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24-12-20温建夷
摘要:在当今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已然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传统的高中语文课程往往偏重于课文知识的传递与应试方法的训练,忽视了对提升学生思想认知方面的培养。因此,探索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为例,从情境创设、单元整合、任务驱动等角度出发,浅谈基于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思维素养;情境创设;单元整合;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8-0047-0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素养本位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思维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和个性发展的支持,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思考,这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也能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中展现出优秀的思维素养。
一、创设情境,推动思维发展
创设教学情境活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指导理念强调了将学生的语文学习置于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中,《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这四篇文章,以“责任与担当”为人文主题。教师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个人阅读和分析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领会作者的观点。如在学习《六国论》时,组织学生分析墨子对战争的批判态度,通过比较各种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引导学生从历史文献中获取理性思维的养分,进而用于思考当下的社会问题。通过文本的情感解读和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学生不仅理解文本的言外之意,还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高中语文的教学课堂的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理念得到实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深入理解,更有助于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六国论》聚焦于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随后以“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及“不赂者以赂者丧”为分论点,深入剖析。文中巧妙运用对比、比喻和假设推理等论证方法,最后得出警世恒言:“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同时,微妙地告诫当代统治者“不可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自古以来,无论是身处六国覆灭的时代背景中,还是在其后的历史长河里,关于六国灭亡的根源,历代学者都提出诸多独到的见解与深刻的剖析。所以文章创设情境,回归历史语境,启发学生思辨:在时光隧道里,同学们回到了宋朝。以“曾经称雄一时的韩、魏、楚、赵、燕、齐六个诸侯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亡?”为题,要求同学们就《六国论》的文本进行质疑,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样的情境活动,让学生站在当代视角,回溯历史,拓展思维,结合文本的思维脉络,论证其思想的延续与变迁。
情境的创设形式是丰富的。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小组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情境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让同学们站在当代人的立场和视角,举行辩论赛,以“烛之武凭一人之力劝退秦军是不是真的”这一辩题,帮助学生训练辩论技巧,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聚焦“抱负与使命”这一人文主题,所选作品有的剖析社会矛盾,有的概括伟人贡献、有的上书言事、有的是临终绝笔。本单元的教学,要引导正处在“孕穗拔节期”的高一青年学子去认识当今时代,思考其应承担的时代使命。因此,教师创设情境任务,举行“听见你的声音”之演讲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以“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使命”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为完成这一任务,学生要认真阅读这几篇文章,回顾必修教材里的演讲稿;观看精彩的演讲类节目,把握演讲的特征;举办演讲会,拟定细则,形成“演讲评价量规”,并据此给演讲比赛评分。在这一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进一步提高演讲稿的写作水平,学会在公共场合准确、充分地表达意见。同时,这一活动过程极大地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飞跃式发展。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志士豪杰勇于担当时代重任的情怀,从而更加坚定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
二、单元整合,促进思维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吁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求突破文本、课时限制,进行课程统整。单元统整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必然路径。通过对比阅读,特别是像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中那样篇幅较长的小说,如《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传统的单篇精讲教学模式可能会限制学生对多元思维模式的探索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深入挖掘这些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通之处。例如,这些小说可能在主题、人物塑造、叙事结构或语言风格上存在相似或相反的特点。通过这种对比,学生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每篇小说的独特之处,还能够培养跨文本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理解文本的内容是思维发展的第一层级。从内容上看,三篇小说深刻烙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性格特征。《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本质,揭示了其“吃人”的社会现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展示了林冲在封建统治者的逼迫下,走上反抗道路的经历,有力地突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装在套子里的人》则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扭曲。学生只有把三篇小说进行整合对比后才能得出这些文本内容反映的主题,才能进一步理解教材的编者把三篇小说放在同一个单元的意图。
要实现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除了深入探讨文本内容外,进一步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中,《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三篇小说,通过语言细节展示了不同的叙述视角、情节的偶发性以及环境描写,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祝福》中多次出现“眼睛”描写,展示了祥林嫂内心世界的变化与情感起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的反复渲染不仅推进了情节的发展,也增强了故事的氛围和情感张力;《装在套子里的人》则通过详细叙述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套子”,展示了社会环境中人物命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和写作手法等多个方面,对三篇小说进行整合对比。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不同小说之间的共通点和差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分析能力,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统整式的对比阅读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传递,更是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和思辨的空间。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可以深入思考作品的深层含义,进而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和分析能力。单元整合对比阅读是非常有益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单一文本的局限,还能够培养他们处理复杂信息和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为他们的思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任务驱动,实现思维飞跃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任务驱动下的读写融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阅读教材文本只是启动思维的第一步,真正展现和加深思维发展的则是写作过程。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写作任务,不仅仅能驱动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还可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深层次思考。学生通过写作来分析、评价文本,不仅是在复述所学的知识,更是在整合和应用多方面的信息,从而扩展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高中阶段要让学生面临真实的、开放的、实战的学习任务。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学生将任务中的“学习成果”内化为自己新的理解和发现,从而真正打开思维的大门。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作品展现了革命导师与有志之士顺应历史潮流,勇于肩负历史发展的重任与崇高使命的崇高形象。这些作品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深刻体悟时代精神,树立崇高理想,并培养强烈的责任感,进而实现课程的核心目标——提升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以《与妻书》为例,教师设计写作任务,读写融合,驱动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写作进一步感受林觉民在“报国情”与“爱国志”之间的艰难抉择,从而加深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写作的具体要求:请学生以陈意映的口吻,给林觉民写一封信。①要体现陈意映对林觉民的深情和不舍,也要表达出陈意映对林觉民的“报国志”的理解。②要与林觉民的《与妻书》教材文本内容相呼应。在学生的写作中,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有的学生紧扣文本,以“疏梅月影”的场景呼应,体现出陈意映对林觉民的深情和不舍。有的学生紧扣文本“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反映出陈意映对林觉民的“报国志”的理解。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同学们思维发展的体现。这一写作任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林觉民的爱国情怀,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心灵启迪和精神升华,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语文作为一门极具实践性的学科,其核心在于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及表达能力。任务驱动下的读写融合教学策略,为学生构建一个兼具平面广度和立体深度的阅读思维框架。学生在构思和撰写过程中,需要灵活调动并巧妙整合大脑中的各种认知资源,从而实现认知层面的思维飞跃。
四、结论
新高考更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当今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已然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聚焦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引领,要求教师从多维度、多视角深入探索,以制订能够切实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有效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玲.高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思维素养探究[J].成才,2022(20):47-49.
[3]徐影.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路径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3):124-126.
[4]康义平.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培育路径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7):38.
[5]王苏萍.语言与思维目标下高中语文教学重构思考[J].语文天地,2019(7):11-13.
作者简介:温建夷(1983~),女,汉族,广东从化人,广州市从化区流溪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