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统编本教材,培养思维能力
2024-12-18马治娟
新时代的教育需要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任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语言训练的关系,教学过于表面化,问题过于琐碎化,这样的课看似热闹非凡,实际上学生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的思考。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一节好课不仅是学生获得了知识,更应该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充分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课文中的思维元素,为学生搭建思辨支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整合教材资源,利用助学材料,培养思维能力
教材中的一些课文有精美的插图。阅读这些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联想和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根据文本内容提取有效信息,利用教材中的助学材料,为学生提供思辨素材。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让学生讲一讲、练一练、演一演,还可以让学生在文章的留白处,顺着情节脉络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小兔能用哪些方法把南瓜运回家。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在文本空白处补充文字,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小兔运南瓜的过程。最后,在全班进行讨论,让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龟兔赛跑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第二次龟兔赛跑可能会发生什么。有的学生认为兔子会跑赢,因为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有的学生认为乌龟还会赢,因为这次赛跑有了游泳环节;还有的学生认为乌龟和兔子互帮互助,共同取得了比赛的第一名……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二、借助关键词句,搭建思辨支架,拓展思维深度
有的学生虽然表面上表现出高度的课堂纪律性,如坐姿端正、对老师察言观色、与老师高度配合等,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假装写字、假装读课文、不懂装懂等一系列自我欺瞒的行为。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往往会被学生的这些表象迷惑,感觉教学非常顺利,因此会加快教学进度。由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考试成绩往往会一落千丈。洛·安德森将教学目标归纳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其中,记忆、理解、应用被归为低层次目标,而分析、评价、创造被归为高层次目标。高层次目标需要高层次的思维成果。而教材中的一些关键词句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搭建思辨的支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中年级的学生在原有的直观思维的基础上,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逻辑思维就是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阅读时,不再走马观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句,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意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富饶的西沙群岛》主要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景和物产。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描述西沙群岛风景和物产的关键句子,让他们思考这些句子是如何串联起全文,形成一个整体的。学生通过找关键句,可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如“美丽的”“富饶的”,并讨论这些词句对表达文章情感的意义和作用。如在《麻雀》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老麻雀不顾自身危险,奋力保护小麻雀”的关键语句,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老麻雀的敬佩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老麻雀,你会怎么做”,让学生站在老麻雀的角度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换位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例子,讨论“勇敢”的含义,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度。
三、树立问题意识,构建思辨场域,提升思维高度
2022年版课标将“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之一,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课堂提问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激励学生更积极地运用探究精神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剖析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更能促进他们思维方法和探索能力的提升。高效的课堂应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提问的品格。
统编本教材一共有四个策略单元,其中四年级上册的阅读策略单元就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如何提问。有深度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思维的高度。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到了快速发展期,阅读时能进行预测、推想,做出自己的判断。教师应该依据文本特点确定思维训练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对文本进行预测和判断,构建思辨场域,以问促思,提升思维高度。
《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为什么诸葛亮非要选择草船来借箭?”这个问题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让学生站在诸葛亮的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明园会被毁灭?”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分享自己观点和想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观念和批判性思维。教学《穷人》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文中的穷人,你会怎么做?”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进一步提升思维的高度。这样的讨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还能提升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探究。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学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教师可以从不同方面引导学生展开提问。“两个小孩,对于太阳大小的问题有哪些不同的看法?”这是从内容的理解、信息的提取角度提问。“两小儿各自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这是从探究原因的角度展开提问。“他们两个人,谁的观点正确?”这是从信息整合、比较、判断的角度提问。“你认为太阳离人到底远还是近?”这是跳出文本、需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整合课外知识,思考与归纳。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内容到思想,从现象到本质,从文本到自我知识体系的建构,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从而提高思辨能力。
有效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审视文本,挖掘深层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些能力的训练,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课文中的思辨元素,通过整合教材资源、借助关键词句、培养问题意识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能提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汉中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