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作业设计的尝试与思考
2024-12-22刘雅琴
2022年版课标倡导的“创设情境”“设计任务”等,与项目化学习非常贴近。项目化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理念下讲授与灌输的方式,以活动化的实践操作和项目为主,带领学生在积极探究、具身体验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从这个角度来看,项目化作业的设计需要强化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统整,构建智慧化、多元化的项目化作业体系,借助作业设计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项目化作业设计的尝试与思考。
一、对接课标要求,设置聚焦式项目作业
2022年版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项目化作业的设计需要从“语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文化、语言、思维和审美等不同的维度出发,从教材定位出发,确定单元教学的目标,研制教学内容,合理规划学习框架板块,这就决定了项目化视域下的作业,无论是最终目标,还是要素关联,都应该体现课程属性以及教材定位,将学生完成作业的着力点聚焦在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等实践活动中。
2022年版课标在“学段要求”中对第一学段提出了“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等要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编选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村居》和《咏柳》,同时编排了精读课文《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以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维度展现了春天的无限活力和优美景色,为落实课标要求提供了极好的资源和范例。教师可以统整课标要求、教材定位以及具体的教学流程,依循项目化学习的思路,布置绘制春色盎然图的整体性作业,再以这样的实践活动辅助教学:其一,借图诵读。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根据自己对两首古诗的理解,体会美丽景色,最后积极诵读相关诗歌。其二,填词入图。根据学生对古诗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相应的词语或者原创的语句,展现图片的内容。其三,为图润色。教师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其他描写春天的作品,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积累,并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绘制的图片。
这一项目化作业对接了课标要求,突显了学段特征,同时融入了诵读、积累、表达等多项语文实践活动,这与教材单元中选文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要求相得益彰。
二、顺应教材逻辑,设置配套式项目作业
基于2022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原则,教材依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元并进的方式编排,这就给语文课程项目化作业的设置提供了全新的路径。教师要从教材编排的定位和用意出发,统整核心大概念,以聚合的视野设置项目化作业。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教材除了编选了描写风景和文化样貌的经典课文之外,还设置了口语交际“介绍一个地方”和单元习作“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从语文要素出发,单元课文中的游记不仅描写了见闻感受,同时将情感和景色巧妙融合,通过动静结合的表达策略,实现了情、景和意趣的多维交融。基于此,教师可以将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定位于:展现景色和文化,要从动静两个维度出发,多维整合资料。基于此,教师可以设置以下的项目化作业。
作业一:从教材中的文本入手,借助课堂中学习的方法,针对作者所运用的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描写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
作业二: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明确口语交际和单元习作的要求,围绕着我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搜集资料,从知识信息角度了解景点,并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归类。
作业三:结合课文中习得的介绍方法,创设“世界遗产大会”的整体情境,尝试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向国外嘉宾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并将搜集的资料和整合的成果,以动静结合的表达方法撰写成发言稿。
这一案例中的项目化作业依循着从整体了解到逐步聚集,然后回归实践的思路,既融合了单元的语文要素,又贴合人文主题,让作业与单元整体教学一脉相承。
三、基于真实学情,设置层级性项目作业
项目化视域下的作业设计需要努力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让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中唤醒动力、激发思维,强化作业效度,从而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教材在三年级上册中安排了阅读策略单元,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预测。从教材的编排定位来看,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本单元课文的阅读,掌握相关的预测方法,蓄积相应的预测经验,并逐步养成预测的习惯。从学生具体的学情考量,借助课文的阅读进行预测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但要从具体的预测实践过程中提炼出相应的预测方法和策略,经历从感性实践到理性提取的过程,则具有较大的难度。基于这一实际学情,教师可以将本单元项目化作业定位为:让预测猜得广,看得见,说得出。
这一单元的项目化作业不宜与常规性的作业相同,而需要紧扣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将作业从原本封闭式的窠臼中释放出来,逐步向着自主、开放的境界迈进。基于如此定位,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项目化作业整体情境:“将整个单元视为一次阅读探究之旅,尝试以侦探的身份,紧扣蛛丝马迹展开有根据的预测。”从作业设置的角度来看,教师将实实在在的预测操作留在了课堂教学板块之中,将学生感性的预测体验抽离出来,使得实践获取的策略性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在后续阅读过程中可运用的应用性知识。可设计以下作业:
作业一:你在阅读单元课文中的故事时,有没有被情节的精彩处吸引?会不会预测后面可能会发生的事?(借助这一问题式的作业,促使学生主动关注自己的阅读过程和阅读状态,从而对自己养成的惯有状态进行梳理和思考。)
作业二:有人说,预测只要大胆地想象和推理,无论预测得对还是错都无所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经历了这个单元的学习后,你的想法有没有改变?(这一思辨性问题,是让学生带着自己学习单元课文所形成的实践性经验,对预测这一阅读策略进行整体性的分析、推理和阐述,并总结提炼出相应的预测方法。)
作业三:结合生活实际,将从课文阅读中所学到的关于预测的方法和经验,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中,要求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说说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预测,要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预测高手。
教师基于项目化视域设置的单元作业,需依循学生在学习中真实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每一项作业要分别对应着对“预测”这一策略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等不同的维度,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层级性特点。如此将教学过程中学生遭遇的障碍,延展到作业中得到解决,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提升。
项目化视域下的语文作业不是着力于某一维度或者某一个价值点,而要以关联性思维,统整单元内容和相关的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标、教材以及学情,通过作业项目化变革,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课题“‘双减’政策下优化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主持人李文文,编号A-113)研究成果;本文系长沙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城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主持人梁娟,编号CJK202214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斑马湖小学)
责任编辑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