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到写:童话单元教学尝试
2024-12-22张舒
童话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重要文体,主要通过夸张的手法和大胆的想象编织奇异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角色形象,给予学生以美的熏陶,深受学生喜爱。仅从三年级上册来看,就涉及诸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等一系列经典童话以及“创编童话”的习作,旨在通过“读写一体”的相互转换,让学生感受童话内在的丰富想象,并迁移运用“想象”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为童话的创编提供相应的策略支撑。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指导过程中,依循童话文体的基本特点,提炼童话创作的基本策略,与“想象”有机交融,帮助学生打开童话创编的大门。笔者结合童话教学实践,谈谈引导学生从读到写的实施策略。
一、阅读中梳理,感知反复情节的设置秘妙
入选教材的童话,在情节上一般都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情节设置的反复。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每一次老屋准备倒下时,都会出现一种声音,老屋就成为了这些小动物的安身之所;《卖火柴的小女孩》反复擦亮的火柴,让读者目睹了小女孩心中美好的愿景。这些故事中的情节就属于典型的平行重复,每一板块之间都存在着并列关系,所以作者都采用了相对浅近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读起来易于理解,也能发现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拐点。其二,情节设置的进阶。这种情节主要在反复的基础上呈现出鲜明的升级。如《在牛肚子里旅行》,尽管红头进入牛肚子之后,每个阶段的地点都在变化,但青头对红头的鼓励、支招就成为整个故事发展的线索,这样的地点不再是平行的重复,而是推动着情节不断地朝着高潮发展。由此可见,情节的反复与进阶,应该成为童话创编最为底层的逻辑,更是学生值得借鉴和迁移的写作方法,需要学生在仿写或者创造表达过程中加以运用。基于此,教师可以从两个教学步骤加以引导。
其一,提炼明确,夯实认知。情节设置上的反复既是每一次情节发展的逻辑节点,更是情节在发展过程中的桥梁,呈现出鲜明的纽带作用。教师可以紧扣“反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情节设置上的想象,使得童话故事更生动有趣;明白作者精心遴选的场景,更会在不断变化中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其二,仿写创造,迁移表达。三年级上册设置了“预测”单元,主要指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情节进行逻辑推理,达成“预测”效果。因此,“情节设置的反复”这一特点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教师尝试引导学生将角色去掉,把事情剔除,还给学生一个相对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凭借前面情节中呈现的内容作为支架,利用文中反复情节中的语言,在仿写中形成全新的童话故事。
想象是童话创编的重要基础,有了情节设置反复和进阶的特点,学生的想象就有了抓手,整体情节的构建就有了鲜明的逻辑线索。
二、阅读中体悟,洞察个性角色的遴选艺术
童话中的角色丰富而鲜明,可以是具体的人类,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童话角色的选择与确定是童话创编想象中的重要一环。如果说童话的情节设置决定了童话故事的曲折性,那角色的设定就成为了释放童话生趣和奇异的关键要素。
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能够迅速生长的长胡子”就决定了故事必然离奇,关键点就在于后面情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同角色,将整篇童话故事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台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作者设定的角色(小男孩和鸟太太)以及相关事件(放风筝和晾尿布)融合起来。这样鸟太太用长胡子晾衣服、小男孩用长胡子放风筝就展现出极其浓郁的童话趣味。有了这样的范例支撑,后面将会发生怎样的情节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继续从相应的角色入手展开想象,学生的想象丰富多样:如长颈鹿要用长胡子织围巾、袋鼠要用长胡子做跳绳、乌龟要用长胡子做鞋带再次与小兔子赛跑……这些明确的角色,已经完全从原本生活的自然世界中脱离出来,而在学生的想象思维下进入了具有人类逻辑的场景中。由此,学生就迈出了想象的关键性一步。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童话故事的范例价值,根据现有的特点和元素,紧扣人物角色的设定,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着力点,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阅读中审视,解构蕴藏其中的表达内涵
所谓童话,就是运用儿童的语言和方式,讲述儿童能够听得懂、易于理解的故事。因此,每一篇童话故事背后都蕴藏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思考、有所启发。如《鼹鼠的月亮河》,作者王一梅曾经介绍过:这本书写在2002年,当时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内心很彷徨,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所以,我想写一本书,鼓励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告诉他们,如果肯努力,自己总能找到出路。所以,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而成长最好的催化剂就是爱。鼹鼠米加的生活中从来没有缺少过爱。这是我希望的理想境界。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拥有充满爱、充满信心的生活。
因此,童话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与自身生活与感受相关,但这一切并不会在童话作品中直接展现出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真正理解童话作品中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并反刍作者的创作,习得创编的经验。
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所编选的一系列童话故事时,要鼓励学生将这些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启发他们深刻理解童话作品中的丰富内涵。如通过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环境,感受小女孩在寒冷冬夜中的孤独与无助。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温暖与幸福,并启发他们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让学生从作者的细腻描绘中学习到如何通过具体的细节刻画来展现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传递了坚持与执着的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屋为何能够屹立不倒,以及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讨论,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坚持与执着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品质,并启发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同时,学生还可以从作者如何构建故事情节和塑造角色中学习在创编故事时如何构建紧凑而引人入胜的情节,并塑造鲜明而具有个性的角色。
学生将童话故事的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深刻理解童话作品中的丰富内涵,还可以启发他们反思自己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的同情心、责任感、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我们为什么能够从这些童话故事中得到这样的收获?”学生可以初步意识到,这些内容正是作者将自己的思考和认知,通过这样的故事形式展现出来的。由此,教师不要忙于提及童话创编的写作要求,而是先从学生真实生活出发,组织学生交流:“在生活中,你曾经遇到过哪些事情,让你深受感触?或者你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难以实现的梦想,与同学和老师分享一下。”因为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了话匣子。这一环节看似是漫无目的的交流,实际上起到了两个重要的教学引领:第一,通过这样的形式,再次强化了对童话文本蕴藏内涵的理解,同时丰富了学生对童话体裁的深入感知;第二,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事进行回忆,形成了交流探讨的话题,并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蓄积了基本的写作素材,形成童话创作的原始动力。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次组织学生从作者的创作中学习如何构建故事情节、塑造角色的基本表达方法,并努力尝试将童话的创作与自己的真实生活关联起来。
喜欢幻想和想象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对编创故事可谓是乐此不疲,但以作文的姿态来创编童话故事时,就显得想象乏力。有动力,又不缺能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就在于学生的想象只是一时兴趣,并没有形成稳定、有序的思路,更是缺乏童话想象和创编策略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不能将童话创编的指导全部集中在习作板块,而要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触摸童话本质,帮助学生积累童话创编的基本经验。
组织三年级学生完成童话故事的创编,就是要真正激发学生的想象,需要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既要形成对童话文本的感性认知,了解其体裁特点,同时又需要从理性思维,提炼相关的编写策略:一是运用反复的情节来串联整个故事,让故事形成反复与进阶,增强童话故事的曲折性;二是要合理地设置童话中的人物角色;三是不能一味地追问所谓的大胆想象,而要学会从生活的本质入手,将童话成为表达真实感受与情感的一种方式。因此,童话故事的创编绝不能脱离阅读,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童话,创编童话才能变得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上海路小学)
责任编辑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