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有效举措

2024-12-18杨梅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1期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思辨”一词源于儒家经典《中庸》中的“慎思之,明辨之”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只有进行慎重思考,才能进行正确辨析。在教学中,倡导思辨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辨明态度与立场,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在2022年版课标理念指引下,有些教师虽然对学生的思辨性阅读非常重视,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方法支撑很容易出现思辨性阅读流于形式的现象,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才更有效呢?

一、深研文本,发掘思辨话题

在阅读教学中倡导学生思辨,就是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以“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材料及其关系,引导学生“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等,要想实现这些,确定适切的思辨话题就尤为重要。为此,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提炼出有价值的思辨话题引导学生阅读,促进学生思辨性阅读的真正发生。

如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的出彩之处就是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来突显人物形象的特点。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研文本,并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以《穷人》作为题目,可是整篇文章怎么没有出现一个‘穷’字?”通过仔细阅读,学生会发现虽然课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是从“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地方可以看出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贫困。读完课文,当学生对桑娜一家的美好品质有了进一步的领悟以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思辨话题:“你觉得桑娜一家穷吗?说说你的理由。”通过思辨性阅读活动,学生认为桑娜一家虽然在生活上是贫穷的,但是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他们的美好品质值得学习。在这个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环境描写来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穷”和桑娜夫妇不管自己生活再困苦也要照顾邻居西蒙的孩子这种精神上的“富”,让学生在反差对比中体会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为学生确立思辨性阅读的话题,帮助学生明确思辨性阅读的方向,提升了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

二、精心设计,激发思辨动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在一些课文的课后练习中还特意编排了一些思辨性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这些思辨性问题是属于显性的。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对教材中显性问题的利用,还要注重对一些隐性的思辨性问题的挖掘,让问题来驱动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让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如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课后练习“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五年级下册《跳水》一文的课后练习“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属于显性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展开思辨性阅读。对于那些隐性的思辨性问题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结合教材、文本和学生特点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综合设计。如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这四篇课文都与“改变”有关,在这些课文中,不管是坚持做自己的大象还是化茧成蝶的小毛虫,成长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改变过程。基于这些课文特点,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统领整个单元的思辨性阅读问题:“本单元几篇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成长与发展都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他们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些改变又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这个思辨性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的阅读不仅仅停留在读懂或者理解的层面上,而且能够从深层次考虑隐藏在“改变”背后的深刻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一个有价值的、可以统领整个单元的思辨性阅读大问题可以抵得上若干个小问题,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辨性问题的精心设计,以问题来驱动学生的深入阅读,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

三、搭建支架,展示思辨过程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思维的发展与思维方式、思维过程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又是不可见的,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让学生的思维展现出来。在思辨性阅读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条理、有依据地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目标。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一文的课后练习二中“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这个话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学习支架:“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鸟的习性非常了解,把它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借助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学生画出了“没有风,树叶在动;过夜的鸟羽毛焐得热腾腾的,黎明时鸟的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鸟最快活的一瞬间就是……”。又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课后练习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学习支架:“李树多子→人们不摘→此必苦李。”有了支架的帮助,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就简单多了,真正明白了道旁李树多子与苦李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漫溯,教师进一步提出追问话题:“如果道旁的李子是甜的又会怎样?”这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推理。在逆向思维问题的引领下,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树在道边而少子,此必甜李”的结论,这样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学会正向、逆向的推理方法。

支架对学生的阅读具有促进作用。在思辨性阅读活动中,教师通过思辨性支架的搭建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完整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可见,实现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组织活动,提升思辨素养

丰富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阅读。对于思辨性阅读来说,教师要结合课文特点,通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引导学生深入探寻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原理,帮助学生在有目的的思辨性活动中获取对思辨的深度认知,提升学生的思辨素养。

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琥珀》课后练习中的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有目的、负责任及重证据地表达具有促进作用。结合课文及课后练习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学习活动: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大胆提出自己不理解或者感到困惑的地方,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试着借助查找到的资料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借助查找到的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环节重在让学生借助从课文中提取到的信息进行客观真实的表达;最后则是让学生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句子中意思的推测依据是什么,并把自己推测的理由和思维过程有条理、完整地、有理据地表述出来,提升学生缜密思考与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从而使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悄然生成,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琥珀》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特点与课后练习要求设计了三个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与缜密思考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目的地阅读,有依据地思考,帮助学生慢慢地获取了思辨性认知技能,促进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在课堂的落实。

思辨性阅读是与2022年版课标与教材要求相吻合的一种阅读方式。作为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发掘并精心设计思辨的话题,以问题来驱动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并且还要依据阅读情况为学生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来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芳草地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