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阅读与展示的教学路径
2024-12-22周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让传统的纸质文本阅读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社交阅读等多元化阅读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我们的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如果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等媒介与语文阅读教学结合起来,那么展现在学生眼前的除了无声的方块文字以外,还有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化信息,阅读空间顿时变得无限广阔。跨媒介阅读以其独有的光影和色彩点燃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了阅读速度,增加了阅读量,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迅速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利用跨媒介阅读助力学生学好语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以五年级下册《景阳冈》教学为例,谈谈跨媒介阅读与展示的教学路径。
一、链接影视资源,拓宽学习路径
《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由于文中含有很多古白话文的语言,还有相当多的地方口语,所以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障碍。如果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用品读现代文的方法去理解生僻字、揣摩词义、理解课文,可能会让学生对这样的名著失去阅读兴趣。好在许多有识之士对古典名著的文化传承非常重视,制作了许多雅俗共赏的音频和视频,链接这些影视资源,能让学生从多个渠道接触古典名著。
《景阳冈》主要讲述了武松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劲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人物性格鲜明,情节引人入胜。课前预习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关于“武松打虎”的资料,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媒介形式进行阅读观看,了解故事的具体内容。浏览互联网,学生发现网上能找到好几种版本的“景阳冈武松打虎”的音频或视频,还有关于《水浒传》的电影、电视连续剧等影视资料。学生纷纷选择喜欢的音频或视频,了解武松打虎的前因后果,有些学生甚至看了《水浒传》中的其他视频,对这部古典名著有了很多的了解。教学的时候,可以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片段,让学生说说课前观看关于“武松打虎”影视片段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看了‘武松打虎’的视频,武松与店小二的对话都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日常用语,看过视频以后再去读课文,我就能把课文中武松与店主人的对话全读懂了,比如‘筛一碗酒’的意思是‘倒一碗酒’,‘贴钱’的意思是‘找零钱’等。”有的学生说:“读课文中武松打虎的情节,我一点儿也不害怕,但是看视频中武松打虎的场景,我紧张得心都怦怦跳。”有的学生说:“我觉得书中写的比视频中的更有趣味,比如书上写老虎的动词有‘跳、按、扑、撺、掀、吼、剪’等,写武松的动词有‘闪、躲、轮、劈、打、丢、揪、按、踢、提、打’等,但是视频中武松与老虎打斗的时候动作都比较快,没有书中描写得精彩。”……
在预习时,教师引入跨媒介阅读的方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很多学生都能把音频、视频与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既寻找共同点,又思考不同之处,将文字描述与影视图像进行对照,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创建微信账号,发展阅读思维
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在申请微信账号时,用户需要填写昵称、选择头像,注册成功后除了给好友发信息、打电话以外,还可以发朋友圈、发视频号等,和朋友共享自己的生活和见闻。为了更好地了解武松,可以给他创建一个微信账号,通过模拟他的社交状态来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要是给武松的微信号取一个昵称,必须能反映武松的成就、爱好、性格等特征。如果直接用“好汉武松”作为昵称,似乎太直白了;如果用“打虎英雄”作为昵称,似乎太张扬了;如果用“武林英雄”作为昵称,似乎太骄傲了……学生查阅资料后,了解了武松被称为“行者”的原因后,一致认为还是作者施耐庵给他的称号“行者武松”最能反映他的特征。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中有武松的头像,但是学生都认为这张图像太老气,也不能反映武松豪放勇敢的性格特征,认为用“武松打虎”的场景作为头像,最有辨识度,能让人一看头像就知道是何人。“微信的朋友圈是一个集分享、交流、展示和互动于一体的社交平台,假设武松打虎以后,会在朋友圈里发些什么内容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可就炸开了锅。有的说:“朋友圈可以记录重要时刻,武松打死了害人的大老虎,他会拍下打死的老虎的图片发到朋友圈里,把这个好消息及时告诉大家。”有的说:“武松打死老虎,受到官府的奖励,他会把自己被颁奖的过程拍成视频和大家分享。”有的说:“武松拍一些景阳冈风景照,再配一张自拍照,下面留言:山中大虫已被消灭,行人可以大胆过冈。”……由此再设想:“谁看到了武松的朋友圈?会在下面怎么留言?如果好友和武松在微信中聊天,他们会聊些什么?”通过不断的深入阅读,学生就会对武松的“社交圈”非常感兴趣,进而产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设置创建微信账号的任务,用现代化的媒介将人物特征进行剖析,使学生将距离遥远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关联起来,在积极参与活动中研读文本,在探究中品味人物形象,从而发展阅读思维,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三、运用多个平台,展示学习成果
短视频是当今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比较流行的一种形式,刷短视频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阅读常态。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制作成视频发布在班级微信群、班级公众号、朋友圈、哔哩哔哩网站等多个平台,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被别人认可,获得点赞和好评以后,内心会涌起小小的成就感,进而树立起想要学得更好的信心。
《景阳冈》的课后习题三要求学生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要讲好这个故事,首先要抓住主要内容,其次要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最后还要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师生共同探讨如何把故事讲好的方法。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单田芳的评书《武松打虎》,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学生都认为评书的语言非常生动,语调随着情节的发展高低起伏,听了以后觉得这个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回味无穷。再次播放评书中的一个小片段,让学生与书中的文字对应起来,看看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学生发现评书中的内容并不全是书中的内容,而是进行了适当的改编,比如将“这酒好生有气力!”一句改为“哎哟,这酒真有劲儿!”,就显得非常口语化,很容易被听故事的人接受;将“好酒!”改为“真是好酒!好酒啊!”,将武松对酒的喜爱之情全都豪放地表达出来;将“客官那里去?”改为“客官,你还要去哪里啊?”,更能突显酒家对武松喝酒以后还要上冈的担心。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武松打虎的部分进行改编,使故事加入自己的语言以后更加浅显易懂。比如:将把“和身望上一扑”改成“用尽全身力气,往上一蹿”;将“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改成“虎尾立马倒竖起来,如同铁棒似的又粗又硬”;将“一兜兜将回来”改成“老虎猛地转过身来,挥动着威猛的利爪,向武松猛扑过来”……学生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用自己平时的话说出来,觉得别有一番趣味。再要求学生模仿单老师讲评书的方法,把讲述的语速节奏、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等方面都协调起来,在家里反复练习以后请家人拍摄成视频上传到班级微信群里。教师制订评价标准(见表1):
请群里的家长和同学对视频进行点赞,将点赞数较多的视频上传到班级公众号和哔哩哔哩网站等平台,向社会公开,请所有观众点评。
教师通过展示学生感兴趣的媒介展开阅读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为了使自己的学习成果被更多人接受,也就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了阅读能力。
跨媒介阅读与展示,使学生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但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可能无法独立完成跨媒介阅读和展示的任务,因此我们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多多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让学生合理使用跨媒介阅读,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