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引领,高效阅读

2024-12-18朱凡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1期

以真实的、情境化的语文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有创意的表达者,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和应然旨归。教师应通过“学会提问”的阅读策略的培养,将学生带入阅读任务探究之中,让学生开展深度阅读,成为能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时代新人。

一、以问激问,认识提问

2022年版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提出了“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的阅读能力目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和下册第二单元分别以“学会提问”为语文要素,通过“尝试提问、整理问题清单、筛选有价值的提问、在讨论中尝试解决”等具体的、递进的关联性任务,推动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提问意识。

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为例,从该课的导语“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和课后的练习“写下问题,并整理出问题清单,说出自己的发现”中,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是要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让学生归纳出提问应该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或者整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时,我们可以设计“说说我心中的小问号”实践活动情境,布置如下递进性的关联学习任务。

任务一:小组分工合作,每个成员分别代表五粒豆朗读课文,然后针对所读提出问题。

任务二:阅读课后练习中的“小组问题清单”,然后将小组问题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整理。

任务三:小组汇报学习成果,集体评价或者给出建议。

在学生做“任务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下暂停键,将巡视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出来,然后让提问题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并请其他学生发表见解。如学生针对“‘我’,第二粒说,‘我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这才像一粒豌豆呢,而且与我的身份非常相称!’”这句话提出的问题分别是:“太阳的温度那么高,它飞进太阳不怕被烤焦吗?”“第二粒豌豆为什么觉得只有飞进太阳才符合它的身份?”“第二粒豌豆后来怎么样了?”我将这三个问题放在一起,让学生分别说说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提,哪些问提与课文有关。如此,学生发现第一个问题其实与课文内容没有多大关系,而且童话本来就是大胆的想象;第二个问题是针对部分内容进行的提问,回答了这个问题就可以知道第二粒豌豆的追求是什么,它与其他几粒豌豆有着怎样不同的性格;第三个问题已经关系到全文的内容,但只要细读,并不难回答。学生最终得出结论:这三个问题只有第二个问题与课文内容有关,也值得思考,其他两个问题对阅读帮助不大。

具备了这样的对“提问”的清晰认知,学生再继续思考“可以提什么问题”,“对全文发问”和“对局部发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其阅读、探究的质量就大大提升了。

二、梳理比较,敞亮角度

教材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要安排了“学会针对局部和全文内容进行提问”“从写法上进行提问”“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提问”三个提问策略。这些策略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本单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和《夜间飞行的秘密》这两篇课文的阅读实践之中,且以后者为重。教学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梳理性的学习任务,以驱动学生进行分类比较。如在阅读《夜间飞行的秘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默读课文,看旁边针对局部和全文各提出的两个问题,想想自己还有什么问题,把它们也写在对应的空白地方。

任务二:阅读课后练习中的“小组问题清单”,以及后面小朋友的讨论发言,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任务三: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分类,如果提问没有内容、写法、启示这三个角度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试着再思考补全。

任务四:对课文练习中《它们是茎,还是根?》一文的片段进行阅读提问,注意要尽量从多个角度分别提出问题。

这样的任务设计既承前启后,又做到了策略学习的聚焦,会使学生的思考在螺旋式上升中逐渐走向清晰和完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在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阅读实践中已有了相关的实践,而对于“从写法上提问”,《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只给出了“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这一个范例,“从得到的启示的角度进行提问”的范例只是“飞蛾、萤火虫、猫头鹰,他们在夜间的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与学生所理解的“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中的“启示”有一定的出入,这些对从写法角度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要为学生搭建子任务支架,让他们在更多的提问范例中,对“从写法、从启示的角度进行提问”有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如设计“课文开头写飞机夜航的一段能不能去掉”“这篇课文中有很多问句,这些问句有什么作用”“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让学生判断这些问题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提出的,以促进学生对提问角度的进一步理解。

三、思辨筛选,感受价值

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的同时,我们要随时渗透“问以促读”的宗旨,让学生尽量提出对自己的阅读有帮助的问题。教材编者在该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安排了这样的实践活动:“从小组整理的问题清单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一活动作为学习主题,然后构建更加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系列任务的思考与探究中,一步步感受好问题的价值,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有助于阅读理解的好问题。

任务一:边读边思考,你产生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并在后面注明是针对课文局部还是全文,属于哪个角度。

任务二:在小组合作中筛选出你觉得有价值的问题,并说明理由。

任务三:《礼记》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告诉我们,读、思、行是成长、进步的法宝。你能对大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吗?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

笔者从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出发,引领他们从提出问题、思考筛选到尝试解答,步步为营,循序渐进,从而让学生提问的质量有所提升,思考的主动性得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得有所用。

四、适时实践,内化策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生对提问的要求、提问的角度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教材编者以新的课文阅读实践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具身体验和反思中内化为属于自己的提问策略。教学中,我们也要遵循这样的基本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从半扶半放逐步过渡到全部放手,让学生独立实践。本单元安排的独立阅读课文《蝴蝶的家》,其导读要求就体现了教材编者培养学生多角度提问、提有用之问、在问中思考的阅读策略。但是,这篇课文本身就含有很多问题,如“蝴蝶的家在哪里”“为什么蝴蝶不会在屋宇、麦田、花朵、老树干、桥下、树叶下安家”等,作者这些指向科学探秘的发问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思考,将他们的提问带偏,忘记本单元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出问题的初心。要想让学生跳出作者思维的困局,重新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还需要我们教师认真思考,拿出方略。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尝试以三个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探究。

任务一:读课文,圈画出你不理解的词句,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任务二:小组合作,讨论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心情写得这样急切的。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描写,试着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然后从写法上进行提问。

任务三:筛选出你们小组最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讨论、解答这个问题。

以上任务将学生从“针对内容进行提问”的单一思维中拉出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写法上进行提问,并尝试加以解决。在这样的聚焦阅读和思考中,学生的提问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对“设问激发读者好奇”等写作上的特色形成了感性认知。

边阅读边提出问题,而后带着问题再次投入到阅读当中,这对于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的阅读状态,真正成为主动阅读的实践者、思考者和探究者,真正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学”的“立学”课堂,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在今后课内外的独立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即便教完了这个策略单元,我们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中也应不断运用、巩固“以问促读、以问促思、以思促学”的阅读策略,助力学生逐渐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和思考者。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沛县大屯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