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走向“学”:素养导向下的课堂实践与探索

2024-12-18周志庆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1期

2022年版课标将核心素养划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对未来教育方向给出了明确指引。因此,笔者研究分析了素养导向的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逻辑,提出素养课堂实践策略,为落实2022年版课标提供教学参考。

一、素养导向的课堂何以实现从“教”走向“学”

1.“教”的活动向“学”的活动的转变

在教学中,实施“素养导向”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从“教”的活动转向“学”的活动,将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转变为学生中心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设计者和引导者,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精神。学生通过主动探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升。这种教学策略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刻理解,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而且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发展了必要的语文技能和良好品德,从而真正实现从“教”走向“学”的教育目标。

2.“知识型”课堂向“素养型”课堂转化

2022年版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概念,意味着当前的语文课堂要从传统的知识传递型教学向素养导向型教学过渡。这种转变强调不再将知识掌握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而是通过知识建构和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能力。在素养导向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教师则通过设计情境、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语境中探究和应用知识。

3.“以一带三”的素养课堂建构理念

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认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可以用“以一带三”这四个字来概括。“一”指的是“语言运用”,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核心。“三”则包括“思维”“审美”和“文化自信”,这三个方面被视为语言运用能力的延伸和深化。教师通过有效的语言运用教学,能够实现“以一带三”,最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语言运用”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2022年版课标将其定义为“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二、素养导向课堂的基本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小学语文素养导向的素养课堂应以“语言运用”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一框架下,通过“学的活动”的实践,以“语言运用”带动“思维”“审美”和“文化自信”的综合提升,形成一个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教学生态,最终落实核心素养。

三、素养导向的课堂实践与探索

1.以认识与理解为基,语料积累核心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和实践中积累丰富的字词及短语,这样的积累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材料去理解语言并恰当地运用于表达,有效实现语料积累和语言素养的提升。

第一,教师可组织朗读、写作、讨论等,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和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词语使用的文本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每个词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教师还应关注语篇的特点,引导学生发掘文本的主旨,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深层意义,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如,设计“‘词汇谱系’栏目定期征集稿件”活动,让学生课后自主研究,向老师提交稿件。稿件需详细介绍所选择的词汇,以及是如何根据语素相似性、同义与反义词关系、词义发展顺序及其词族关系等因素来组织的。如有的学生提交的稿件探讨了“明”字家族,整理了“明亮”“明确”“明白”等词汇的联系和演变。由此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内在联系,培养他们通过语言材料发现和建构知识的能力。

第二,横向与纵向拓展丰富语料。横向拓展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应用到不同的文本和语境中,例如,从课本中学习的“之”字在不同文言文中的用法,再扩展到课外的文言材料,如古诗文集或历史文献中类似用法的观察和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字词在不同文本中的应用多样性和语义丰富性。纵向拓展则是对某一词语或句式的深入研究,比如通过分析“之”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法变迁,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演变和文化的传递。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如制作词义变化时间线等,促使学生在纵深上对文言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2.以积累与建构为重,兼顾语感

在小学语文素养导向的教学中,积累足够的语料,语感才能建构起来,共同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素养提升提供支撑。语言积累不仅涉及词汇和结构的收集,更包括对语言运用情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语感则是对语言美感的感知,包括对词语搭配的恰当性、语句的韵律美以及文风和谐性的把握。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诗歌朗诵、故事讲述等,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在享受语言美感的同时,提升表达的感染力和语言的风度。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教学策略,学生能够在语言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综合素养,实现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

3.以梳理与整合为要,语用训练梯度化

特级教师赵长河在其作品《语用化语文教学》中指出:语用才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特级教师黎建红老师强调,语用实践应做到从“理解课文内容”转为“学习课文语言”;从“理解分析”转为“应用表达”。而这样有序和逐步的过程就是语用训练的梯度过程,梯度化训练依赖于螺旋式的学习模型,即在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在复杂度和深度上进行适当的提升。在教学一篇课文的初期,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上,如朗读和背诵,再逐渐过渡到更复杂的语言技能,如词汇和句式的应用。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练习的设计中逐渐引入更高层次的语言理解和表达任务。

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内容,然后用制作路线导图的方式梳理故事情节,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和应用讲故事的技巧,将故事讲述出来。这一系列的梯度训练降低了任务的难度,使学生在多个层面上加深对语言的体验和理解。除了阅读,在书面表达上也可使用梯度语用训练。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可分为三个递进的阶段。基础层次的任务是观察和描述,从课后小练笔的四幅图中挑选其中一幅,并学着用课文的话概括图片的主要内容。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基本的描述能力。接下来,中间层次的任务涉及更深层次的分析与创意表达,学生需要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进行描述,针对选择的图片,将观察与想象结合,提升其创造性写作能力。最后,高级层次的任务是模仿和扩展,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总、分、总的记叙顺序,将自己的故事或描述进一步完善,加入更多细节和深层次的感受,形成一篇完整的小作文。这一阶段的任务旨在提升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表达复杂思想的能力,确保学生在语言表达中逐步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过渡。

(作者单位:广东茂名市信宜市怀乡第一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