读感悟、分享阅读成果等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读书汇报卡、思维导图、情节图等文本类的成果展示和辩论赛、讲故事等活动类的成果展示都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入阅读,理解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形象,品析艺术特色,能够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和逻辑思维。板块三,迁移运用——仿照名著,学习表达。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构建全方位的思维结构。在整本书阅读中,我们需要将读书和写作充分结合在一起,教师要围绕写作展开指导,可以选取书中某个片段,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迁移运用,让学生进行仿写、改写或续写,以此来实现整本书阅读对学生习作的促进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迁移思维和评价思维。板块四,拓展阅读——举一反三,互文阅读。学生读完一本书以后,会萌生了解作者其他作品或同一题材其他作品的冲动,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由一本书拓展到同一位作者的其他书或同一类书,可以由一本书深入探究一位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由一本书进行同题材作品的拓展,从而发展学生的迁移思维。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大部分学生都已读完作品,这时需要对学生阅读该书的收获进行展示。展示课不仅要展现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成果,还要在整本书阅读基础上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进阶式发展。整本书阅读展示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优化。
一、多元展示,分享新成果
为了凸显整本书阅读与分享的成效和个体体验的多样性,整本书阅读要呈现多元化,从多个角度展现学生的阅读成果,并对个体成果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要借助项目化学习来推动整本书阅读与分享向更深处漫溯。
1.巧借漫画,重构形象
通过阅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还是比较零散的、浅显的,可以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感兴趣的章节,对人物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对人物形象进行重构。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把自己读起来最难忘的一个片段以漫画的形式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融进了小创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衣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显性表现,融进了小创作者个人的情感,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深度解读。
2.巧用小报,验证成效
整本书阅读与分享是一项重大的能力提升工程,是一种美的心灵旅行。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维的、创新的、发展的。指导学生编写阅读小报和好书推荐小报无疑是最直观、也是最能检测学生阅读成效的一种方式,是学生阅读后留下的最美好的印记和最丰盈的积累。从学生绘制的《鲁滨逊漂流记》小报中,欣喜地看到在阅读中开出的小花已经演绎成一幅幅最美的画卷。
3.依托读书会,共享快乐
班级读书会是整本书阅读与分享最理想的活动,一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活动。《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读书会分两次进行,一次是综合式读书会(见图1),有以下四个环节:展示自己制作的小报,并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制作思路;交流精彩片段;知识竞猜;小组代表用200字向同学推介这本书,同学用星级进行评定。这样的读书会使学生感受到了真阅读的快乐。一次是专题式读书会(见图2),有以下四个环节:确定主题,鲁滨逊身上包含了哪些精神;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进行辩论,新时代是否还需要这种精神;制作人物名片。这样的主题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受到精神启迪,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二、多维比较,发展真思维
整本书阅读与分享本质上是语文实践活动,要让整本书阅读成为语言的训练场、文化的培育场,也要成为思维的运动场。整本书阅读要充分抓住助力点进行思维训练,同时在思辨过程中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1.在联结中咀嚼内涵,发展思辨思维
整本书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作品角色对话的过程,在阅读与交流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教师要搭建适当的支架引导学生思考。《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丹尼尔·笛福根据亚历山大·塞尔柯克亲身经历的故事改编的,塞尔柯克水手曾长期孤居海岛。教师在展示活动中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单、思维导图、小报等开展讨论、调研、查阅资料等语文实践活动。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鲁滨逊和塞尔柯克水手有哪些相同的经历?”“领读人”组、“阅读小能手”组和“共读组”还对当时的背景进行了整理(见图3),了解当时的文化特点和经济特点,那时的年轻人都渴望出海。通过阅读分享活动,学生不仅知晓了背后的故事及背景,也发展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图3
2.在聚焦中促进内化,发展逆向思维
在整本书阅读与分享展示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精彩处展开讨论。如聚焦《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精彩记录”(见下页图4),引导学生交流:“这张表格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通过探究发现,表格的左边记录的是“坏处”,右边是“好处”。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鲁滨逊只看到‘坏处’他会怎么想?怎么做?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通过思辨让学生知道,正是鲁滨逊能够在“刺中寻找玫瑰花”,才获得了坚持下去的勇气,才为我们在这部经典作品中找到一个积极乐观、理智和热爱生活的榜样人物,对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很有帮助。
3.在迁移中比较异同,发展关联思维
在整本书阅读与分享过程中多维度进行比较,能够产生链式反应,让学生的思考从阅读表层走向深层,既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又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思维品质。阅读与分享《鲁滨逊漂流记》的时候,可以推荐阅读《蓝色的海豚岛》。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鲁滨逊和卡拉娜两个主人公身上有共性,又有很大的区别,从而感受到两部作品在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发现自身在生存能力等方面的缺陷。这样的迁移比较,不仅实现了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的阅读,还发展了学生的关联思维能力。
三、多方联动,构建大阅读
高年级课外阅读整本书可以构建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读写活动,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强化阅读感受,深化思维。整本书阅读在项目化学习的视野下,让阅读活动更丰厚。
1.翻转朋友圈:指向读写融合
朋友圈是分享信息的平台。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朋友圈来记载分享的阅读书目、阅读速度和阅读感受,也可以借朋友圈分享读书成果。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交流期间,我们开展了“翻转朋友圈”活动,有的学生在朋友圈晒一句感悟的话,有的学生晒对这本书的推介信。同时开展了“相约7点半”活动,每晚七点半关注学生的朋友圈,或留言或点赞。“翻转朋友圈”创新了交流和评价方式,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新颖的方式使整本书阅读变得更加坚实,更主要的是做到了读写互动。
2.亲子共读栏:指向方法迁移
在学校层面,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可以采用“个体阅读”“小组阅读圈”“班级阅读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家庭层面,可以采用“个体阅读”和“亲子阅读圈”结合的形式进行。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时候开展“亲子共读”活动,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孩子和父母分享阅读方法,父母结合自身实际谈阅读方法和阅读感受,并对孩子的阅读进行点评;在班级中开展班级亲子阅读活动,利用钉钉家校本以家庭为单位发布阅读情况,共同交流阅读与分享的方法。亲子共读增加了阅读的氛围,增强了学生表达交流的自信心,把阅读方法、阅读策略延伸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3.链接习作园:指向单元整合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走进世界名著”单元,单元习作内容是学习“写作品梗概”,所以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时候我们就把写作品梗概前置,创设了习作大情境:“学校图书馆招聘一批好书推介小能手,要求在5分钟内把一本书介绍清楚,介绍精彩。”怎样才能把整本书介绍得清楚、精彩呢?学生通过比较,知晓梗概特点。然后借助例文,采用三步法学习写作品梗概:“读懂内容,把握脉络”(读一读,理一理);“筛选概括,合并成段”(选一选,合一合);“锤炼语言,表达连贯”(补一补,连一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借助《鲁滨逊漂流记》的梗概例文和原文进行多次比较,知晓写好梗概的秘籍。这样的比较阅读,把写梗概作为任务驱动,把例文作为支架,把比较作为重要策略,引导学生学写梗概,也把整本书阅读推向语言的更深处。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从而实现海量阅读。创设各种阅读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从单一的个体阅读,转向同伴阅读与亲子阅读相结合的模式,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认同性。拓宽分享平台,使阅读可视:在阅读与分享组织方式上,由单纯的班级交流转向“小组阅读圈”“班级交流会”“亲子共读”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拓宽了分享的渠道,增加了交流的互动性和有效性;在交流形式上,由原来单纯的口头交流转化为口头和可视化成果相结合的方式,让阅读流程可视化,让阅读方法可视化,让阅读成效可视化。■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临安区城南小学)
责任编辑郝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