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2024-12-15林玲
摘"要:在初中音乐教学改革中,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导向,能够推动教学理念、方法创新,搭建开放性音乐课堂,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文章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要求,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展开实践分析,结合音乐教学实例探索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力、文化理解力、艺术表现力和创意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提出情境激趣等方法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在音乐欣赏、练习等活动中更好地感知、表现、理解和创作音乐,从而落实课程目标,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6-0163-04
作者简介:林玲(1981~),女,汉族,福建武夷山人,武夷山市武夷中学,研究方向:中学音乐教育教学。
初中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音乐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能够起到陶冶学生身心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随着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初中音乐教学也逐步得到重视,要求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综合素质。为此,初中音乐教师应从核心素养提升角度加强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摆脱传统思维束缚,打造发散思维音乐课堂,进一步促进音乐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内涵及价值分析
(一)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强调个体应具备正确价值观念,确保处理问题时遵循一定原则和标准;同时确保个体具备良好道德品质,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社会公民,合理判断和分析问题,能凭借逻辑思维、创造能力等解决问题。《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在初中音乐教学方面,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要求学生在听音乐过程中能够准确感知其中的音乐表现要素,有能力分析判断和理解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创作意图等,解释个人兴趣、背景等受到的音乐影响,学会运用语言表达作品风格韵味等,联系自然、社会生活现象,分析和评价音乐及其背后的文化。其次,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素养,则要求学生运用学习到的音乐技巧演唱、演奏等,准确、流畅地表达音乐情感,配合动作塑造角色形象,并能简单编创节奏、歌曲等,采取词曲结合方式表达自身想法和情感。再次,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要求学生运用适合技法编创和表演音乐,强调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艺术创新,如运用信息技术等搜集音乐素材,根据特定生活场景、功能等选择音乐,要求创作出的作品拥有明确主题、清晰结构等,从完整性、和谐度、情感性等各方面灵活演绎作品。最后,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应确认学生对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音乐形式和特征产生初步辨识和理解,可以联系生活、社会、自然、历史等分析音乐现象级文化,对影响音乐创作的思想情感、社会生活等做出判断,展现自身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
(二)核心素养价值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不仅能够发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价值,也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教师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角度开展教学,应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即围绕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能力等各方面开展教学,确保学生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和能力构建。为此,教师将深化教学改革,采取多元方法开展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摆脱僵化思维禁锢,寻求学生感兴趣的音乐资源,尝试采取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从而打造高效音乐课堂。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够使学生身体、情感、智力、社会性等各方面取得发展。首先,在音乐学习中,教师为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律动,可以向学生传授舞蹈技巧,培养学生乐感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其次,音乐作为情感的艺术,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中的悲伤、愤怒等情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复杂情感,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再次,音乐具有高度结构化特点,学生在学习音乐思维过程中得到逻辑能力、想象力等各方面锻炼,从而获得智力发展。最后,音乐表现和创造活动则常常需要多人配合,能够促进学生间的沟通、合作,使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形成良好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二、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实践分析
(一)明确主体,引导感知
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应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可以将学生兴趣、爱好等当作切入点,有效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在兴趣的引导下,充分感知音乐,形成良好的艺术审美。
在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抽象艺术转变为学生熟悉的场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中《红旗颂》这首歌曲时,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音乐陶冶情操,形成正确思想价值观念。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升国旗等视频,并提出“谁知道今年是祖国多少岁生日”“谁能画出我们的国旗”等问题,通过唤醒学生相关记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然后播放歌曲和天安门广场升起五星红旗的画面,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描绘的首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景象。在学生产生浓厚探究兴趣后,教师可以提出“谁知道这首歌曲是使用哪种乐器演绎的”等问题,促使学生主动认识管弦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等图片,通过多重感官刺激使学生融入音乐学习过程,然后提出“乐曲演绎过重节奏、旋律等,是否发生变化了”等问题,使学生在问题引导下感受乐曲中激动、振奋等情绪。为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节奏等音乐要素在音乐情绪表达中的作用,教师可以播放同主题歌曲《东方红》,鼓励学生说明节拍、力度等方面差别,深入理解不同乐曲核心情感,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审美感知能力。
在音乐课堂上,考虑到初中生仍然处于爱玩的年纪,为确保学生保持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音乐游戏。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中《洪湖水,浪打浪》这一作品时,可知作品通过声音快慢、高低等表达丰富情感,但对喜爱流行歌曲的现代学生来讲,歌曲形式和内容难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真实声音的游戏,给学生带来丰富亲身体验,在愉悦氛围中理解音乐传达的情感,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导入电影拍摄水面的画面,要求学生配音,模拟“浪声”“风声”等声音,通过肢体动作和人声表演等方式掌握声音模仿技艺。在学生积累丰富经验后,教师可以播放歌曲,要求学生闭眼静听,把握声音特点,发表各自的观点和感受,充分体会音乐魅力。
(二)指导练习,增强表现
在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素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歌曲演唱、节奏练习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声音变换、语调调整、感情投入等技巧,做到科学发声和演绎音乐作品,从而获得较强音乐表现力。
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包含许多优美抒情的歌曲,如《歌唱祖国》《茉莉花》等。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感受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更好地表达音乐情感,做到快乐、自信歌唱,积累丰富演唱经验。例如,在演唱七年级上册《歌唱祖国》这一歌曲时,教师可以先播放相关的音视频,包含独唱、合唱等各种演绎形式,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和情感,体会不同演绎方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讲解歌曲音高、节奏等旋律特点,然后安排学生以跟唱方式演绎歌曲。根据学生歌曲演唱情况,教师可以从声带使用、鼻腔使用和气息控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声带越稳越能带动鼻腔共鸣,打开声带则能形成稳定气息,而并非是单纯依靠声带振动发音。在学习演唱技巧的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达各自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在学生掌握歌曲演绎基本技巧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更多音乐形式演唱方法。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夫妻双双把家还》这首戏曲时,歌曲采取男女对唱形式,音调稍高、稍快,用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发声过程中注意调整音调,学习换气技巧。在聆听优美音乐后,教师指导学生践行学习到的音乐理论,深入体会歌曲意境美,能够形成良好艺术表现力。
在音乐教学中,节奏作为音乐主要构成要素,能够脱离旋律出现轻重缓急变化。因此,节奏练习能够发展学生潜能,使学生获得更强音乐表现力。教师在组织学生演唱歌曲的同时,应指导学生加强节奏练习。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中《小鸟,小鸟》这首歌曲时,教师先讲解休止符作用后带领学生演绎歌曲,经常会出现学生延长第一拍时值情况,导致第二拍休止符消失。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节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双手拍击四分音符,遇到休止符则双手摊开。经过反复演练,学生可以体会到正确演绎休止符能够使歌曲更加轻快,不再出现漏唱等问题。在节奏练习中,教师运用声势节奏练习法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拍手、拍腿、跺脚,能够帮助学生将身体律动感和音乐节奏感完美融合,充分体会音乐节奏美,从而形成良好音乐素养。
(三)拓展学习,深化理解
音乐由旋律和歌词共同构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仅要求学生感知音乐美和学会表达音乐美,也要求学生理解音乐文化,体会歌曲独特内涵,从而形成良好艺术涵养。教材中的每首音乐作品都拥有各自创作背景,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文化、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应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扩展学习,更好地欣赏各自民族音乐。
人教版音乐教材中不仅包含现代歌曲,也包含了体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古曲,歌曲词则为古诗词,让生活在现代的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文化和主题思想,可以打破古典和流行的界限,先通过相同主题现代歌曲帮助学生把握作品主题,促使学生产生探究古曲的欲望,主动搜集相关背景资料,深入理解传统音乐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独特魅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中《阳关三叠》这首古曲时,教师可以先播放李叔同的《送别》等经典流行乐,营造朋友送别的情感氛围,然后提出“古代也有许多诗人描写了送别的场景,你知道哪些诗句”,引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经典诗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在学生因古诗词感到骄傲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出古曲,促使学生主动品味词曲意境,围绕“古人的友谊”这一主题开展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关于友谊的文化故事,增强学生情感认知的同时,将音乐与历史、语文等学科结合,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应通过音乐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其他民族文化,形成通过音乐跨文化交际等意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中《桑塔露琪亚》这首歌曲时,可知歌曲为意大利船歌,通过优美旋律展现了欧洲风情和意大利劳动人民乐观、积极的心态。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欧洲音乐文化,教师可以在学生聆听作品后,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自己心中桑塔露琪亚的风景。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向学生展示欧洲海滩和威尼斯游览船的夜景图片,使学生比较后感受异域文化风情,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想象“船夫画着长尖翘的贡多拉船荡漾在海水中”的画面,身体随着歌曲荡漾摇曳,体会船民的悠闲,抓住歌曲三拍子节奏特点,在脑海中生成美丽海景和热情船民构成的景象,受音乐欢快气氛的感染。在学生完成音乐学习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其他欧洲音乐,促使学生深入感受不同民族音乐及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形成较强文化理解能力。
(四)多元实践,展现创意
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音乐编创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多元音乐实践活动加强能力锻炼。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填词、作曲等方式展现创意,在加强学生音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好地展现学生的个性和风采。
在音乐编创实践中,考虑到初中生缺乏足够音乐编创能力,教师应从教材中筛选贴合学生日常生活、节奏鲜明的作品,指引学生结合歌曲特点编写歌词。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中《踏雪寻梅》这首歌曲时,通过二声部叮当声衬托一声部旋律,学生在把握这一特点后,可以根据自己冬日出游经历,尝试仿照王安石的《梅花》填词,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韵律。在即兴编创中,学生能够体会音乐编创乐趣,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奠定基础。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填词,也可以选择教材中节奏简单的歌曲,指引学生模仿旋律走向开展音乐创作活动。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中《青春舞曲》时,歌曲由不同节奏的音高按照自然呼吸规律构成乐句,采取鱼咬尾等重复的旋律创作手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传统五声音阶模仿创作。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旋律,可以在音乐节奏中加入五声音阶,逐渐完成音乐编创,获得强烈成就感,更好地掌握编创技巧。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不仅将学习音乐节奏、音色等知识,同时也将学习一些乐器演奏技巧,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各种乐器创新性地演绎音乐作品,加强学生音乐实践能力锻炼。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音乐》九年级下册中《茉莉花》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乐器演奏技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喜欢乐器的发生原理和构造,简单自制节奏型和旋律型乐器,尝试分组演绎歌曲。学生在分组合作的过程中,合作研究音乐配乐需求和各种乐器发生原因,分工搜集橡皮筋、铅笔、纸盒等材料制作乐器,并通过敲击、拍打等方式探索声音强弱,尝试共同为音乐伴奏,能够在加深学生音乐体会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创造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三、结论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需求做好教学规划设计,从教学一开始通过创设情境、游戏教学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跟上教师节奏,更好地感知和欣赏音乐作品,体会音乐传递的情感。为强化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歌曲演绎、节奏击打,在各种练习活动中将音乐理论和实践较好结合。为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背景,教师应搜集相关资料,辅助学生了解音乐形成时代、原因等,获得丰富音乐感悟。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多元音乐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加强音乐创意表达,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秋霞.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创意实践核心素养培育五大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24(2):81-87.
[2]曾小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把握[J].山西教育(教学),2024(2):74-75.
[3]李勃瑶,刘清明,苏盈盈,等.核心素养下初中音乐课堂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法[J].琴童,2023(24):90-92.
[4]方清琳.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44):13-17.
[5]黄佩云.以美施教"以乐育人——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探析[J].求知导刊,2023(28):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