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类课文教学探究
2024-12-18俞灵芝
中国民间故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我国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性质的口头文学作品。民间故事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口语化、泛指化和夸张化等特点。在民间故事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文本为载体,在学生读懂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民间故事的特点。《猎人海力布》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首篇课文,承担着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重任。笔者以《猎人海力布》一课为例,谈谈民间故事教学策略。
一、立足文体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个语文要素的要求也是与民间故事的特征相契合的。在民间故事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结合语文要素和课文特点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民间故事是如何运用有特色的语言来呈现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的,这样才能突显民间故事的教学价值。
在《猎人海力布》一课的教学中,结合民间故事特点与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确定为: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说海力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领略民间故事的特点和独特魅力;聚焦关键词句和段落,感受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运用多种方法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在复述中感受学习民间故事的乐趣;由篇及类阅读,梳理出民间故事的共同特点。在这样的学习目标引领下,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把握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而且可以产生对阅读的热爱之情。
创造性复述是在“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创造性复述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领略民间故事的魅力,认识到民间故事所承载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立足文本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民间故事往往寄托着创作者和传播者的思想情感。一则民间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它在赞美了什么、批判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或者是让人们学习到了什么等方面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教学民间故事的时候,教师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文字的阅读品味,感受人物的形象特点,知道创作者想要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猎人海力布》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海力布的形象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海力布语言、动作等句子,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在阅读交流环节,有学生从“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中感受到了海力布是一个热心帮助别人的人;有学生从海力布与小白蛇的对话中感受到了海力布是一个面对各种珍宝不动心、只愿意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去改变生活的人,他不贪心,助人为乐;有的学生从“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镇定地对大家说”这些语句中的“急得”“镇定”等词语中感受到了海力布一心为乡亲们着想、宁愿牺牲自己的美好品质。在感受到这些以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哪些精神是永远为人民认可与称颂的,这篇民间故事能够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对课文中体现出的人物精神品质的梳理,学生明白了乐于助人、舍己为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这篇民间故事能够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这样引领学生阅读,学生对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感受得更加深刻。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首先抓住课文中描写海力布言行的句子指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从这篇民间故事能够流传下来的根本原因进行剖析,进而使学生明白民间故事寄托着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是人民群众普通思想情感的体现,深化了学生认知。
三、立足语言运用,引导创造性复述
民间故事的语言与其他文体文章的语言有很大区别。教学民间故事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还要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故事中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为此,教师需要结合课文特点,找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或者创造性复述课文的切入点,以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
在《猎人海力布》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把引导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学生学完课文以后,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试着以海力布或乡亲们的口吻,把海力布劝说乡亲们搬家的经过讲给大家听。这种复述属于变换人称视角的复述,重在让学生以第三人称的视角体会所思所感,进而实现引导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的目标。第二种方法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这种复述属于缩写课文的一种形式。第三种方法是让学生以“增加人物,改变人物冲突”的形式对故事内容进行重构。为了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复述,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乡亲们不相信海力布的话,没办法,为了营救乡亲们,海力布准备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他们,正在这时候,小白蛇出现了,对乡亲们说:‘你们为什么不相信海力布呢?海力布的为人你们不清楚吗?难道他会骗你们吗?你们可知道海力布要把真相告诉你们的话,他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你们怎能忍心这样对待曾经一直热心帮助你们的人?’后续的故事会如何发展呢?”让学生想一想,编一编。在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以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笔活动:“如果你是民间故事颁奖委员会的委员,你会怎样给海力布写颁奖词呢?”这一学习活动的设计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民间故事中人物的认知,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民间故事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突显民间故事的主要特点。
创造性复述课文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教师依据课文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介的复述平台,引导学生真正沉入到创造性复述课文的学习情境之中,有效降低学生的复述难度,为学生创造性复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在《猎人海力布》这篇民间故事教学中,教师依据故事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教学目标。
四、立足文化传承,由篇及类阅读
民间故事中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它以特殊的文学形态出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民间故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特点,注重指导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挖掘,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够由“这一篇”转向“这一类”,丰富学生对民间故事的认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中选编了《从前有座山》《田螺姑娘》《八仙过海》等民间故事的片段和介绍,为学生的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教学完《猎人海力布》一课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课外读过哪些民间故事,故事里主要讲了什么,这些民间故事的共有特点是什么。通过拓展阅读和比较阅读,学生发现了民间故事大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解决了现实生活中人力所无法解决的一些困难,情节夸张,充满幻想等。然后让学生拓展阅读国内外其他民间故事,并就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与大家分享交流,也可以让学生谈谈中外民间故事的区别,深化学生认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民间故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内指导激发学生阅读更多民间故事的兴趣,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了解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
在民间故事教学中,教师紧扣文体特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特点,习得民间故事的表达特点,进行创设性复述,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深化学生对民间故事这一文体特征的认识,更好地传承民间故事文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