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创设探究

2024-12-15张玲

考试周刊 2024年46期
关键词:本质驱动法治

摘"要:学习素养视角下高质量项目化学习特征之一就是创设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的创设是项目化学习最核心的要素,直接影响了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过程和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并总结创设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之“驱动性问题”的“四法则”:将分散的具体内容问题提升为本质问题;将本质问题和学生年龄段匹配的经验建立联系;从学生那里获得驱动性问题的雏形;运用“冲突、争论”的问题来创设驱动性问题。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6-0149-03

作者简介:张玲(1980~),女,汉族,云南建水人,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第二中学,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在2022年发布的最新版《道德与法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第六点“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建议”提到,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情与建构,要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社会。可见,项目化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提出的一项全新的要求,对一线教师而言也是一项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学习素养视角下高质量项目化学习的特征及界定

托马斯、康德利夫人等经过30多年来项目化学习的研究,发现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的特征包括:①素养目标,学生通过项目来学习重要的核心概念和形成综合能力,而不是将项目仅仅作为传统课程结束后进行的简单成果展示。②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化学习最核心的要素,项目化学习是学生通过驱动性问题将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和综合能力黏合在一起。③持续性探究,项目化学习的历程是持续探究解决驱动性问题的历程。这些探究过程,如调查、创建学科知识思维导图、解决问题等,不是孤立的,而是围绕着驱动性问题逐步深入。④过程的评估,既包括对项目化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估,也包括对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知识生成、探究过程、实践经历等全过程的评估。评估的目的是保证项目化学习的质量和素养目标的达成。

基于上述内容,在不断实践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夏雪梅博士提出了学习素养视角下对项目化学习的界定: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的相关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究,并调动所有知识(如学科核心知识、跨学科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相关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品质(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等品质)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在公开成果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过程的深刻理解,并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

二、“驱动性问题”的创设是项目化学习最核心的要素

驱动性问题,是用什么样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投入思考的问题。项目化学习所关注的核心知识,即要求学习者要提出本质问题。而本质问题与驱动性问题的区别在于,本质问题比较抽象,需要借助多种学习支架深入学习;而大部分初中年龄段的学生,由于认知经验和能力的限制暂时难以接受,但如果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投入。本质问题比较抽象,而驱动性问题则嵌入了学生更感兴趣的情境。不管是本质问题还是驱动性问题,都是具有挑战性的。

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化学习的最核心的要素。因为驱动性问题使整个项目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同串联在了一根环环相扣的链条上;而驱动性问题则是这根链条上的一个“引子”,将整个项目串联在一起。同时,驱动性问题同时又是有趣的。好的驱动性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为问题化提供组织架构,用学生可以接受的亲和方式驱动学生投入项目化学习。

驱动性问题直接影响了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过程和结果。驱动性问题不同,项目化学习的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同样是“梦想”这个主题,如果学生问:“如何才能让梦想不变成空想?”那么项目的结果就有可能是实现梦想的行动计划书。如果学生问:“如何才能让我的梦想不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那么项目的结果就有可能是学生通过查找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新兴产业或行业,绘制成“我的未来不是梦”的创想集。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之“驱动性”问题创设的“四法则”

驱动性问题激发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其主动投入项目探索中。一个好的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多维度的探索空间。它既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提纲挈领地指出持续思考、自我探究的方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的创设中,如何设计驱动性问题创设了以下“四法则”:

(一)将分散的具体内容问题提升为本质问题

许多教师习惯了知识点的教学,所以比较擅长提的是具体内容的问题。比如,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探讨,通常问到非常细致的内容问题:“违法行为的分类有哪些?犯罪行为有哪些特征?如何预防违法犯罪?”这样的问题很难成为驱动性问题,因为它们不具有本质性,很难形成知识迁移。但是,如果在这个具体内容主题上提出:“所有的违法行为都需要‘坐牢’吗?”这个驱动性问题就会成为一个概念的聚合器,引导学生对违法行为的性质分类、犯罪行为的特征、如何才能预防犯罪等具体内容,进行处理、分析和比较。

(二)将本质问题和学生年龄段匹配的经验建立联系

本质问题往往是指向学科中抽象的大概念问题,会促使学生对学科、人生,甚至世界的思考。而驱动性问题的抽象性不像本质问题那样明显,要结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经验进行转化,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同时要对学生的挑战难度要有所考虑。一般而言,越抽象的概念,则越需要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作为驱动性问题的创设。

比如,“国家利益”,是一个抽象概念,也可以提出相关的本质问题:国家核心利益受到损害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但是,这些本质问题太枯燥了,如果改为与学生年龄段匹配的经验有联系的驱动性问题,就会对学生产生“黏性”。

如“十一”黄金周期间,你们一家和邻居家相约一起自驾到海边景区游玩,酷爱自拍的姐姐在海边冲浪时,随手拍了几张美照发朋友圈,获得无数朋友圈朋友的“点赞”。但是随之而来的一连串事情令姐姐陷入了烦恼中:邻居阿姨要求姐姐立即删除朋友圈,因为相片中作为“背景”的邻居阿姨在海边穿着泳装,而且并未打“马赛克”。在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上班的叔叔看到朋友圈,也让姐姐立即删除朋友圈,因为在海岸的那边,是一处军事哨所,相片中能清晰地看到哨所的标志。可是姐姐并不以为然,觉得发朋友圈是个人的自由,谁也管不着。你会如何劝说姐姐立即删除这条朋友圈?

这样的具有情境的开放式驱动性问题能让学生有足够的代入感,能引发学生产生多维度的思考。此外,它又是指向核心知识的,不只是简单地进行点评劝诫,还需要学生运用以往所学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哪些是侵权行为、公民应该如何行使权利和如何履行法定义务、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国家核心利益、总体国家安全观。八年级(上)第二单元:规则与自由的关系。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网络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等,综合所学的核心知识去拟定出劝说的方案。所以,虽然驱动性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较为贴近,但并不意味着会降低思考的质量,驱动性问题同样会引发学生的高阶思考。

(三)从学生那里获得驱动性问题的雏形

学生基础素养把学生是否能提出相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来培育。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效,教师也必须将其作为“无价之宝”珍视,因为学生在学科中提出的真实问题也是项目化学习的源泉。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法律为我们护航”之前,运用KWH表这种重要的工具量表来呈现学生问题。(表1)

从上面Know(已知)部分可以看到,学生对未成年人这一关键法律概念界定还不够准确,“公民”才是法律概念,而“人”并非法律概念;学生对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只知道其中的一部。而在What(还想知道什么)部分可以看到,学生只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有所听闻,而对另一部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却并不熟知,以至于提出有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这部法律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所有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减轻甚至免除处罚的误解。学生所呈现出来的这些关键的观点,就是进行项目化学习背后要解决的关键知识。由于学生在学习之前对核心知识了解的程度参差不齐,如果选取学生的问题作为驱动性问题,教师还要对此问题进行选择和优化。

(四)运用“冲突、争论”的问题来创设驱动性问题

问题有三种类型:事实型的问题、概念型的问题和争论型的问题。虽然这三种分类方式分出的三种类型的问题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上,但是争论型问题确实可以成为一种比较有效的驱动性问题。争论型问题,就是会引起学生争论和辩论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以学生讨论为主,能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在“探究与分享”栏目中也会出现一些可以引发学生争议辩论的问题。

比如,在进行《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教学中,创设争论型的驱动性问题:“如果我换在了一个学习氛围很浓厚、同学之间相处非常友好的班级,我会有怎样的变化?”在进行《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第三单元“建设美丽中国”教学中,创设争论型的驱动问题:“一个国家是人口相对多比较好,还是相对少比较好?”争论型的问题可以不设固定的答案,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去论证,并引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最终形成知识的迁移。

四、结论

总之,项目化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大脑的发展。其中,驱动性问题创设的质量高低决定着学生项目化学习的质量。它就像一根牵引着知识网的导火索,如果成功引爆将会迸发出知识与思维的巨大能量。而项目化学习植根于课堂,对未来教育的转型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东,金利.新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3]唐敏.基于学科素养的项目化学习设计——以宪法宣传作品征集项目学习设计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40-43.

[4]鲍楚蕊.基于分层教学的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2.

猜你喜欢

本质驱动法治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