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文字 滋养文化自信
2024-12-22张玮黄小颂
【教学目标】
1.认识“创、存”等生字,会写“录”等生字。
2.用串联关键词的方法,概括出段落意思。
3.抓住动词,感受作者是怎么把造纸的过程写清楚的,并学着介绍一次手工活动。
4.感受造纸过程中包含的智慧与艰辛,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纸的畅想,导入新课
1.聊天激趣。
纸,在我们生活中是特别常见的东西。平时,我们一般会用纸来干什么呀?
2.引出课题。
纸的用途可真广!纸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纸的发明》。齐读课题。
二、纸的历程,感知全文
1.初读课文。
请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全文。
2.分组学词。
(1)开火车认读第一组词语,相机介绍蔡伦。
伟大、铸刻、阅读、保存、普及、蚕茧、篾席、薄片、比较、蔡伦、改进、剪碎、捣烂、传承、欧洲、社会、帛、浆
引导发现这一组词语中的名字——蔡伦,借助资料了解蔡伦。
东汉人,出身于铁匠世家。小时候,他对周边的生产、生活环境很感兴趣。后来,他改进了造纸术,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请再读一读他的名字,记住这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2)合作认读多音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蔡伦吸收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不怕劳累,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等原料剪碎或切断,再经过制浆、晒干等程序,制成了价格便宜、携带方便的纸。这种造纸术还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国家,他所做的这一切,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3)联系旧知,认读下面这组词语,感受构词特点。
创造、携带、制作、积累、记录
结合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我的发现”,感受词语的特点和魅力:拆开来看,字和字互为近义词,合起来又组成了一个词语。
(4)教师范写生字“录”,学生练写。
在写“录”时,注意下边的部分和“水”字有区别。
3.呈现时间轴,引导方法,概括段意。
(1)以第2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用串联关键词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
①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曾经把文字记录在什么东西上?请圈出相应的词语。
②相机点拨:大家看图画,这就是硬邦邦、沉甸甸的龟甲,一刀刀刻上文字,多么不容易呀!让我们记住这最远古的文字记录方式。
③请试着把圈出的词语串联起来,概括本段的意思。
(2)由扶到放,学习概括第3、4自然段的大意。
4.请运用串联关键词的方法,完成课后第一题。
三、纸的制造,词里乾坤
1.直奔段落,关注动作。
蔡伦是怎样改进造纸术的?请快速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相关动作的句子。
他把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2.圈画动词,有感情地朗读。
(1)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
预设:剪、切、浸、捣、捞、晒。
(2)请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上动作读一读这句话。
3.关注偏旁,有感情地朗读。
请认真观察这句话中的几个动词,尤其是偏旁,了解纸的制作过程。
(1)聚焦“剪”“切”: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偏旁——刀字旁,说明了什么?
预设:做这些动作需要用刀。
思考:一刀能剪碎,一刀能切断吗?需要怎样剪,怎样切?请读出这种艰辛。
(2)聚焦“浸”:观察它的偏旁,你觉得什么叫作“浸”?
思考:那泡一天行吗?泡两天呢?应该怎么读?
(3)聚焦“捣”:“捣”是什么动作?
出示《中国文房四宝》纪录片中的“捣”的图片,让我们起立一起用力捣,10秒钟够吗?为什么?
引读:课堂上我们没办法用这么长的时间去复现祖先们“捣烂成浆”的动作过程,但我们可以把感受放进朗读中。
(4)聚焦“捞”:请做个捞的动作。都已经成纸浆了,一把能捞出来吗?请问要怎么捞啊?带着感情读一读。
(5)聚焦“晒”:结合偏旁,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作者使用每一个动词都很讲究,这就是汉字告诉我们的秘密。现在,你一定已经感受到了,造纸的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预设:艰辛、智慧、勤劳。
让我们读出这种感受。
4.概括方法,语用训练。
(1)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类似的经历,比如剪纸、包饺子、包粽子等。让我们也学着借助动作流程词,写一写吧!
(2)交流汇报。
四、纸的发明,影响世界
1.回归课文,再读蔡伦造纸的过程。
2.对比交流,感恩祖先的智慧传承。
请同学们捧起手中的语文书,看看既轻便又好用的课文纸,再想想几千年前祖先使用的那种沉重的龟甲和兽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引发期待,进一步激发文化自信。
我们今天的幸福,都源于祖先的智慧和汗水。后来,蔡伦造纸的方法被传承下来,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传到了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影响了全世界!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中国信心和中国荣耀!
【教学评析】
2022年版课标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小学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应该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价值。如何通过课堂滋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呢?在本课教学中,处处可见精心的设计。
一、关联旧知,感受构词精妙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纵向联系,教师在设计时要有发现的意识和整合的思想,善于联系学生以前学过的类似知识,体现教学的关联性。在本课教学时,张老师用一双慧眼发现了课文中不少词语的构词特点。在词语学习环节,特意拎出一组词语,先联系旧知,引入二年级时曾学过的词语,通过温故,将教材前后勾连起来,引导学生发现构词特点:拆开来看,字与字之间互为近义词;合起来又组成了一个词语。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汉语构词的精妙,让原本常规平淡的词语教学也呈现了不一样的精彩。
二、补充资料,感受人物魅力
“蔡伦”是本课的生词,是一个名字,更是张老师用来激发学生文化自信的契机。通过师生交流、资料引入,学生识记了这个词语,更了解了这位“纸神”。他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经验,改进了造纸工艺,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他对“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有着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请再读一读他的名字,记住这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在张老师的有意引导下,学生记住了这两个生字,记住了这位了不起的中国人,更激发了他们因古代文化繁荣而产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紧扣动词,感受祖先智慧
本课在设计时引导学生圈画描写流程的动词,并进行了沉浸式的深度解读。比如关注动词的形旁、复现动作感受、借助图画理解……引导学生体会造纸过程的艰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了切身的感受,通过动情的朗读,学生自然能将积蓄于心的对祖先的敬佩与赞美之情抒发出来。这种情感,来源于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咀嚼,来源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是真实的,更是自然的。
本课在设计时还特别注意让学生掌握例文呈现的表达方法,语用训练时将学习情境从课文延伸到真实的生活,从学到用,自然而然,实实在在。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用审视的目光看向生活、用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的机会。
四、对比交流,感受中国荣耀
一张纸、一幅甲骨文图片、一本语文书,都是本课在设计时用来滋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无痕“道具”。在结课环节,张老师利用学生手中的课文纸串联纸的发明之路,落实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巧妙地扣住了之前埋下伏笔的课前谈话,扣住课中图片里展示的硬邦邦的甲骨文,引导学生在情境对比中,在复沓诵读中,在交流分享中,让文本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自然地融为一体。纸的发明来自于我们古老的中国,伟大的中国,它影响了全世界,这是多大的荣耀!将学生引领到文化自信培养以及价值观构建的层面上,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广东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张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