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场景:唤醒学生自觉表达
2024-12-18高东霞
教材中的插图这种图像化的表达形式,与文本语言遥相呼应,直接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作为不同表达形式的插图和文字,两者互为张力,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割裂插图和文字,存在只见图不见文、只见文不见图或者图文不协同的情况,这样孤立片面化的教学,不仅会让学生感到表达的枯燥无趣,还会让学生陷入“伪表达”的境地。教学时,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以文本中的插图为介入点,建构“图—文”场景的学理框架,引导学生在“读图”和“言文”的融合中发展思维品质,提升表达能力,涵养核心素养。
一、以文言图:唤醒学生的表达
1.观图成文,疏通表达通道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教材里包含着大量的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插图,在直观形象的图像帮助下理解文本内容,再内化积淀成自己的语言文字,并将其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语言,还能疏通学生表达的通道,让学生有话可说。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是许地山的经典叙事散文,重点通过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发现花生可贵的品质。课文插图较好地呈现了一家人谈论的画面。教师可以借助这幅插图,先引导学生自上而下观察插图,从天空中只有一轮弯弯的月亮,再到亭子里一家五口交流的情形;接着,请学生着重观察一家五口的整体画面,仔细观察人物的坐姿、动作,思考他们在做什么,会说些什么,怎么说;最后,再让学生互相交流,将刚刚的观察思考转化成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观察、思考,为学生的表达疏通了通道,不仅让学生在自由言说中洞察了插图的表层含义,还让学生理解了插图与文本的深层关联,更好地懂得文本要说明的道理。
2.想图构文,具象表达内容
教材中的插图常常蕴含着海量的信息,有时其育人价值远超过文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的优势,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插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对图像内容再加工、再创造,形成具象的文字,并将其表达出来。这样表达能让学生在深度剖析插图的过程中,真正发展语言品质,提升表达素养。
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插图清晰地展现出了风浪的巨大、船长的果敢和坚毅。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插图,从滔天的巨浪、倾斜的桅杆、航船的破裂、船长的眼神等方面,充分发挥想象,将插图内容变成语言文字。这样的表达,一方面让学生更加理解雨果文字的魅力,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学生想象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协同发展。
二、以图悟文:强化学生表达
1.汇集插图,突破表达的“常”
作为教材第二语言的插图,几乎每篇课文都会有1~2幅。从插图内容来看,有以人物为主的插图,有以动植物为主的插图,还有以自然现象为主的插图等。运用这些插图时,教师可以打破常规思维,引导学生不囿于一篇课文的一幅插图,依据内容或形式,将同一类的插图汇集起来,在整体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一类插图所要传达的意蕴,再化为表达的内容。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还能突破学生表达的逻辑惯性,提升学生的表达素养。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其中,《桥》有两幅插图,一幅描绘人们在洪水中转移的画面,一幅描绘老汉在肆虐的洪水中拽小伙子的画面。《穷人》插图描绘了相对温暖的画面,柔和的灯光下,桑娜和丈夫温柔地看着孩子们,而几个孩子睡得正香甜。两篇课文都是小说,但是插图的数量、内容、编排位置却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汇集插图,先整体观察插图,再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想一想它们想传递的是什么信息,与文本有什么联系,位置摆放可不可以调整等。诸多因汇集插图引发的思考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还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表达兴趣,让他们逐步习得“观察—汇集—思考—表达”的自觉表达模式。
2.剪辑插图,创设表达的“场”
在选择和编排上,教材中的插图尽可能地关注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但是,受编排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有些插图被分裂开了,连贯性不是很好,有时,还会显得相对生硬,呈现出单一的状态。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剪辑、拼接、删减等方式,适当调整这些插图,让插图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通过对插图的再加工,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中开掘学生的表达经验,提升学生的思维智慧,还能在完整、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两幅插图都描绘了西沙群岛海的画面。教师可以通过剪辑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首先,以第一幅插图为序幕,接着按照海水、海底、海岛的顺序,剪切相应的图片。如海水片段,依据文字表达的需要,出示五光十色的海水图片,为学生提供表达的素材,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观察思考中积淀文字。接着,再请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情境化的体验中收获自觉表达的乐趣,还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真正立于课堂教学的中央。
三、图文互联:深化学生表达
1.情境图文,让学生自然表达
在“图—文”场景教学中,教师应穿插图像,弥补文字教学的片面性,将形象的图像画面与抽象的语言文字互相融合,让学生在“读图”与“言文”中,感悟画面的生动有趣,体验文字的精练准确。这样“图—文”现场情境对话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经历观察、理解、品悟、思维、内化等过程,还能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深度学习中实现自然表达。
如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一文中不仅有描写彩色小鸟外形的语句,还有小鸟站在船头的插图。教师可以营造“图—文”场景。首先,请学生观察插图,说出翠鸟的外形特征,再请学生整合语言,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介绍翠鸟。其次,请学生回到文本,找到描写小鸟外形的语句,想想文本是怎样介绍的。再次,让学生将自己的语言与文本的文字进行对比思考,发现两者的不同,再次感悟翠鸟的外形特征。最后,关联小鸟捕鱼的动作,深度领悟作者笔下小鸟外形的魅力。这样虚实结合的表达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还在插图与文字的多维转换中让学生实现自然表达。
2.创编图文,让学生创意表达
学生是天生的诗人、画家。创编图画与文字,是学生亲近语言最好的方式,也是学生童真心灵的有趣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创编图文,将抽象的言语思维通过“图—文”场景可视化,让学生在“读图”“言文”的调控、平衡中,唤醒感官记忆,尽情想象,用文字表达图画的意境,用图画表达文字的故事,深入对话,充分交流,重新建构自我的语言图式。这样的创编过程,不仅能呈现生动鲜活的视觉画面,还能让学生在创意表达中真正发展创造性思维,生长言语智慧。
六年级下册《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是一篇科幻小说,教师可以借助“科幻”这样的着力点,引导学生在创编图文的体验中持续发展创造力,逐步进行创意表达。首先,教师利用《哈利·波特》这样的科幻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之后创编图文做铺垫。其次,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并思考:未来的“机器学校”与现在的学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次,让学生想象人类理想学校的样子,并鼓励学生创编图文,可以先用图画描绘,再用语言表达,也可以先用文字表述,再用图画表达。这样,学生在图像与文字的自由切换中尽情创意表达,切实提升核心素养。
“图—文”场景,教师以插图为依托,通过以文言图、以图悟文、图文互联等方式,充分给予学生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在“读图”“言文”的实践体验中,实现言语与思维的衔接和统整,积极主动地建构出属于自我的表达范式,真正实现自觉表达。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淮海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