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探究
2024-12-20陆燕涛
摘要:由于缺乏适当的家庭教育,许多儿童可能面临着孤立自我、封闭内心和过度依赖等心理健康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发展进程。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是必要的且必须执行的工作任务之一。这不仅符合时代的进步需求,也是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所在。教师应当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营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推动心理教育的实施,同时还要建构连接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桥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实践中,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8-0012-03
近年来,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逐渐上升。首先是由于家庭的单亲化现象日益严重,孩子被过度宠爱的可能性增加,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其次是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小学生面临着不断变化的环境压力,他们很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知识,才能在日常教学中更有效地进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下面,文章根据教学实践,对现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前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困扰,如厌恶学习、过度依赖和迷茫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通常表现为课堂上的注意力分散,害怕完成作业,对完成作业过度依赖家长。在考试时,他们会有很多顾虑,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逃课或逃学的行为。
(二)反抗心态严重,表现为不接受教师和父母的建议,刻意挑衅
当无法得到他人的关注时,就会利用恶作剧来展示自我;对别人的评论非常敏感,不愿与同学交流。
(三)对他人冷淡无情
常常将内心的困扰和愤怒向他人发泄;打击、侮辱同学;破坏公共设施;甚至选择轻生。
(四)对他人充满疑虑和恐惧
这种情况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每天都在忧心忡忡,总是为一些事情感到焦虑不安,极度地胆怯和害怕。遇事很少相信别人,喜欢独来独往。
(五)以自我为中心
表现出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同时也承载了父母更多的期待,较少与他人交流。
针对以上问题,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小学是整个人生的起始阶段,所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小学生代表着国家的前途和希望,教师应更加关注他们的情绪、感受以及自尊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父母对子女的无节制宠爱及过高的期待,使得大部分家庭的教养方式偏向忽略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社会化训练。多数父母的焦点仅在于孩子的学业表现,而非他们的品质塑造、社交技巧和个人成长等方面。当父母的期许和孩子自身的需要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强制让孩子遵循自己的想法。这让孩子感受到压力,激起反抗情绪,从而引发他们的困惑、焦虑等问题,最终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上虽取得好成绩,但缺乏社交能力和健康的心态。
(二)学校教育的忽视
教师忽视心理相关的教育,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学习好,学习成绩提高,这就是教师的责任,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这就是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部分教师只关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没有关注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心理状况,不能真正地对所有学生平等对待,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加深。
(三)教师对心理教育的意义不理解
教师没有真正重视心理教育,不理解心理教育的真正意义,认为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应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当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教师本身也不理解心理教育的真正意义,就会对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甚至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进而使学生引起心理上的问题,严重就会使学生产生心理疾病。
(四)教师与学生家长没有相互沟通
学生的心理教育,离不开教师,更离不开家长对学生的关心。当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时,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家长及时表达关心并进行沟通。没有沟通,可能会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发严重。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工作,应该相互配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五)社会方面的原因
在社会层面,主要是一些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不健康的书籍和电影对小学生产生了负面效应。
三、对策研究
(一)建立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
教师在学校当中要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当学生出现心理上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要及时地对学生表达关心,并进行家访与家长共同对学生给出关心指导,建立家校沟通的桥梁,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并给予相关的心理教育。这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毕竟小学是整个人生中的新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某班级曾经有一位男同学,很长时间以来,脾气比较暴躁,不接受别人的批评,经常做出一些出格行为扰乱课堂,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教师对他进行家访,与他的父亲取得了联系。通过家访,了解到这个学生是父母离异,心理上非常渴望得到家人的关心。了解了学生这一心理状况,教师跟家长进一步沟通,共同探讨了教育孩子的方式问题。在交谈中,孩子的父母都认识到自己忽略了孩子,会抽出时间多关心孩子。在此后一段时间的观察中,这个孩子开朗活泼了许多。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快乐成长,做好家访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极为重要的一种心理教育方式。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不只是负责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为学生的学习楷模。教师的精神状态也对学生产生影响。人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人是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环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场所。所以学校就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良好的熏陶作用。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设施与素材,如充满了绿意盎然的环境,使孩子们能够尽情地参与其中并自由发展。而教室作为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场所,其内部应保持开阔、光线充足且舒适宜人,并在墙面上张贴一些关于学习的标语或者展示学生的学业成就,以此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美丽且舒适的环境,可以激发小学生对生活的热情,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并培育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
从古至今的教学方式使得大众一致认为,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学生是学习知识的这样的固定角色。但是这无法达到长远的教育。要想得到长远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本身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并且教师本身应有良好的心理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当今社会当中学生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抑郁症。教师应当对抑郁症有所了解然后做出解决方案。只有当教师对抑郁症有所认识时,他们才能评估学生的心理问题,才会对抑郁症有所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这是解决学生心理困扰的一种有效策略。如若教师不了解抑郁症的相关心理学就无法对患有抑郁症学生“对症下药”。所以在对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首先要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四)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有效的心理交流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基础和保障。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首先思考如何使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有效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探究,可以在备课前,和学生探讨教师本身的备课方案有什么不足。这样提前探讨的方式是成功教学的关键之一。否则,在进行心理教学的过程当中,是无法真正地传授给学生的。这就需要教师要懂得学生在想什么、想要做什么,进而可以与学生进行进一步沟通。这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之一就是关爱和保护学生。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具备的是对学生的爱,正如那句名言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例如,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告诉学生他们接下来想做什么,以及他们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计划的看法和建议,让学生相互探讨,并交换学生意见,让学生有效参与心理教育活动,有效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
(五)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传播思想和知识的关键场所,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渗透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重视孩子的情绪感受,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因此,要深入研究教科书的内容,从中找出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提高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让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更加具有实效性。
在“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个主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对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进行说明,如在游戏的时候需要遵守的规则、在学校里要学习要遵守的规则等。此外,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分组交流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规则;然后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去保护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怎样才能做到文明出行、关爱老人和孩子们的感受等德育问题。接着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情况,进一步深入探讨一些道德观念问题,如为什么要严格执行交通安全法规等。通过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生活常见的事例引入教学中,学生更容易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帮助其形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达到心理教育与德育的目的。
(六)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实践中
德育实践是检验德育教学成果的一种重要方法。自从提出了素质教育概念后,教育界对教学实践的研究也在不断增长,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品德的同时,也越来越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一般来说,开展德育主题班会和少先队的各种活动是小学校园中德育实践的核心部分。教师可以抓住学校活动的时机,在课堂上开展相关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受到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双重熏陶,进而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及心理素质。
在学校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组织班级开展“文明礼仪,从你我做起”的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升他们对活动的热情。此外,教师还可通过歌曲创作的形式,让学生用歌声演绎文明礼仪,或者通过宣传手册向学生传授文明礼仪知识,为他们提供礼仪指导。通过情感和人格教育,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导学生重视礼仪,树立积极阳光的心态。
四、结论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心理学知识,建构适宜的教育环境,建立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融入德育实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促进他们的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齐柱山.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2022(25):41-43.
[2]郑玉芳.新时期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探究[J].中华少年,2019(21):283.
作者简介:陆燕涛(1978~),女,汉族,广东广州人,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北星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