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实践类作业设计与实施探究

2024-12-22黄惠荣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2期
关键词:作业素养评价

2022年版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在“双减”背景下,作业改革推向课程改革的深水区,不少小学语文教学的先行者将目光聚焦到了语文实践作业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上,试图利用生活体验、主题教育、亲身实践等语文实践型作业,辅以“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有效落实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以此推动学生的长远发展。本文从理解和明确“教—学—评”一体化和实践类作业的概念入手,就实践类作业的设计要求和实施策略进行抛砖引玉。

一、理解和明确“教—学—评”一体化和实践类作业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评”一体化呢?从教学组织的角度看,它融入课程、教学、学习和评价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从作用机制角度来看,“教—学—评”一体化强调三个维度的有机互动,教学行为影响学习方式,二者又共同作用于评价目标和内容的选择,评价结果进一步反作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这样一种循环互动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螺旋式发展。

所谓“实践类作业”,就是在新课程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初步发展,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实践类作业,学生能够迅速从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探究者和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在完成实践类作业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不断地思考、尝试和创新,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达到发展语文素养,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目标。

二、“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实践类作业设计要求

1.要突显学生主体

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语文实践类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突显他们在作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参与实践作业的选择、设计、实施以及评价的全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树立“我的作业我做主”的主人翁意识,才能使作业的过程体现“做中评,评中做”,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实践类作业时,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确定作业的主题及难度,而是要深入学生实际,通过问卷调查、课前谈话、日常观察等途径去了解学生对实践类作业的观点、起点以及兴趣点,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兴致勃勃地参与并保质保量地完成实践类作业。如果教师一厢情愿地设计实践类作业,而不去考虑学生这一主体的需求,那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作业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

2.要优化作业设计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语文实践类作业还要优化设计,综合考虑作业的达成目标、主题内容、难度系数、数量多少、作业要求等,并要提前根据作业目标设计好评价量表。这些板块之间相互关联,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系统地优化设计,才能确保作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立足教材资源,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实践类作业的主题;作业的难度主要是由学生的学情决定的;实践作业的类型一般可以分为实践操作型作业、课文阅读型作业和生活体验型作业等,作业类型的决定因素是教学内容。为了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在作业评价环节,教师事先设计好评价指标,让学生根据评价指标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可以让更多的人,如家长、科任教师等加入评价队伍,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这样的评价结果也更能让学生信服。

3.要考虑能力优先

设计实践类作业的本意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类作业时,要优先考虑能力因素,要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设计实践类作业;设计实践类作业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处理生活中语文问题的能力。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中,教师要重点考虑能力指标,考查学生在完成实践类作业后,他们识字写字、朗读、习作、交流、表达等语文能力有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是否能够解决生活中的语文问题,以此树立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利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实践类作业实施策略

1.遵循学生年龄特征,赋予实践类作业多样性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如果实践类作业形式单一,就会让他们感到乏味,从而失去参与的热情。教师在设计、实施实践类作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尽可能让作业的形式多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全身心参与到作业中来。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查阅资料、现场观察、调查访问等都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就具体到某一项实践活动而言,其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查阅资料这一项实践活动,教师也可以让它变得多元化。

如在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中,需要学生合作编小诗集。完成这一实践作业,学生要学会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为了让收集的形式、途径更加丰富,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收集诗歌的妙招。妙招一:课外诗集细细寻。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的“活动提示”,说说读到的信息;教师推荐学生阅读课外诗集《新月集》《给孩子的诗》《向着明亮那方》。妙招二:网络搜索帮帮忙。教师引导:如果你暂时还没有买到自己喜欢的诗集,可以上网找一找。比如,喜欢泰戈尔的诗,就可以在搜索栏输入关键词“泰戈尔经典诗作”“泰戈尔代表作”“泰戈尔小故事”等。妙招三:专业平台读读诗。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中国诗歌网”这样的平台上读读诗。这样多途径、多方法收集诗歌,赋予了实践类作业的多样性特征,让学生不仅学会了三种收集诗歌的方法,同时也树立了多种方法收集资料的意识。在“合作编小诗集”中还有要求学生创作诗歌的实践作业,创作诗歌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范本,既可以降低创编诗歌的难度,也可以让学生的实践作业呈现出多样化。比如,可以模仿冰心的《繁星(七一)》来创编,也可以模仿艾青的《绿》的第4小节来创编,还可以模仿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来创编,具体如表1所列。

学生可以参考表1中的模板来创编小诗,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创作,这样就不会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窘况。

2.满足学生兴趣需求,赋予实践类作业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可否认,并非所有的实践类作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如果实践类作业缺乏趣味性,学生就很难产生参加的兴趣,即使参与了,作业的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在设计实践类作业时,教师要想一想这项作业学生是否感兴趣,怎么设计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才会更高。

如四年级下册的《天窗》,作者茅盾笔下的天窗是那个年代乡下房子所特有的,如今的孩子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农村,他们住的房子几乎都没有天窗了。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在天窗里看景、听雨的感觉,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前布置了这样一项有趣的实践性作业:(1)请你去观察你的身边哪些汽车是带天窗的,运用查阅资料、咨询大人的方式,了解汽车天窗的功能和用途。(2)请你坐进带天窗的汽车里,透过天窗看看蓝天、白云和星空,或听听风声、雨声等,然后把这种奇妙的感觉化成文字写下来。这样的实践类作业不仅让学生关注到了自己生活中的“天窗”,还体验到了“天窗”带来的快乐,为学生的生活增添了生机。在完成实践类作业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走进茅盾的《天窗》,不仅没有了陌生感,而且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交流的话题也更加丰富了。再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收集写“丁香”的文章和诗句,也可以让他们动手画画丁香结,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编织丁香结。这样的作业突破了读读背背、抄抄写写的限制,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了“丁香结”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审美素养,坚定了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赋予实践类作业情感性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承担着端正学生三观、陶冶学生情操的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类作业时,还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出发,赋予作业情感性。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时,教师设计了实践类作业,让学生来扮演文中的车胤,教师则化身为“记者”去采访“车胤”,展开了如下对话。

记者:请问车胤同学,你在这里做什么呀?

车胤:我在用袋子装萤火虫。

记者:你装萤火虫做什么用呢?

车胤:我家里的油灯没有油了,没法进行夜读,我想把萤火虫发出的亮光集中到一起,这样我就可以看书了。

记者:车胤啊,萤火虫的灯光太弱了,你这样看书对眼睛不好,你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

车胤:不,我认为很值得,只要能读书,无论让我付出怎样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谈到这里,“记者”转身问全班学生:“你们觉得值得吗,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深度引导:“《囊萤夜读》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你认为人们记住的仅仅是‘囊萤’吗?”此时,学生很自然地作出了这样的回答:“人们记住的不仅是车胤囊萤夜读的事情,还记住了他勤奋好学的品质,这种品质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样,学生通过《囊萤夜读》这则小古文的学习,收获了克服困难、珍惜时间、勤奋好学等学习品质。然后,教师还可以布置实践类的拓展作业:车胤勤学被传为了美谈,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你想读吗?教师出示《孙康映雪》,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最后进行小结:两个勤学的故事合在一起,就有了成语“囊萤映雪”,人们就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奋学习。

这样的实践类作业,不仅让学生读懂了小古文,更收获了勤奋学习这一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实现了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成长。

4.关注学生差异需求,赋予实践类作业自主性

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成长环境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各有看法。在设计、评价学生的语文实践类作业时,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宽容,要允许他们自由表达心里真实的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如在教学了《小英雄雨来(节选)》这篇课文后,教师布置了这样的实践性阅读作业:“《小英雄雨来》自1948年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以来,受到了许许多多读者的喜欢,雨来成为那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雨来的故事,你可以阅读管桦的《小英雄雨来》这本书,也可以观看同名电影。”这样,喜欢读书的学生就可以去读书,喜欢看电影的学生就会选择看电影。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其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也会更高。教师在评价他们完成实践作业方式的时候要一视同仁,不能认为选择看电影的学生就是不爱学习,因为学会观看影视作品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能力,再者,从育人效果看,电影和书籍的功能并不存在高低之分。

5.发挥学生主观能动,赋予实践类作业自创性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进一步增强,他们会产生体验当小老师的想法。针对这一年龄特征的学生,教师可以赋予实践类作业自创性,让学生自己根据文本内容、学习要求来大胆设计实践类作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会更高,也能更好地促进其个性化成长。

实践证明,“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教师设计与布置多种形式的实践类作业,可以使语文作业内容更丰富,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学习,灵活运用语文知识,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学校)

责任编辑郝波

猜你喜欢

作业素养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快来写作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作业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我想要自由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