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解读与教学建议
2024-12-18宋晨芳
2022 年版课标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鲜明地对接了核心素养之一的“思维能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这也是第一次课标中出现有关思辨的课程内容。
一、明确内涵,聚焦“理性”定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课程解读
1.“思辨”与“阅读”“表达”的关系厘定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思辨”可以理解为“思考、辨析”。“思”是“辨”的基础,“辨”是“思”的发展,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看,“思辨”是带有强烈个人目的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参与了理解、分析、评价和创造的高阶思维过程,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获取信息和情感意义的过程。“表达”主要是通过语言(口头和书面)的方式组织呈现思维成果的一种行为。二者都需要思维的参与,“思辨”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将“阅读”和“表达”进行融合,就是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最终目的都是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2.“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素养价值
(1)回应时代呼声。为了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使未来社会公民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出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涵盖三个维度,六大要素,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就包括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问题解决等要素,可见理性思维已经成为国民核心素养模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体现了时代需求,对于我国公民整体的思维素养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审视课程设计。传统语文教学偏重感性思维,即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缺乏理性思维,也就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思辨思维、批判性思维。但是随着课程视野的扩大,对学生理性思维培养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课程上单独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对思维能力从理念到目标进行转化,实现了从任务到内容的具体呈现。本学习任务群直接对接逻辑思维能力,课程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也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创新点。
(3)旨归核心素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是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具体课程落实,重点关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则侧重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发展。两者不能完全割裂,两个学习任务群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应该彼此交融,互相关联,促进思维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
二、依据课标,体现“理性”发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内容
1.课程目标的维度(见表1)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提出了如下要求:“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对照表1可以看出,这一要求正是课标“总目标”第7条的具体落实,主要涉及到了阅读、探究、梳理、表达等多种学习活动。
2.学段目标的层级(见表2)
从学段的纵向发展来看,对接本任务群要求,三个学段目标聚焦“理性”,体现“思维能力”目标的梯度发展,第一学段重在“自由”,第二学段重在“自我”,第三学段重在“理性”,从个体到客体,从主观到客观,是学习过程中理性思维和精神的规律化呈现。
同时,非常重视学生乐于探究、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特别是第一学段,从强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开始,以表扬为主,多鼓励学生求真、务实,从小打下理性思维品质的良好基础。随着年级的发展,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辨经验,掌握了一定的思辨方法,就能重证据地理性表达,在反思批判中逐步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3.学习内容的关联(见表3)
从三个学段的学习内容看,理性思辨体现了三点:第一,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语言现象探究其本质真相;第二,从传统文化中的哲理、智慧中学习思维方法,第三,从社会时事的短论、简评中梳理观点,辨析是非,有理有据,简洁清晰地表达。随着文本内容、学习主题外延的不断扩大,学习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元化,学生的思辨方法与思辨能力也在由易到难,不断地螺旋式上升。
三、任务导向,突显“理性”要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实施
1.突出问题意识,统整情境主题
问题是思维发展的驱动力量,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的思辨性问题才能体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价值。如何设计有理性思维含量的问题,使学生“想问”“好问”“善问”?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依据学情,贴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设计符合学生思辨规律的情境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低年级学生可以从生活现象入手,中高年级学生可以从事实入手,经历阅读、比较、分析、评价、推理等思维活动,经历充满探究的逻辑思维过程。
第二,提炼学科观念,结合单元要素,设计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情境问题。挑起矛盾问题,不仅知道“是何”,还要探究“如何”,批判思考“为何”,多个视角思辨,读者、作者、人物多元化解读,更能引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向理性漫溯。
2.撬动思维工具,发掘思维深度
实施本学习任务群的关联任务时,少不了体现思维的工具,它们往往是学生构筑理性思维大厦的脚手架。一是各类图示,如表格、思维导图等,分条陈述,简洁清晰地梳理出事实、观点、问题、推理过程等,事物的关系与变化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有据可依地表达;二是学习任务单,既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扶手,同时也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目标,思维可视化的学习成果。三是学习资源包,对于一些需要借助资料才能促发的思维生长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设计任务活动时提供资源支持,这些学习资源可以是作者的背景生平,可以是学科知识,可以是时事新闻,还可以是历史评述等,打通课内外的链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构建学生动态思辨场,输出高质量的理性思维。
3.建立反思评价,提高自我效能
(1)重视现场的过程性评价。为了保障学习过程的步步落实,环环有效,过程性评价是最为全面的。评价维度可以对照学业质量标准,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依次进阶,聚焦思维方法、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与理性精神等目标要素制订。
(2)展示成果的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展示与交流,基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学习成果来呈现,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理性思维更活跃。
(3)强调多元的思辨评价。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其中自我的反思可以促进思辨能力的提升,从不同角度客观地对学习作出评估,也是一种提升理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使学生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理性精神的思辨者。
(作者单位:湖北武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