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中的民间文学元素,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2024-12-22朱大飞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选择有利于组织和实施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的优质资源,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基于此,教师可以另辟蹊径,在习作教学中合理引入民间文学的元素,深入挖掘好民间文学这一习作样板的特点,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表达,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民间文学传播广泛,最接地气,也最容易为人所接受。它包括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歌谣、民间小戏、神话、谚语、谜语、曲艺等,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完美融合,无论是从情感的表达,还是艺术的架构都有可取之处。许多著名的诗人,像屈原、白居易、李白、刘禹锡等在创作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民间文学的熏染。诸多文学大家,如施耐庵、罗贯中、蒲松龄等的作品都曾从民间故事里得到启发,并运用在作品中。小学教材中有关民间文学的内容也不在少数,如《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囊萤夜读》《将相和》《牛郎织女》《猴王出世》《伯牙鼓琴》《迢迢牵牛星》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挖掘和利用民间文学以激发学生阅读和习作的兴趣,让学生在搜集整理中学习和模仿,并有所创新,使其感受民间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习作能力。
让民间文学进课堂,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引用和吸收民间文学的精华,并加以合理运用,使学生思想得以熏染,情感得到陶冶,思路得以开阔,语言得到提升,素材得以丰富,这无疑会对小学生的习作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益于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让民间文学能巧妙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一、结合教材,有机融汇,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感受
民间文学不仅传承历史记忆和民间传统,还具有娱乐与唤醒民族意识的教育功能。我们的教材直接或间接地融入着民间文学的元素。所以,让民间文学进课堂,并使之紧密联系教材,与教材有机融合,如此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民间文学的价值,进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在学习中拓展,在拓展中深入。
如教学《精卫填海》,教师可融入“愚公移山”“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这些故事,让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具有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认识得更清楚,体会得更全面,感受得更深刻。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故事的谋篇布局、叙事方式、语言修辞、人物形象等进行细致分析,让学生在细读中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教学《草船借箭》,教师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的民间故事,也可以提供一些歇后语、民间歌谣等让学生阅读和学习。如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草船借箭彰显了诸葛亮过人的智慧,他的智慧源于其丰富的学识,因为他知天文、识地理,才会神机妙算,于大雾中让曹操白白送来十万支箭,让周瑜的算计落空,他不愧是智慧的化身。民间也留下了诸多称赞诸葛亮智慧的故事,如‘诸葛亮借东风’‘七擒孟获’等;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既生瑜,何生亮’;歇后语如‘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这样,通过引导和讲解,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人物形象更鲜明,还在无形中让学生的知识得以拓展和积累,并引起对相关知识的探究,从而在习作中得以运用。
二、巧妙引导,指导到位,在搜集、整理中学习
民间文学的天地十分广阔,它散布于民间,散见于林林总总的书籍之中……若不想让学生毫无目的地学习,教师就要巧妙引领,点拨到位。
如教学《囊萤夜读》,就可以让学生围绕“勤学苦读”的主题自主搜集、有意识积累,并组织学生有效地展开交流,而后进行再加工,搜集、整理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教学《北京的春节》,教师不妨让学生围绕“春节”搜集有关民间文学里的故事和习俗,整理后,进行分析不同的故事和习俗在民间文学中是怎么呈现的,有什么写作特点,是否可以运用到习作当中,甚至可以根据其写作特点另起话题进行再创作,从而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关于春节,民间有诸多传说和习俗,也有很多禁忌……你对春节有哪些认识?我们课下可以搜集和春节有关的故事、传说以及歌谣等。”这样可以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让学生在写传统节日的作文时有内容可写。
三、大胆想象,鼓励创造,激发学生在练习中模仿和创造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减少”并不是不管不顾,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无论是思想还是对世界的认知都还颇为稚嫩,在放手的同时,更要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民间文学语言朴素、简洁、形象,想象丰富大胆,情节动人,生活性、艺术性极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对文字进行必要的润色,还要能依据需要对人物进行生动的刻画,对情节进行合理的展开。
如有学生在读了“懒汉自在,懒汉自在,太阳天天把屁股晒,眼还没睁开,烟先抽几袋,挨得没法挨,这才把头抬……嘟嘟囔囔爬起来……”之后,教师要求模仿写同学看书的场景,学生写出:“同学自在,同学自在,放学回家就把书打开,饭不吃,觉不睡,一直看到大天明……”有形、有声、形象、生动的描绘,修辞手法的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传神、精彩、鲜活、灵动,让人越读越有味。
如一个学生搜集了一个与地名有关的故事:“从前这地方是有名的乱石沟,因为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此地,觉得名字太粗俗,就把它改名为大兴镇……”故事极其简单,原因交代粗略,为了让故事更具可读性,教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并鼓励学生大胆创编,一位学生创编了下面的故事:
大兴镇,原名叫乱石沟,后来为何改为大兴镇了呢?据说,这和乾隆皇帝有关。乾隆一生六下江南,有一次,驾临青州府,顺道南行,走着走着,天上忽然阴云密布,淅淅沥沥的小雨下起来,越下越大,最后竟如瓢泼一般,这一带村庄较多,道路泥泞,极是难行,终于来到一个较大的庄子。这时,天也云开雾散。皇帝宽衣解带晒龙袍,信步在河边赏美景。时值盛春之季,处处莺歌燕舞,花红柳绿。一个牧童骑牛而行,嘴里衔着一枚柳哨,信口吹奏,惹得群鸟齐鸣。乾隆见此曰:“百年之后,此地必当大兴。”又耳闻民间谚语曰:“羽山到磨山,毛贼出万千。”于是在此设文武两座衙门。文管教化,武掌地方治安。大兴镇由此传开。
教师积极评价,指出其精彩之处,并让学生根据民间文学创作的特点进行再创作,情节一波三折,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在今后的习作教学和习作实践中,教师要借助好民间文学这一宝藏,加强对这一内容的研究和探索,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价,借助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解读,给学生的习作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花园小学)
责任编辑田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