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古典名著阅读大门
2024-12-18谭忠山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与“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多元化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沉浸于文学之美,感悟独特鲜活的人物,在心灵的触动中提升自我表达能力。此单元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搭建古典名著与现代文阅读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轻松步入古代文学的殿堂。
笔者尝试构建“一篇带多篇”的拓展阅读模式,将《草船借箭》作为引子,辐射至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相关片段,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通过质疑思辨、深度阅读、了解古典名著的艺术特色,提升学生自主探索与持续阅读的积极性。
一、关注单元整体,锚定教学目标
从单元整体角度出发,笔者设置本单元的核心任务是布置古典文学名著阅读长廊,展示阅读成果,比如构建人物关系思维导图、摘抄经典语段、撰写读书心得、制作资料卡片等,用任务驱动学生主动阅读,乐于分享,加强积累运用。
基于以上认识,《草船借箭》学习目标设置如下:
1.认识9个生字词。会写“妒忌”等12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说故事内容。
3.梳理借箭的过程,结合人物言行提出不懂的问题。
4.通过情境朗读、阅读资料,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5.阅读原著片段,与课文对比,感受原著语言的特点,初步了解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6.运用学到的方法,尝试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第四十六至五十回,制作“我心中的三国英雄”人物资料卡,准备布置古典文学名著阅读长廊。
二、质疑思辨联结,感受人物形象
怎样让五年级的学生初步感受到名著的经典之处呢?笔者依据儿童好问的天性,结合文本的特点,在自主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促进思考交流。
1.析情节之“妙”
首先,在初读课文基础上,从学习三组词语开始教学。
第一组:周瑜 曹操 诸葛亮 鲁肃
通过对四个人物的交流,学生理清了文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为理清情节做好铺垫。
第二组:都督 丞相
这两个词都是官名。都督指的是周瑜,那丞相指的是谁呢?接下去由学生介绍三国鼎立和孙刘联合抗曹的历史背景资料,扫清理解障碍。
第三组:青布幔子 遮住 擂鼓呐喊
逼近水寨 插满箭
学生很快发现这些词语的规律,都是在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于是教师追问:只有诸葛亮吗?学生恍然大悟,马上纠正:讲的是诸葛亮和鲁肃不费一兵一卒从曹操那里得到十万支箭的故事。然后学生开始默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互相补充完善后,学生练习复述这个故事。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画出人物心情变化曲线图(见图1)。
图 1
每一个学生都从中感受到了这篇古典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特点。
2.悟人物之“奇”
阅读时,学生对诸葛亮的言行充满疑问,感到神奇。教师首先示范如何抓住人物言行提出问题,如这段话: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教师追问:“诸葛亮明知道周瑜是在陷害自己,明知道三天造十万支箭很难,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他立下军令状,周瑜在高兴什么?”接着,请学生默读课文,找找关于描写诸葛亮的句段,看看自己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积极踊跃,提出许多问题:“诸葛亮为什么把船连起来?他怎么知道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船为什么先头西尾东?为什么还要说谢谢曹丞相的箭?诸葛亮只有六百余名军士,难道不怕拥有几十万大军的曹操出兵吗?”……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阅读第6~9自然段,完成任务单(见表1),交流汇报。学生激烈争论,相互补充,终于明白借箭过程中每一步的原因,解开了心头之惑。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深入阅读,教师补充了三国地形图和曹操怀疑华佗将其下狱的故事资料,学生真正明白了诸葛亮断定曹操不敢出兵的原因,从而体会到诸葛亮不仅知天文晓地理而且识人心,所以才能料事如神。教师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形容诸葛亮,“神机妙算”便水到渠成。再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人物的语气,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最后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草船借箭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外,还有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概括鲁肃的特点。
三、习得阅读方法,步入原著殿堂
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阅读原著片段,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欲望。
1.习阅读之法
首先,教师出示教材第21页的“阅读链接”,帮助学生疏通阅读中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词句的意思,甚至可以跳过去接着往下读。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对应的段落,练习朗读。教学至此,学生已经了解了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借助资料,联系上下文,猜测词句意思。
2.品语言之“炼”
学生问:古典名著很难读,为什么还要去读呢?教师笑而不答,告诉他们,答案就藏在原著中。教师让学生对比阅读下面两段话:
(课文)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原著)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
首先,通过师生对读,学生很快发现了原著的语言表达更加简洁精练,例如“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原著说成“重雾迷江,彼军忽至”。然后让学生再次阅读原著片段,并说说发现。学生发现,原著以七言句式居多,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这正是我们要阅读古典名著的原因,从中感受历史人物,汲取语言智慧,将祖先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
3.览原著之貌
学生见到的只是古典名著的一隅,而非全貌。为了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教师出示了原著第四十六回至五十回的目录,让学生先猜测草船借箭后接下去发生的故事;再读一读,发现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学生积极活跃,总结出以下特点:每一回的题目格式一般都是人物加事件,而且读起来顺口;每一回的故事相对完整,故事之间有密切联系。
教学结束时,教师布置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试着读一读原著第四十六回至五十回,验证自己的猜测。同时以“我心中的三国英雄×××”为题,写一写读了这几个故事后,自己对人物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作品在古典文学名著阅读长廊展示,互相交流分享。
笔者将《草船借箭》的教学定位为古典名著阅读启蒙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想:这正是师者的责任——将学生引领到古典文学名著殿堂的门口,轻轻地叩响,让学生主动开始阅读……
(作者单位:吉林舒兰市法特镇中心小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