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探究
2024-12-20毛媛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学科核心素养已深入教学领域。“教—学—评”一体化是通过教学知识、学习方法与评价方法的相互结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学习能力、评价能力得到提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文章将以小学数学课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旨在丰富教学模式,打造良性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8-0104-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注重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评”一体化是教学、学习、评价为一体,通过打造三者一体化课堂,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评价成为整体,真正意义上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数学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且注重学习评价。“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等具有促进作用。在实施该教学模式时,教师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
一、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特点
(一)一致性
“教—学—评”一体化出发点是教,落脚点是评,最终要评价学生的发展与教学目标是否一致。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该模式是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组织教学、学习和评价等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实现一致,还会使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实现一致。因此,“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一致性是统一教学、学习、评价的核心。
(二)融合性
“教—学—评”一体化的理想现象是教学、学习、评价三者融为一体。在核心素养前提下,教师要科学地分析教材、课程和学生,厘清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标准,将学习目标转换为与学生学习经验相对接的学习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序列化的学习体验,最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三)自主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素养导向下,以学生为核心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实质就是将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教师有效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将学习与创造相结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一)教的方法: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1.深度挖掘数学教材,合理把握目标难度
只有合理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知识掌握情况,才能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并明确知识的重难点,使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年龄特点、年级特点等。因此,把握合理的教学难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认识钟表”是沪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初步认识(一)”的第一节内容。时间概念看不到、摸不着,对学生而言较为抽象。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以学生较为熟悉的、较为具体的钟表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时间”概念。在认识钟面的构成、认识时针和分针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培养学生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会让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被激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结合学生具体兴趣,引导学生完成目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充满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对小学生而言,教师要充分了解其感兴趣的事,可以是游戏、歌曲,也可以是故事、动画片等。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探索知识的欲望会更高,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
例如,在学习沪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初步认识(一)”时,为引导学生对时间的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出发,让学生逐渐意识到时间的重要。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父母的催促:“只给你一分钟时间。”那么,一分钟到底多长?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学生感兴趣的歌曲片段,让学生亲身感受一分钟的长度,使学生在享受中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建立对时间的初步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与学习的欲望。
(二)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核心素养
1.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习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计”时,“条形统计图(一)”作为该单元的内容之一,需要教师创造学生自主探索条形统计图的应用的机会。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如“全班人的生日在哪个季节最多”。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展示的机会:不同季节用不同颜色卡片来表示,让每个学生贴上属于自己生日颜色的卡片,并用自己的方法整理卡片,结果就会一目了然。学生通过此方式,全程参与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并通过自主探究和操作,用条形统计图的形式表示统计结果,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并体会到数据表达的价值与意义。
2.创设合作学习活动,提升学生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想会得到有效碰撞,从而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创设合作学习活动是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完成相应学习目标的最佳学习方式。
例如,在学习沪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计》时,对相关统计知识进行学习后,为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团队,调查小学生最喜爱的体育活动,在集体讨论出调查计划后,每个人负责不同项目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再将所有人的统计结果结合起来,共同分析数据。整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学生一定会学到不同的收集、统计、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以及实际处理问题的方式。
(三)评的方法: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1.教师给予客观评价,提供客观全面反馈
对教学工作和学习活动的评价,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整个课程活动中,教师会全程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包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对数学原理的掌握情况、讨论问题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教师可以提供较为客观且全面的评价反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的长处与短处,也可以促进教师认识自身教学的优缺点。
另外,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老师可以巧用评价,让一个对学习有些畏难的孩子重拾信心。比如:“你的回答已经快成功了,只是有一个地方没注意到,再试试……”“你的答案完全正确,如果过程能表达更清楚一些,那你就是数学之星了……”学生在收到老师引导性的正面评价后,不仅可以学会该从哪里改进自己的学习,还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对学习更有信心。
2.开展学生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价也至关重要。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通常难以看到自身的不足。教师若能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进而学会反思,查缺补漏。比如,在学习《平均分》时,老师要求学生描述并展示自己分草莓的过程,在听完其他同学的做法后,对自己的分法做出评价。有的同学说:“我每次都只给一个同学分一个,这样就要分好多次,如果总数很多,那就太麻烦了。”有的同学说:“我没有思考就先随便分,分完后还需要调整好几次,不如A同学的方法好。”……就这样,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看到了别人的闪光点,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
另外,教师可以结合核心素养,从知识理解程度、参与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制作合适的评价表,从多个维度让学生展开自评,从而使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
3.开展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促进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极其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更需要与老师进行亲密的交流。师生互评可以打破常规的教师权威的课堂风格,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交流的关系。比如,在某节课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了解是否对本节课感兴趣、课堂上最喜欢哪个环节、觉得哪个地方比较难……这种动态互评能够活跃学习氛围,让所学知识更加深刻,也能让老师和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教学的质量。
生生互评是学生参与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是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学生对彼此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合作,也可以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在减法竖式计算的练习课上,请学生甲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同学做出评价。在学生甲书写的过程中,就有同学指出“数位没有对齐”“还要退位”等。学生甲立即进行修正,当算出正确答案后,台下一阵松了口气的声音,还有一个同学激动地喊出:“完全正确!”随后大家应和着给出掌声。在生生互评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会被充分体现出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团结精神在轻松的状态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升。
三、结论
总而言之,“教—学—评”一体化就是把评价融入课堂,把评价作为教学和学习的一部分,三者在课堂中相互促进,确保学生可以有效掌握知识,形成数学素养,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教—学—评”一体化以关注“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素养”为前提,考虑“教师应该怎么教”,并通过评价反馈,检验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创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芳.逆向教学思维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以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为例[J].新课程,2024(8):100-102.
[2]唐致娣.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20):101-103.
[3]谭青秀,陆德霞.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为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12):17-20.
[4]蒋欣欣,何丽,王翠.三环·五单:“学教评一体化”理念下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的设计实践——以“三位数乘两位数”为例[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4(5):7-10.
[5]叶芙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小学数学可视化教学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7):121-122,167.
作者简介:毛媛(1991~),女,汉族,山西霍州人,上海市民办盛大花园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