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概念的素养型作业设计实施路径探究

2024-12-15俞佼

考试周刊 2024年46期
关键词:作业评价大概念教学做合一

摘"要:设计单元整体作业,首先应提炼单元大概念,按照“学习目标——评价表现——教学实施”的逆向思路,用聚合性、创新性思维设计作业,设置主情境、主问题、主线索,将作业目标转化成可操作、可视化的学习路径,巧妙设置作业支架,抓住“主节点”适时评价反馈,让学生在边“学”边“做”边“评”的过程中发挥大概念的锚点作用,实现作业设计和作业实施从“单一”走向“多元”、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结果”走向“增值”、从“成功”走向“成长”的转型,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关键词:大概念;教学做合一;核心素养;作业支架;作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6-0060-04

课题项目:文章系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教学做合一’思想下小学语文大概念素养型作业改革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STY14661)。

作者简介:俞佼(1986~),女,汉族,江苏江阴人,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知识维度的进阶转化,强调实践运用中的积累与建构。单元作业设计应从大概念的视角出发,融通作业目标、作业情境、作业内容、作业实施、作业评价等诸多要素,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目标、有评价、有进阶、有成果的自主学习过程,以策略指导体现链式路径,以言语智能实现阶梯生长,以合作探究推动学科融合,以评价量规促进自我反思,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从而能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一、逆向设计,目标评价关联呈现

“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要素是目标、评价与教学。评价任务的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即为“逆向设计”。在设计作业之前,首先确定作业目标、作业评价,目的在于保障学习过程始终目标明确,进阶可视可测。这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以“难忘小学生活”为人文主题,单元要素是“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和“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学写策划书”。基于人文主题和单元要素,确立“繁花似锦毕业季”的大概念,将素养、情境、任务、活动、评价、作业统整于这个大概念之下,实现“学·教·评·练”一体化。

在进行这个单元的教学时,教师首先研读课标中关于“梳理与探究”“跨学科”相关的要求,确立单元学习核心目标,匹配对应的单元作业目标,将作业、教学、评价建立关联。学生需要明确的核心目标是: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学写策划书;能用书信、赠言等形式表达情感,与人交流。教师接着制订“全程评价表”,从评价的维度制订作业内容,在作业内容中嵌入指向学习目标的评价量规,实现评价的全程贯通与动态分层。这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学习任务的构成要素以及如何实现这些要素,明确开展单元具体学习活动的路径。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评价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断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评价任务与作业内容双轨合一,单元作业评价目标基于逆向设计的理念,呈现“学习目标—评价表现—教学实施”的设计思路,确立学习目标时,同步设计学习任务和评价量规,让学生边“学”边“做”边“评”,指向关键能力的形成和深度学习的要求。在设计具体的作业活动时,同步进行评价任务的设计,将学习目标转化成可操作、可视化的学习路径。比如,在“整理资料”时,通过“按一定顺序:时间顺序”“分一分类别:合理分类”“变一变形式:个性整理”的学习方法支架,完成时间轴,并选择时间轴上的一点,和同学开一个“时光访谈会”。这样,学生学习时目的更明确,条理更清晰,方法更适切,从而能有序回顾总结成长过程,经历从“素材整理”到“成果呈现”的过程。

本单元开放性强,设置多元评价体系,丰富评价的主体,通过学生自评、团队互评、教师评价能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根据评价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从而呈现作业的变化轨迹。在发布成长纪念册和欣赏毕业联欢会精彩的节目时,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让真实情境下的任务本身成为评价,自然驱动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同时,设置“最佳创意奖”“最佳封面奖”“最佳目录奖”“最佳策划奖”“最佳小作家”等,将作业评价与作业展示有机融合,让学生感受到了作业的魅力。

二、多向创生,学为核心深度融合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作业指向的是减负提质、深度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设计和实施时,应发挥大概念的锚点作用,将碎片化作业形成有意义的整体,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本质的理解,通过真实的情境,完成自我建构,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并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或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在作业实践中积极思考,主动创新。在实施教学策略时,提倡突出四个“主”:

一是“主情境”导航。围绕不同的学习主题创设相应的作业情境,通过适切的情境创设化静态的教科书为动态实践,增强学生主动体验意识。基于“做”和“用”,本单元作业中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导语:“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那些种在校园里长不大的记忆,那些留在岁月中忘不掉的纯真,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们即将告别小学生活,踏入新的人生旅途,在这临近毕业之际,让我们分享难忘的回忆,表达对师友、母校的惜别之情”。在这样的主情境之下,教师再结合每个任务板块的作业内容,创设存在有机联系的具体的学习情境,从而更好地匹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为学生开辟有效的学习场域。

二是“主问题”驱动。本单元内容包括“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两个模块。二者之间相互关联,其中“难忘”是贯穿整个活动的情感线。我们依托教材编排的内容,根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基于单元要素,提炼的核心问题是:临近毕业,我们应该怎样纪念小学生活,向师友、母校告别?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契合毕业生的情感需求,更好地驱动学习任务,提升思维张力,促进情境表达。

三是“主线索”串联。围绕大概念设置核心任务或问题,细化任务,组建梯度不同的子任务群,从而形成整体的主题作业线。对该单元而言,解决核心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举办毕业留念活动”,主线索即为“毕业留念活动的语文实践”。因此,可以设计“时光之痕,毕业留忆”“成长纪念,毕业留影”“最美联欢,毕业留声”“展望未来,毕业留言”四大子任务,聚焦单元内各课时内容之间的结构化和层次性。在作业结构上,实现基于真实情境的多学科关联融合,整合了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纪念册、活动策划、撰写书信等活动。在作业方式上,更加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注重亲身体验,发展语文素养,勾连课堂内外,打通语文、美术、劳动等学科壁垒,体现跨学科学习的特点,帮助学生在相互交流、团队协作和沟通分享的过程中,在鲜活的情境和展示的平台中形成语文能力。基于主线索,将相应的教学活动串联起来,做到课内外活动相融合、隐性的方法、路径、能力的建构与外显的成果展示相融合、个人展示与团队展示相融合。作业整体设计框架如表1所示:

四是“主节点”反馈。当学生经历自主作业活动后,教师就要发挥组织、点拨的作用,聚焦作业中的某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反馈展示、交流分享和评价改进,使作业活动的“主节点”对接课堂教学的关键点,让作业发挥最大效能。

教学过程的第一个板块是“回忆往事”。第一个作业任务“时光之痕,毕业留忆”。比如,第一个子活动“打开记忆闸门——时光微胶卷”,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法搜集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在盘点“我的十大难忘事件”的过程中实践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第二个子活动“串起记忆碎片——我的时间轴”,从一个“点”铺展开来,引导学生把六年的小学生活“聚点成线”“连线成面”,并及时反馈学生“收集”“筛选”“分类”的情况。课堂上,学生选取时间轴上的内容和同学分享,通过立体多维的阅读打开语言思维的大门,更积极地进行了语言建构。在进入“成长纪念册”的学习后,学生从教材中提取了制作成长纪念册的步骤,明确了纪念册的一般要求和呈现方式,但对目录的编写以及纪念册的制作还停留在知识层面。这时嵌入第二个作业任务“成长纪念"毕业留影”。该任务中的活动1“毕业那些事儿——恰同学少年”,学生通过“盘点班级十大难忘事件”和“为同学画肖像”,从“自我”走向“他人”和“集体”,从单一的回忆往事走向多元、立体的活化记忆,将模糊的记忆进行塑形、定格和表达。活动2“一册一世界——编排纪念册”从封面、扉页、目录、正文四个方面对制作毕业纪念册作了分解,学习小团队分工制作成长纪念册,利用课堂展示、班级群等方式发布和展评,展示方式图文并茂、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教学过程的第二个板块是“依依惜别”。对这个板块的学习,首先要撰写毕业联欢会策划书,接下来才能整合班会、音乐课等时间,根据策划书的分工举行联欢活动。学生对联欢会的节目十分期待,也跃跃欲试,但缺少统筹与规划,这时适度嵌入第三个作业任务“最美联欢,毕业留声”,进行整体策划和逐步细化,规划节目流程,编排相关节目,为节目表演做好准备。关于设计特色毕业活动任务和用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活动任务,前者指向完成毕业活动策划书和主题写作,后者指向写毕业赠言和书信。第四个作业任务中,学生借助作业中示范的不同类型的赠言和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尝试撰写赠言和书信,课堂上进行交流、点评、修改和提升,努力做到言之有人、言之有事、言之有情;呈现的赠言和书信既可以编排进成长纪念册,也可以作为毕业联欢会的一个环节。这样就为学生实现学习成果的可视化提供了媒介。

三、多点勾连,巧设支架统整进阶

根据学业质量中关于“跨学科学习”的要求,结构化重组单元活动任务,凸显“能利用多种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在简单的调查、访谈等活动中,记录真实生活”以及“能根据校园、社会生活的需要,自己或与同学合作撰写活动计划、实施方案或活动总结”,关注的是同一模块下任务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和不同模块下任务活动之间的关联性。比如,在“编排成长纪念册”时,将“完成时间轴”和“给成长纪念册编排目录”两个活动,通过适当增补丰盈写作环节进行前后勾连,让学生“盘点我的难忘事件”“分享班级十大难忘事件”“记录班级之‘最’小明星”,从打开记忆闸门、到筛选典型经历、定格难忘瞬间,再到串起记忆碎片、分类整理编排、给目录取小标题等。通过联动式支架助力学生经历由支架的帮扶习得相应的方法,到合作探究灵活运用,再到去支架进阶创作,不仅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而且实现创意表达,使学习逐步走向深入。不同的任务模块之间,同样聚焦关键问题进行勾连。例如,任务二中“编排纪念册”时写卷首语,和任务四中的“赠言传真情”前后关联,设计以下进阶化作业:帮助唯唯在横线上补全成长纪念册卷首语、选择朗读卷首语时合适的语调、选择一种形式写一段赠言送给老师和同学、在跨媒介平台上朗诵赠言诉衷肠。学生从仿写到创写,从选择语调到亲自实践朗诵,静态的知识通过动态的联动任务形成结构化的任务展示,促使可迁移的学习的发生。

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在跨学科学习活动任务中,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实现语文学习能力与跨学科综合素养的“双增长”。由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精准指向教材的读写内容,将教材中的“毕业联欢会的策划书”和“写一封信”进行分解,把封面标题设计、毕业纪念册“卷首语”创作、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送别类古诗词梳理与运用、讨论联欢会策划书、节目主持词撰写、给老师或同学写信和赠言作为作业的主体,勾连“听、说、读、写”四大能力。比如,任务三中设计了两个活动:我的典礼我做主——节目策划书、节目串词我会写——争当小主持,有了前面给成长纪念册取名的学习经历,学生在新任务中进行迁移运用,比一比谁的活动名称更有诗意、更有创意、更有情意。上课时,学生热情高涨,思维发生碰撞,呈现出了“校园旖旎,少年有你”“星辰大海,寻梦远航”“盛夏光年,拾光向阳”“恰同学少年,梦想正飞扬”“依依母校情,欣欣未来行”等精彩名称。“活动流程”是策划的重点,而统筹节目表演又是重难点。在“编排一份节目单”时,改编书上的节目单资源,通过“最受观众期待节目”的统计图这样一个非连续性文本的支架呈现,让学生在阅读和比较中发现节目编排的特点和要求,课堂教学时勾连书上的阅读材料,学会选择合适的节目内容和歌曲内容。作业中添加“编排串联节目”的内容,创意设计“节目单”,并提供范文支架和写串词的“方法锦囊”,让学生对照“衔接自然、调动气氛、巧用修辞、适当押韵”的评价标准尝试写开场白和节目串词,并在后续毕业联欢会上为表演的节目投票,评选出人气节目“top3”,使毕业联欢会的节目表演从策划到实施形成一个以“语用”为核的闭环。

在作业设计中给学生建支架、搭路标,还可以体现作业的可选择性和生成性,在作业实施时也呈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既完成既定的目标,又鼓励学生基于学习的需要,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对作业内容进行自主增删、移换和迭代,让作业形态更好地呈现出“教学做合一”的境界,更好地发挥逆向设计作业的作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求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享受学习的乐趣。

四、总结

陶行知先生视“教学做”为一体,其中“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更多地强调的是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日常生活的联系,关注的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向的是真实情境中的真实“做事”。因此,设计综合性学习单元的作业时,更应体现以“做事”为目标的语言实践运用的巧妙嵌入,让语文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发生互动,让学生的学习经验与正在经历的学习历程发生互动,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与作业中的情境、策略、资源、评价发生互动,通过多元互动,赋能学生素养提升,实现作业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周海鹰.优化设计"精准实策"体验有广度的语文生活——以六下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22(5):59-61.

[2]李倩倩.从课程标准出发,助力跨学科学习高效落地——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难忘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3(12):5-7.

[3]赵杨.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以统编六年级下册“难忘小学生活”为例[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4(2):50-51.

猜你喜欢

作业评价大概念教学做合一
基于“力与运动”观念的学习进阶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分层作业
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方式
例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改革举措
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浅析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